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網解析: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真正融為一體,實現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動人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出臺後,全國上下為之沸騰,在落實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真正融為一體,實現協同發展?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12日向香港立法會正式提交文件,建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委任專員統籌管理。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在12日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重大機遇,特區政府需儘快成立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以加強與內地的聯繫和協調,配合中央政府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工作,與香港特區政府各部門緊密合作。此外,大灣區發展辦公室職能還包括開展宣傳推廣工作,增強公眾對大灣區發展機遇的瞭解,以及促進特區政府和業界的合作等。文件指出,鑑於辦公室工作涉及範疇眾多,建議委任專員以推進特區政府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事宜。

2017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任期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事務。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德輝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佘德聰表示,粵港澳三地要充分認識到大灣區開發是國家戰略,要通過交流、協商解決灣區建設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可建立中央牽頭,各地、各相關部門參與的協商機制,會同專家學者跟進各種問題的解決。

產城網解析: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真正融為一體,實現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

澳門金海集團董事長梁華委員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讓澳門有更大發展空間。迴歸祖國20年來,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澳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我們每個澳門居民都感覺到生活在幸福之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印發是澳門同胞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地少、人少,澳門要發展、要進步,規劃綱要給我們指明瞭一條前進的道路,讓我們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抓緊這個機遇,把澳門建設得更好。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丘海表示,粵港澳三地還要加強立法、司法、執法等方面的協同。“積極探索大灣區法律體系構建。推動有關法律規則相互銜接。構建接軌港澳地區的法律體系,打造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健全商事糾紛解決途徑。”他建議,未來要加強仲裁司法領域的探索。

“要把深圳建設成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迫切的就是要破除創新要素便捷流動障礙。”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表示,目前面積4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在建設中,深圳將在科研人員出入境、科研物資通關、科研資金流動、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創新要素流動最便捷、創新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表示,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人民幣投融資創新業務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跨境人民幣貸款、企業境外發債迴流等跨境融資業務,便利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降低融資成本;滬深港通、債券通、基金互認等證券投資業務陸續開展。下一步,還將進一步提高區內企業和個人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的便利化程度;穩步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金融機構與港澳金融機構合作,促進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產城網解析:粵港澳大灣區如何真正融為一體,實現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

在人大廣東代表團的一次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珠海市市長姚奕生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陸東福呼籲。“要高鐵”背後,折射出的正是對推進珠澳人員往來便利化的渴望。“爭取把廣珠澳高鐵、廣州地鐵18號線珠澳延長段納入灣區的相關規劃,讓軌道交通更加便利。”姚奕生代表說得相當坦白。

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表示,去年港珠澳大橋、高鐵香港段相繼通車,港澳和內地之間通行更加便捷。然而,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與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求還不相適應,需要進一步改進提高。還要簡化跨境相關手續,讓跨境便捷連貫和時間可預期,提高人員和貨物流動效率。在創新通關模式、提高效率方面,大灣區已經行動起來。姚奕生代表表示,今年年底前,珠海橫琴口岸離境大廳和新通道青茂口岸都將建成,蓮花口岸將整體搬遷至橫琴口岸,通過實施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新模式,通關將更加便利。

全國人大代表,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原黨組書記、主任李書玉則介紹說,在推動粵港澳三地海關檢查互認方面,廣東海關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比如通過人臉識別篩查“水客”走私,通過空中紅外線和溫度感應器來篩選發高燒等可能患傳染病的人員。他們還先後在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實施“一地兩檢”模式,旅客從香港到內地,或者從內地到香港,一次就可以完成進出關,極大方便了普通旅客進出。(信息來自產城網http://www.chanchengchina.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