周桓王伐鄭之戰為何會大敗?

欲雲談史論今


公元前707年的周鄭之戰,對於周王室來說是一次刻骨銘心而又影響深遠的大戰。在這場大戰前五十二年,即公元前759年,周平王才剛剛東遷至洛邑。


  1. 周鄭矛盾的根源

對於東遷的周平王政權而言,公元前750年戰勝攜王政權,成為天下唯一的王,是第一次政治上的大勝利。可大勝之後,由於周平王政權的弒父嫌疑,並未得到天下諸侯的一致認可。周王室的政治勢力範圍,侷限於嵩山以西以及晉西南一帶;渭河平原雖然有秦,但大部分處於戎狄控制之下。傳統中原諸侯國,宋、齊、魯、衛、曹、蔡、陳、邢、北燕等等,此時都還沒有承認周平王政權的合法性。因此,周平王政權東遷後,能依賴的就只有兩個強國:鄭國和晉國。

<strong>

公元前746年,晉文侯姬仇去世,隨後晉國陷入曲沃與晉侯之爭,長達六十七年。這使得周王室所依賴的“一條腿”折了。公元前744年,鄭武公姬掘突也去世了,十三歲的鄭莊公姬寤生成為國君。少年國君鄭莊公,顯然無法在如此微妙的政治環境中替周王室擴大政治版圖。因此,周王室所依賴的“另一條腿”也不行了。從公元前744年直到公元前722年間,周王室的政治勢力範圍一直保持在洛陽盆地周邊一帶,無法再向東擴張。

造成這種局面,都不是晉國和鄭國主觀不努力,而是國內確實存在客觀困難:晉國是內亂不斷,鄭國則是少年國君執政。可對周王室來說,周平王卻耗不起了。自從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以來,已經過去了數十年;周平王也從當年的懵懂少年變成了一位老人,可週王室卻還沒得到天下諸侯的普遍認可,周王室如何能在洛陽盆地長久地生存下去?為了能加快周王室在中原政治勢力範圍的擴張,周平王便想扶持另一位能幹之士,來填補晉、鄭兩國的空白。考慮了數年,周平王終於決心提拔西虢公為執政卿。但周平王失誤之處在於,他考慮的時間太長了,此時鄭莊公已長大成人。見周王室想分鄭國之政,鄭莊公立刻向周王室發出了抗議聲。鄭國一發聲,周平王立刻認慫,發誓沒有這回事,並主動提出交換質子,以換取鄭國的信任。


這就是鄭國與周王室產生矛盾的根源:鄭國的現實與周王室一統天下的目標之間,出現了重大背離。公元前722年之後,這個矛盾不但沒能彌合,反而是越來越突出。由於鄭莊公與弟弟姬段之間的權力鬥爭,不幸引發了鄭國與周邊魯、宋、衛、蔡、陳等等諸侯國的大混戰,持續長達十一年之久!對於鄭國,為了生存,必須要打敗周邊國家建立起的強大“反鄭聯盟”;可對周王室而言,為了儘快得到天下諸侯的認可,這些與鄭國敵對的諸侯國,卻都是不可或缺的“統戰”對象。鄭國與周邊諸侯國的矛盾鬧得越大,就與周王室政治目標越來越背離,當然與周王室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

因此,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桓王立刻就要任命西虢公為新執政卿,為將來全面取代鄭莊公作準備。鄭莊公一聽,怒不可遏:在這年4月,他派出大夫祭仲,收割周王畿溫邑(今河南溫縣)的麥子;同年秋,又搶收了洛邑周邊的稻穀!在鄭國強大武力威脅下,周桓王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從此,周王室與鄭國之間的矛盾,已經由最初政治目標的不一致,發展成了周桓王與鄭莊公之間的私人恩怨。

所以,在公元前717年,鄭莊公首次來朝見周桓王時,居然“王不禮焉!”


2. 周桓王對鄭國的反制

雖然周桓王對鄭莊公恨之入骨,但周桓王深知王室實力不如人,也不敢公開與鄭國鬧翻臉。可是,周桓王也不會就此放過鄭國。公元前717年之後,鄭莊公借用王室名義,頻繁黨同伐異,取得了許多戰果。

這某種程度上也啟發了周桓王:既然鄭莊公都能借用王室名義做這麼多事情,那周王室豈不是能做得更多?

