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任重道遠,既引進先進技術,又要獨立自主。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既要有引進先進技術,還要有堅持獨立自主,所有標準國產化。中國航發的路任重道遠。

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任重道遠,既引進先進技術,又要獨立自主。

噴氣式發動機的原理就是利用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但是實際作出來可是花了很長時間。1913年法國工程師勒內羅蘭獲得噴氣式發動機的專利。1930年,英國工程師弗蘭克惠特爾獲得第一個燃氣渦輪噴氣專利並設計完成第一次飛行。1934年,德國人漢斯萬奧海因成功生產世界第一臺噴氣發動機。1937年,弗蘭克惠特爾製成英國第一臺噴氣發動機。於1941年裝上格洛斯特戰鬥機。英國40年代的軍用發動機尼恩,是大多數發動機的鼻祖。蘇聯在40年代末引進了尼恩,其仿製品是BK1。中國的發動機就是從仿製BK1開始,朝鮮戰爭結束,中國發動機行業亟待發展,中國開始仿製蘇聯發動機,渦噴5,6,7增強了我國航空業的實力。

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任重道遠,既引進先進技術,又要獨立自主。

當然如果光靠仿製,你永遠都不可能超過人家,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當時的中國剛走過艱難時期,自主研發之路被提出來,WS6被設計用作殲擊9的動力,16年後,研製成功,中國獲得自主研發發動機的能力。1972年,英國向我國出售軍用斯貝發動機,1975年中國決定引進斯貝,中國名叫渦扇9,定點在西安航空發動機廠試製,1979年,渦扇9試製成功,以後幾年,由於技術和設備的不足,渦扇9的研發一直沒有進展,90年代,渦扇9的全面國產化才提上日程,2000年實現完全國產,2001年,研製成功,並更名秦嶺,03年通過技術鑑定,中國開始擁有了大推比的發動機。雖然有了這種大推比的發動機,但是,與西方國家的發動機比推比還是不行,斯貝的技術相當於西方50年代的技術,美國空軍的TF30就是從民用發動機改過來的,其推比從5.0增加到6.3。70年代末,我國研製成功空心渦輪葉片,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獲得該技術的國家。後來,西安航發所研製的渦噴7,在受到西方國家技術封鎖後,中國在獲得蘇聯發動機仿製的基礎上研製成功渦噴7,後來在渦噴7的基礎上,設計研發了WP13,滿足了我國軍用飛機的需求。97年WP13B裝配在殲7等戰鬥機上,擁有7噸推力的發動機在當時,是一個航空大國的標誌,美國有J79,法國的阿塔9K50,英國的埃汶300,俄羅斯的R25。都是通過以此為基礎改進後發展大推力的。

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任重道遠,既引進先進技術,又要獨立自主。

80年代中國又進行了一系列發動機測試試驗檯的建設,才慢慢開始擁有自行建造測試大推力發動機的能力,中國086飛行試驗檯在60年代確定方案,1971年完成建設,完成了多項多型號發動機的測試任務,後來又有新的測試平臺建成,保障了我國發動機研發測試。2002年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渦噴發動機崑崙正式定型。標誌著我國擁有自主建造發動機的能力。後來崑崙的最大推力發展到了7.6噸,滿足了殲擊機在當時的推力需求,但是在和西方戰機比,還是落後。隨著中美外交關係的緩和,中國尋求美國的幫忙,美國只是提供了設計方案,但是具體的核心技術還是不給,雖然,沒有提供核心技術,但是,美方的設計理念還是可取的,中國也學習美方的核心機技術,以核心機為核心,發展各種型號的發動機,1997年獲准研製,1999年因經費原因叫停。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中俄關系正常化,中國開始引進蘇-27戰機,發動機技術的引進也開始了,84年開始推比10的研製,2005年,10推比核心機研製成功,隨後發動機的材料和核心技術逐漸被我國攻克。2006年,我國首臺有自主知識產權大推力軍用渦扇發動機太行研製成功。太行發動機被用到我國的主戰機殲11和殲10上,使我國的主戰機不受制於人。

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任重道遠,既引進先進技術,又要獨立自主。

WS20,最近一款大推力的發動機在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上測試的消息刷爆網絡,我國大推力發動機的研製也被曝光,在我國航空事業大力發展的今天,正需要這樣的大推力的發動機來作動力。

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任重道遠,既引進先進技術,又要獨立自主。

軍用發動機蓬勃發展的同時,民用發動機也被提上日程,中國的大型商用客機C919研製成功後,何時能裝上國產的發動機也同時被提出,近日,據媒體報道,中國第一個民用大涵道比發動機取得重大突破,已經進入初步設計階段,而這款發動機便是cj1000A,該發動機是專門為國產大飛機C919研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