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通車的文薈街地下通道原定是地上路,為讓師生方便,他們多花2億元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15日訊 一條地面道路,因為高校的需求,改為下穿通道,多花約2億元。如今,在洪山“大學之城”,“校有所呼,我必有應”成為全區的基本行動準則。

近日,南湖地區居民的朋友圈內,一個消息被迅速轉發:文薈街地下通道即將通車,貫穿武漢理工大學南湖校區,為該地區新增一條東西向交通大動脈,緩解擁堵。

15日,地下通道東側入口還在打圍,長江日報記者看到,路面已經刷黑,綠植完成移栽。

即将通车的文荟街地下通道原定是地上路,为让师生方便,他们多花2亿元

即將開通的文薈街地下通道 記者龍京 攝

武漢市城投橋建集團該項目負責人介紹,這條下穿通道原本規劃為地面道路。但建這條路,南湖校區就得一分為二,師生教學不便;不建這條路,南湖居民就有麻煩。

在南湖地區,雅安街往東,文薈街往西,都被身處中間的理工大南湖校區阻截,成為“斷頭路”。每逢早晚高峰期,車輛只能“貼”著校區圍牆繞行,附近道路堵成“停車場”。

洪山區委負責人形象比喻:“過去,高校師生與城市居民就像住在同一棟房子,往來不多的房客。”

要穿越“圍牆”,還需主動服務。洪山區拿出道路建設方案,上門聽取高校意見。學校表示,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希望地上道路改為地下通道,保證校區完整,提高師生安全度。

2016年,一場罕見暴雨打破“房子”的平靜,南湖地區漬水嚴重,急需建設地下箱涵,形成快速排水管網。

市區綜合考量,選定服務大學的建設方案:兩個工程合二為一,同時具備排水行車功能。

此前,在武漢理工大學周邊,馬房山下穿通道、雄楚地下通道已建成,方便師生穿行不同校區。目前,區校正協商共建工大路地下多層通道,將預留地下停車場,對社會開放。

加上武漢大學周邊的八一路下穿通道,以及規劃中“穿越”華中師範大學及華中農業大學的兩湖隧道,洪山轄區已建、在建、籌建的此類地下通道已有6條,總長10多公里,穿越5所高校,打通城區數個梗阻點,師生與居民同時受惠。

有形“壁壘”率先打破,區校無形的“壁壘”,如體制、機制、理念等,也在突破。

從南湖城市副中心、中央創智區這些核心區域的總體規劃,到城市基礎設施,如文體場館、道路、管網的建設,再到公共服務設施,如學校、醫院的打造,乃至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搭建,創新創業載體的謀劃,多層次人才的培育,洪山區均與高校攜手同行。

如今,以高校需求為導向,“校呼我應”的一整套行動體系已然建立:洪山與轄區37所高校全部簽約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大學之城建設服務辦公室,專項對接大學;區校高層互訪,一週至少一次;建立區校部門對接機制、專家諮詢機制及6大服務聯盟。從被動時態到主動時態,城區服務高校的新姿態呼之欲出。

各部門、街道的服務方式從粗放走向精準,“一校一策”。

武漢理工大學孵化器3期,由學校提供土地,政府融資,成果共享;華師創業中心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湖工大的馬房山校區改造項目,由政府統一規劃,納入“三舊改造”序列。

僅2018年,區校共建項目就達到27個,涵蓋15所大學、科研院所等,簽約金額突破1150億元,8大“校圈”正在形成。今年,“大學之城”建設的十五大工程正在展開,包含經濟、人才、黨建、教育、醫療等多領域協作。

城市與大學,正在從地理上的“在一起”,變為思想心理文化和生活中的不分離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區委負責人表示,洪山區將高校納入城市治理的範疇,將大學視為城區的有機組成部分,主動服務,尋求“共贏”,“只有這樣,區校才能真正融合”。(記者楊菁 龍京 見習記者陶可禕 通訊員張賓 錢文勝 杜微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