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三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三

第一章(一):

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2于齐,管仲3、晏子4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5曰;‘吾子与子路6孰贤?’曾西蹴然7曰:‘吾先子8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9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10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11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2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译:公孙丑问道:“先生如在齐国执政,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复兴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齐国人,只知管仲、晏子。有人问曾西:‘您与子路哪个更贤?”曾西恭敬地说:‘子路是我祖父敬畏之人。’又问:‘那您与管仲哪个更贤?’曾西非常生气,说:‘你怎么竟与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和不疑;行使国政那样长久;功绩那样卑少,你怎能拿他相比?’”

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不愿相比之人,你以为我愿跟他相比?”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齐景公名扬诸侯。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相比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如此,弟子更加疑惑了。以周文王之仁德,近百年而死,未能统一天下。到周武王、周公继续,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用王道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效法吗?”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三

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1.公孙丑: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孟子弟子。北宋宋徽宗(赵姓名佶〔jí音吉〕)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公孙丑被追封为寿光伯。2.当路:执政、掌权。

3.管仲:齐大夫,名夷吾;齐桓公相,称霸诸侯。

4.晏子:齐大夫,名晏婴,字平仲,历齐灵公(姜姓,吕氏,名环)、齐庄公(姜姓,吕氏,名光)、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chǔ音楚〕臼)三朝元老,执政五十余年。

5.曾西:曾晳(曾点)孔子弟子曾孙;曾子(曾参)孔子弟子孙,《二十四孝》啮(niè音涅)指痛心,宗圣,教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曾元父。

6.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弟子,孔门十哲政事著名。《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仲由,弁(biàn音变)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

7.蹴(cù音促)然: 惊惭不安貌。8.先子:曾子。9.艴(fú音弗)然:怒色貌。

10.功烈:功勋业绩。齐桓公独任管仲四十余年,是专且久,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而卑。11.滋:(zī音资)益也。

12.周公: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姬姓名昌)四子,周武王(姬姓名发)之弟。

《史记·鲁周公世家》:“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虚曲阜(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三

《山东临淄——管仲纪念馆》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从本章起,孟子弟子开始谈历史人物:第一个出场人物是管仲,辅助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的相国,齐桓公元年就让管仲担任齐国之相,任职近四十余年。

凭着《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通货积财,富国彊(强)兵,与俗同好恶。这些治国理念,就如今沿海之富庶也。

第二个出场人物是晏子,三朝元老,历经齐灵公(姜姓,吕氏,名环,位28年)、齐庄公(姜姓,吕氏,名光,位6年)、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位58年)。

《史记·齐太公世家》:“公(齐庄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晏婴立崔杼(zhù音注)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nì音昵),谁敢任之!’”“(齐)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不受威胁,置生死与不顾,忠君利社稷为重。

《史记·管晏列传》:“以节俭力行重於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尊)命;无道,即衡(衡量)命。”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太史公言:“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太史公愿为晏子执鞭赶车之人,如此敬重也。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三

《山东烟台——晏婴故里》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一章(二):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13,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14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15、微仲16、王子比干17、箕子18、胶鬲19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20,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

译:孟子说:“怎可比周文王!由商太祖(商汤)到商高宗(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归服殷朝久长了,久长就难以变动。

商高宗(武丁)使诸侯来朝,统治天下就如手掌里运转那样。商纣王(帝辛)离商高宗(武丁)并不久远,商高宗(武丁)的勋臣世家、良俗遗风、善政还有遗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都是贤臣,共同辅佐。

所以能统治很久才会失去政权。当时无尺土不是纣王所有,无一兆民不是纣王之民,此情之下文王只有方圆百里之地兴起,所以是非常困难的。

齐国人有句话:‘虽有聪明才智,不如乘势而起,即使有好农具,也是要等农时。’现在的时势有利于用王道来统一。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三

《刘公岛》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13.武丁:商高宗(武丁) 子姓名昭,位59年。

14.故家:勋(xūn音熏)臣世家。

15.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微子是殷德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微子启有同父同母兄弟三人,其为长,次为微仲,幼为商纣王。因其母在生前二子时为妾,生幼子时为正妻。微子启是宋国第一位国君。

16.微仲:子姓,宋氏,名衍,又称仲衍,微子启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兄。宋国第二位国君。

17.王子比干:子姓,殷商末期人,是商匡王(文丁)的次子,商德王(帝乙)的大弟,商纣王(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神灵。

18.箕子:子姓,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商匡王(文丁)的儿子,商德王(帝乙)的弟弟,商纣王(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箕国隶属燕国。

19.胶鬲(gé音阁):胶鬲正是孟子所谓“举于鱼盐之中”的人,胶鬲原为贩卖鱼、盐的,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20.镃(zī音资)基:古时指锄头。

议:商朝:商太祖(商汤)——开国帝王,到商高宗(武丁)——开启“武丁中兴”, 是殷商最后一名好君王。

孟子言百里起家之难,实际这百里也是商朝之臣民,商朝之土地。但仁政确是百里起家。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三

《泰山眺望》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