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弯道超车!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这是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20年来,氢能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一轮快速发展。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今年以来,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汽车产业,多个重磅项目接连落地。


1

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多个项目接连落地!

中国首个氢能共享汽车项目落地重庆

4月11日,南岸区政府、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重庆地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地大工研院”)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重庆率先开展氢能“共享汽车”项目,这也是国内首个氢能共享汽车项目。

目前,国内共享汽车主要采用纯电动汽车,在该领域使用氢能汽车尚属首次。据悉,地大工研院关联公司——格罗夫重庆项目将面向共享租赁市场定向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新车将搭载碳纤维与铝合金轻量化车身、全功率氢能动力和全球领先氢燃料电堆系统,整车质量更轻、能耗更低,只需5分钟,即可完成加氢,行驶过程中排放物只有水。这种车用于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领域,可实现能耗低、运维成本低,促进绿色共享交通出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格罗夫氢能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刘超介绍,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环保的优势,而与锂电池汽车相比,它又具有长续航、补给快等优点,“该汽车最大续航里程达到1200公里,而加氢时间仅需5分钟,大大少于锂电池汽车充满电需要的7-8个小时。因此,氢燃料电池汽车又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

根据三方合作协议,首批将会有200辆格罗夫氢能乘用车投入分时租赁业务,进行示范运营。2020-2021年,计划将有1万辆格罗夫氢能乘用车在全国约30个一、二线城市推广应用。未来,该项目还将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端等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弯道超车!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四月十三日,重庆格罗夫氢能汽车试制试验基地,重庆首辆氢燃料电池车下线。记者 齐岚森 摄

南岸区将打造中国氢能汽车工程研究院

4月13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南岸区政府、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地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协议,将在南岸区共建中国氢能汽车工程研究院。

据悉,氢气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理想的能量载体和清洁能源提供者,其无毒无害,反应物为水,绿色清洁,热值高,相当于汽油的三倍,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虽然氢能源的发展已经取得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在氢能的发展上,我国目前明显落后于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快氢能发展的步伐,突破政策、研发、人才等瓶颈,推进实现我国能源转型。

该协议签署后,四方将开展广泛深入的技术合作,立足解决氢能汽车工业领域的技术问题,提供产业战略趋势研究和技术信息。未来,还将根据氢能汽车产业实际情况和需求,为行业培养氢能汽车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弯道超车!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重庆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化项目落户两江新区

3月20日,总投资达45.5亿元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正式签约落户两江新区。重庆市经信委、两江新区管委会、雪人股份三方携手,共同推进重庆市氢能源产业发展。

雪人股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总投资45.5亿元,分三期推进建设,最终达到年产10万套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电堆等核心部件的产能,预计达产后可带来超百亿元产值。

雪人股份计划三年内在渝布局36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17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投入试运营。同时,将分期建设35座加氢站,完善重庆氢能源供应网络,满足当地氢能源车辆的运行需求。

两江新区目前已经汇聚了长安福特、长安、力帆、金康等新能源整车企业,雪人股份的投资项目将与上下游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整车企业、物流公司合作,在重庆聚集千亿级氢能源产业生态链,推动重庆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升级。

弯道超车!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许多人对氢燃料电池车还十分陌生,这款丰田公司制造的名为“MIRAI”的轿车就是充满未来感的氢能的第一波受益者:一次加满氢只需3-4分钟,续航里程却可达650公里。

九龙坡区布局建设新动能(氢能源)城市

3月8日,九龙坡区政府与润谷东方(北京)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氢能源产业项目落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混氢天然气(HCNG)站和加氢的建设和运营,推动重庆地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双方将在九龙坡区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以推动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家庭燃料电池热电联产、商用分布式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的产业项目落地九龙坡区,从而推进九龙坡区建设氢能社区与新动能城市。

九龙坡区相关人士介绍,在氢能源的运用方面,润谷东方与日本大阪瓦斯工程公司等公司有深度合作。随着项目的实施,重庆的天然气出租车,以及小区、写字楼等的能源都有可能用上氢能源。

比如,国六排放计划对汽车尾气排放会更为严格,即使是传统的天然气车也面临环保压力,目前一条可行办法就是在天然气中加入氢气,将来出租车可能用上混氢天然气(HCNG)。除了出租车用上氢能源,住宅小区也可能成为“氢能社区”。

大阪瓦斯在日本有成熟的分布式供能应用经验——通过一套完整的制氢、燃料电池系统,可以给一栋建筑供暖供电;也可以是每个家庭购买一套小型设备,大小几乎与家用双开门冰箱相当,在用户外出上班时,设备产生的多余电能还能上网产生经济效益。

2

重庆发展氢能源产业有何优势?

