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你的育儿焦虑?

如何缓解你的育儿焦虑?

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在早教课上躺在教室的地毯上,手脚并用推开妈妈,一脸愤怒,哭的歇斯底里。

原因就是他妈妈想让他回到座位上,而他却想推着一个塑料三色桶玩。

他妈妈苦口婆心地在他身边劝说:“现在老师在上课,我们下课再玩好吗?”

一会恐吓:“你要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带你来了!”

说到最后,妈妈也愤怒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非要满足你呢,不满足你就一直哭闹,你到底怎么回事?!”

孩子不听,执意要拿那个三色桶。他妈妈急了,把三色桶推到拐角,自己用身体抵在拐角口就是不让孩子碰。

孩子一看,边哭边使劲挤他妈妈,要拿那个三色桶。

哭声越演越烈,孩子躺在地上,妈妈蹲在他旁边,又急又气,而孩子像一只困住的小兽,手脚不停地挥舞,试图阻挡妈妈的手碰自己。

看的出来孩子语言发展比较滞后,只能说出简单的几个字,而他妈妈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强制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来。

那个两岁半的孩子,在面对妈妈的不同意见时,只能哭闹躺在地上,都不能用一言半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孩子,太让人心疼。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的感受不被父母看见和接纳,所以就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焦虑,于是在身体上会有各种症状的出现,比如不爱说话、便秘、尿床、咬人、厌食等等。

对于这些只有躯体症状却没有生理病因的问题,英国医学博士布拉夫曼通过50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解读儿童与青少年隐藏的心理焦虑,把自己的经验汇聚成这本书《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

如何缓解你的育儿焦虑?

书中24个真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父母的问题。

1、看不见孩子感受的父母,成为不了滋养孩子成长的环境。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有个故事我印象很深刻。

杰瑞米是三岁半的孩子,却经常便秘。最近的一次便秘是因为家里一个亲戚的离开,再上一次便秘是杰瑞米和妈妈一起去度假,而爸爸留在英国工作。

杰瑞米的父母都是30出头,都在为各自事业拼搏,没有太多时间陪杰瑞米。

所以杰瑞米讲话不太清晰,词汇量也很有限。亲戚的离开和爸爸缺少陪伴让他有一种深深的分离焦虑,但是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正如杰瑞米通过便秘获得关注一样,这已经变成了恶性循环,他也不自觉地用这种手段来操纵父母,让父母更重视他。

可是杰瑞米的父母一心只想着如何改善他的便秘问题,没能真正理解杰瑞米的焦虑。他们甚至觉得杰瑞米得了严重的生理疾病,于是越努力,越无效,越沮丧。

而杰瑞米也一直被便秘困扰着。

如何缓解你的育儿焦虑?

2、看不见孩子情绪的背后,是急于满足自己的需求。

书中安琪拉是一个2岁多的小女孩,平时点心吃的多,进餐时间不好好吃饭。

妈妈跟博士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她40多岁才有的安琪拉,所以特别宝贝安琪拉。

当博士提问安琪拉的时候,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安琪拉都说不知道,并看着妈妈,妈妈立刻就替她回答。

看得出安琪拉妈妈一直活在自己的焦虑中。很迟才怀上孩子,她焦虑;孩子回答不出来,她焦虑;孩子不好好吃饭,她焦虑,而她的过度保护看上去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其实是内心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她无处不在的焦虑让安琪拉没有办法独立。

3、说出孩子的感受,是缓解焦虑的开始。

十岁的亨利,很难一个人过夜。他不能睡在自己的床上,他也要么就回哥哥或弟弟的卧室,要么就会去妈妈的卧室,这些都发生在自从爷爷去世了之后。

博士开始跟亨利在聊天,他刚开始怀疑亨利是在害怕死亡,于是说:“看起来你似乎害怕失望。”

亨利说:“我不害怕死亡,我害怕死亡的过程。博士,你是想被一颗子弹打死,还是想被人切断每一根手指,接着再被人切断每一根脚趾,然后身体也被一点一点地切掉而死?你会选择哪一个?”

亨利妈妈说他常常提出这个问题。

博士根据和他几次聊天后,开始问亨利:“你知道你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因为

梦境的内容而惊醒吗?我推测,这是因为当你醒来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所以你才要去看看其他人是否还活着,从而确定你自己是否也还活着。”

亨利出人意料地点点头。“我觉得是这么回事”,把博士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一个星期后,亨利妈妈打电话,说亨利没那么焦虑了,大部分时间都可以自己睡。

原来,生命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见。当你能看见孩子的感受,他的感受通道就被打开了,感觉好了才会做的更好,行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何缓解你的育儿焦虑?

4、看见孩子的感受后,我们的本真也被释放了

在最近一次正面管教的课堂中,有一位学员妈妈说起她的经历,她说孩子经常会问她“你要是死了怎么办?”

她会想尽方法去解答,说:“我不会那么早的死的,我还年轻呢。”

但是过了几天,孩子还会问:“妈妈你要是死了怎么办?”她说:“不会的,妈妈不会那么早的离开你的。”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在问:“妈妈,你要是死了怎么办?”她想起正面管教当中频频提到的感受,她想来实践一下,说出孩子的感受。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孩子又问:“妈妈,你要是死了怎么办?”她就跟孩子说:“你是不是害怕妈妈离开你?当提到死的时候,你觉得担心、害怕,有些恐惧,是吗?”

孩子看了妈妈一会,说:“是的”,半天没有说话。

学员妈妈说孩子很久都没有再去问这个问题。

原来说出感受有这么神奇的效果,于是她经常会跟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你这样我好担心”、“现在妈妈有些烦躁,让我一个人静一静。”

孩子会过一会再跑过来问她:“妈妈,你好了吗?”孩子也会等待妈妈的情绪变好。

她说不是指望孩子会理解自己的感受,而是自己在说出感受时,更放松,更舒坦,像被释放一样。

武志红说:“我的感受,传递给你,两个人,或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而在这刻,‘我’和‘你’都消失了一样。有了这种感觉发生,才叫爱吧。”

当爱发生时,我们就从“自我”中解放,链接到孩子的内心,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不断发生的过程,爱更是一种自我完善。

我们都渴求被看见,孩子也是一样。我们曾经无数次的渴望被外界认可,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真正需要认可自己的人。

看见自己,才能真正的看见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