因此,周桓王一邊派出使者四處出訪各諸侯國,加強與諸侯的聯繫,另一邊則開始頻繁給鄭國穿小鞋:公元前715年夏,周桓王把西虢公任命為副執政卿,分鄭莊公之權;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宣佈從鄭國收回劉(河南偃師南)、鄔(劉邑西南)、蒍(河南孟津東北)、邘(河南沁陽西北)四塊土地,然後空口許給鄭國蘇國的十塊土地,讓鄭國白白損失了四塊土地。周桓王搞出這些小動作,都是為了激怒鄭莊公。

然而,梟雄鄭莊公也非等閒之輩。雖然周桓王一再給鄭國穿小鞋,但此時鄭國正借重於王室之處甚多,所以鄭莊公將這一切都強忍了下來,沒有對王室發起報復。

公元前707年,眼見鄭莊公始終不反抗,一切準備停當的周桓王就使出了最後的殺手鐧:撤銷了鄭莊公執政卿之職,只任西虢公一人。王室既然已經徹底放棄了鄭國,鄭莊公也就不再願意與周王室維持面子上的和諧了——從此,鄭莊公不再去王室朝覲。

鄭莊公此舉,正好落入了周桓王圈套。

準備了這麼多年,周桓王一直在等待鄭莊公的反抗。周桓王立刻聯合起蔡、衛、陳三國,高調宣佈討伐鄭國的“不王”!公元前707年秋,王室大軍與鄭國大軍在鄭地長葛遭遇。可是,戰前信心滿滿的周桓王,卻大敗而歸!

周王室長葛大敗於鄭國後,其政治影響極其深遠: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就開始進犯隨國,要求尊封遭拒後,立刻自行稱王;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開始肆無忌憚地向晉侯發起攻擊,又殺死了一位晉君;公元前699年,在明知紀女嫁入王室成為王后的前提下,齊國依然開啟了吞併紀國的步伐……。


3. 長葛周王為什麼會戰敗?

長葛之戰,周桓王為什麼會大敗?

其實,周桓王的大敗,恰恰反襯出鄭莊公在東周經營十多年的成功。在公元前707年之前,鄭莊公已成功地擊敗了由宋、衛、陳、蔡為核心的“反鄭大聯盟”。與鄭國敵對的宋殤公被宋人所殺,取而代之的是鄭莊公竭力扶持的宋莊公;在魯隱公後期,魯國就已經與鄭國化敵為友,成為鄭國堅定的盟友;齊國與鄭國關係更是得到了加強,兩國之間相距雖遠,關係卻最為密切。

鄭國在東周的強大影響力,迫使周桓王在尋找攻打鄭國的盟友時,只能找到衛、蔡、陳三個諸侯國。衛國雖然實力強大,但在老色鬼衛宣公亂政之下,國力羸弱,早就不是鄭國對手;陳國剛剛經歷了弒君內亂,人心渙散;蔡國雖然是姬姓國,但長期都是“打醬油”的存在,實力並不突出。衛、陳、蔡三國,長久以來都是鄭國的手下敗將。而且陳國早年與鄭國聯姻,鄭人對其軍隊的虛實瞭解得更加透徹。

所以,長葛之戰正式爆發時,在公子姬突的建議下,鄭國軍隊首先找準的突破口正是陳國軍隊:“陳國剛剛經歷內亂,軍隊都沒有鬥志。如果先派右軍來突破王室的左軍(陳軍所在位置),陳國軍隊必然潰散。王室聯軍見陳軍潰敗,人心也就亂了。蔡、衛軍隊戰鬥力不強,一定會先行潰逃。最後,我們再集中三路兵力攻打王室中軍,必可大獲全勝!”


因為戰前缺乏實力派諸侯支持,戰爭過程中盟友又先行潰敗,造成了周桓王長葛之戰的大敗。周桓王還被鄭人射中肩膀,差點連命都丟了!

周桓王的大敗,就是過於高估了自身實力所導致。周桓王是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錯誤的盟友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了一場錯誤的大決戰。長葛大敗後,周王室東遷以後積蓄了四十多年的實力(包括硬實力與軟實力)毀於一旦,此後再也沒有機會實現王室的中興!


欲雲談史論今


周武王伐鄭是在公元前707年,戰爭很精彩,過程很曲折,結局卻很簡單------周武王敗了。

伐鄭期間,正是鄭國全盛時期。

好吧,周朝和我們想象中的封建王朝是有本質區別的。此時,鄭國的強盛,不亞於後期秦國的強盛,屬於各個諸侯國中扛把子式的存在。

而周朝也感覺到了壓力,決定要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小弟。可此時的周,已經被犬戎消耗殆盡(類似於明朝的蒙人),實在是無力討伐鄭國。

於是,周武王糾集一些小的國家,一起討伐。由於周武王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找來的全是周邊小國或者附屬國家。在戰爭期間又因為不能齊心協力,各有私慾而徹底打亂了計劃,導致滿盤皆輸。

喜歡的朋友們給個關注唄,謝謝大家。


職場1姐


其實周幽王時期周王室的實力已然被犬戎消耗殆盡。平王是藉助各鄭、秦、衛等諸侯的實力恢復其統治的。就此以後,鄭國趁機一點點做大,周王室實力並沒有很大的發展。當週桓王伐鄭之時也只是糾集了幾個小諸侯而已。即便如此,小諸侯仍存有私心未能全力討伐。而當時的鄭國則是極其強盛的。一方面文臣有上大夫祭足,武將有潁考叔,公孫子都。公子忽,公子突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