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玉雕本为人工在天然玉材上施以技巧,但是宋辽元时期出现一股自然之风:来自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俏色玉作, 实乃匠心独运、别具一格,见者无不称叹奇巧。

巧雕艺术,又称俏色雕,是玉工利用玉石天然的皮色、颜色,使之融合到创作题材之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种技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之后历代均有传承。立意独特的巧雕,保留自然之灵气,寥寥几刀,宛若人工天成。观之灵动,妙趣横生;思之含蓄,意味无穷。形神合一,精妙绝伦。

国家博物馆藏诸多宋元精品玉器,略取几例以为雅赏。

《龟吐云玛瑙饰件》(图1),元代,长4.5、宽3.8厘米。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1-1

此器中心部位隆起、倭角,器面利用天然的黄褐色玉皮凸雕两金龟,其中一只金龟口吐灵芝状祥云。前龟衔灵芝舞动,后龟抬头目视、亦步亦趋,生动传神。背面打鼻穿,定然为高贵之饰。龟与灵芝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祥瑞符号,福禄长寿,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1-2

金龟和灵芝都是用天然的黄褐色玉皮凸雕——是为巧,妙趣横生(参见《古玉玩味(15):龟灵献祥瑞俏色留天成》)。

《立鹿饰件》(图2),,金元时期,高5.9厘米。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2-1

本器采用多层镂雕的技法单面雕刻鹿、柞树、洞石、灵芝等。鹿膘肥体壮,大角,正悠然觅食。柞树双面雕刻,叶缘形如锯齿,叶脉用阴刻线表示。鹿、柞树叶、灵芝纹用金黄色玉皮表示,树干、山石纹用玉的白色部分映衬,呈现出美丽的秋山景色。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2-2

鹿、柞树叶、灵芝纹用天然的金黄色玉皮表示自然过渡,在玉白色的树干、山石纹映衬下,呈现出美丽的秋山景色——自然巧妙(参见《古玉玩味(33):秋山黄叶意境美》)。

《景宗降虎插件》(图3),金元时期,宽5.4厘米,高3.4厘米。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3-1

据说辽代曾虎患横行,使百姓不得安生。景宗皇帝率人降服了老虎,使虎从此遇见景宗便服服帖帖得伏卧身傍。器取材于这一传说。景宗戴冠,穿窄袖长袍,安坐于洞石旁,身旁伏卧一只温顺的老虎。老虎因利用了原有的玉皮而呈现出斑斓的毛色。底有插孔。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3-2

老虎的皮色留天然的红色玉皮而为,红中带微黄,与自然界中的虎皮几无二致——如此天然玉皮色又将老虎塑造得温柔可爱,其额上的“王”纹、刚劲的尾巴、斑斓的皮纹都显示“山大王”的威猛,但是半立半卧在人物(景宗)面前,犹如一条可爱的大猫,与题材“降虎”的意境妙合,浑然天成,难不拍案叫绝。

《人物山子》(图4),辽金时期,宽12.5厘米,高9.6厘米。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4-1

此器双面采用多层镂雕、透雕技法,管钻痕迹明显。正面雕刻主题纹饰:一男子在山石树林间骑马前行,迎面有人拱手相迎,后跟随从。黄褐色玉皮被巧作成柞树金黄色的树叶,表现秋山景象。背面雕刻双鹿纹和灵芝纹等。山石、鹿、人物是辽金时期“秋山”题材常用的组合,表现了人与动物在山林间的和谐相处。

古玉玩味(49):宋元玉作俏色雕 巧借天然技高超

图4-2

山林高处,留用天然的深褐色玉皮,显示林茂秋深,更加烘托出主题意境——这样的借用为妙手天成。

这就是宋元巧色雕的高妙之处,如果有缘相遇,定然人见人爱、爱不释手,这就是古玉的“神韵”之所在了,这就是其价值——不是指“金钱”——之所在了。

古玉之“神韵”是一个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概念,这些俏色雕“神韵”在何处,试想:如果将这些俏色全部去除,变成清一色的白玉雕,趣味还能剩几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