外地企业为何加快在重庆布局氢能源产业?业内人士称,重庆汽摩产业都在走新能源之路,这为重庆氢能源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

目前各地都在加速加氢站、氢能源公交车等设施建设,重庆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为外地企业提供了市场基础。此外全球94%的氢气来自天然气重整,重庆丰富的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将为氢能源产业提供资源基础。

据了解,在重庆,多家车企早已布局氢能源的商用研发。其中,长安持续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已有10年之久。近年来长安新能源公司先后参与了3个国家级项目研究,目前正在研发增程式燃料电池SUV。此外,重庆宗申产业集团,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力帆股份公司都透露,目前都已着手或准备氢能源汽车的研发。

弯道超车!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一直在通过实施新能源、智能网联战略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近期,重庆出台了《关于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燃料电池。

本地企业乘势而上加快氢能源商用进度,外地企业加紧布局重庆市场,在当前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重庆该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氢能源产业蛋糕?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锋认为,重庆首先要找到氢能源产业方向和发展路径。

在国内,多个省市已开始布局氢能源应用。比如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江苏如皋的“氢经济示范城市”、浙江台州的“氢能小镇”建设项目正在推进。2022年冬奥会在张家口有赛区,那里正在打造我国北方的氢能源小镇。

王锋认为,在重庆开展氢能源的研发和商用,首先应该充分考虑重庆的山城特色以及气候条件,加强氢能源产业的系统规划以及科学布局,编制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重点要研究如何建立低成本的氢气供给体系,建立安全和有竞争力的氢气输运及加氢站基础设施体系,掌握和建立氢燃料电池贵金属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和体系。”

弯道超车!重庆加快布局氢能源产业

在城市实施产业规划,建立发展体系的同时,企业自身的产业路径也要理清。

重庆大学新能源化工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魏子栋教授认为,近期国内一个明显的产业趋势就是氢能源领域的重磅投资项目增多,而在这个庞大的产业链里,基础材料可作为重点来突破。

“目前氢燃料电池大部分核心材料仍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中国企业仅仅是购买之后安装使用,无论是价值链,还是发展后劲都有弊端。而对于这些‘卡脖子’关键技术,企业一定要沉下去做基础研究。”

魏子栋举例说,芯片是电脑的核心,电堆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国内企业应该避免电脑产业走过的弯路,在电堆领域的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等关键领域攻坚克难。

“目前重庆大学的多个机构都在从事氢能源的研究,在燃料电池、碳氢燃料重整制氢方面有一定的基础。”魏子栋说,虽然从实验室状态进入商用,中间还有一个验证和提升过程,但这不失为重庆在产业布局时一个重要的借力点。

3

氢燃料前景远大 仍有关卡需要迈过

氢能源汽车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噪音小、续航里程长、加注燃料时间短等特点,一直受到产业界广泛关注。

按照《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提出的目标,2020年,全国燃料电池车要达到1万辆,加氢站数量需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达到200万辆,加氢站数量需达到1000座,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

目前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已被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而且燃料电池汽车将会是当下氢能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不过,氢能源汽车的商用步伐仍面临三大主要障碍。

央视财经《交易时间》栏目聚焦氢燃料电池

障碍一:氢燃料电池价格昂贵

氢燃料电池成本由燃料电池堆、空气供给系统、氢气供给系统、冷却排水系统及电能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电堆的催化剂目前普遍采用贵金属铂,技术难度高,产业化程度不足,导致电池总体成本较高。有资料显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成本约是燃油汽车的2.1倍,是纯电动汽车的1.6倍。

障碍二:氢气存储和运输较难

目前氢燃料电池的氢源供应途径主要采用压缩氢气或液化氢气等。由于氢气沸点低,不易压缩、液化,其储存、运输等都存在问题。

高压压缩储氢,成本相对低廉、充放氢速度快,但缺点是需要配备高强度耐压容器,且压缩过程需消耗大量能源。低温液态储氢密度相对较高,但是液态氢气易挥发损失,并且在储运过程中需要配套低温设备,成本较高,现阶段主要用于军事和航天。

障碍三:加氢站基础设施不足

正如汽油车需要加油站、电动车需要充电桩,氢能源汽车也需要燃料站作为能源补给。目前国内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也是制约氢能源汽车商用的瓶颈之一。

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加氢站仅19座。国内现有加氢站早期多为大型赛事或示范项目而建,近期建设的加氢站多是为城市公交系统配套或企业研发使用而建,极少对外开放运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