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宋洪远:如何“接二连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2019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产业发展是关键。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仍质量不高,农产品虽然品种丰富,但是多而少优;品牌较多,但是杂而少亮;农业体量较大,但是大而少强,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迫在眉睫,产业兴,则农民富、乡村活。2019年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乡村产业发展该如何补短板?怎样才能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让广大农民更快富裕起来?《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为您深度解读《如何“接二连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嘉宾简介


【深度】宋洪远:如何“接二连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宋洪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二级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1991年以来,长期从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与政策咨询工作,是近1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曾主持编写《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

以下为演讲全部内容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比如稻谷生产,从海南到黑龙江,全国这么宽的地域都可以生产稻谷。但是我们还要进口稻米,从日本进口来的稻米,比国内的价格高几倍,这说明了什么?

现在我们对农产品搞“三品一标”认证。“三品”就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一标”就是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我们把它简称为“三品一标”。就“三品一标”而言,从我们发出的证书和统计来看,主要的农业大县多少都有一个品牌。这些品牌看奖杯、看证书有一大堆,但是要是回过头来问一问,想一想:真正响亮的品牌,有影响力的品牌有多少呢?

我们国家,可以说各种农产品都能生产,但是我们还要进口农产品,比如粮、棉、油、糖、肉类和奶类。这几年进口持续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说明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竞争力不如人家。那么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

一、如何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提升质量

立标准+强监管+创品牌

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怎么样抓质量呢?首先,产品好坏是产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抓标准化生产。抓标准化生产,得先有标准,这就要修订、制定我们的标准。有了标准,不推广、不使用还等于没有,所以要推广使用标准。怎么推广呢?可以从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入手,比如家庭农场,或者是农民合作社,因为规模大又集中生产,这个时候在它这个地方推行标准化生产。在这个方面德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就是要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搞农业跟搞工业一样,也要有证件、有规程、有操作指南。按这个做法,种了一亩地,有没有使用化肥?使用多少化肥?要有记录台账,少用了、不用了,消费者来一看就放心了,这就是标准化要做的事。

其次,就是要切实加强执法监管。农产品质量好坏不仅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农户数量大概是两亿,两亿农户在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多少呢?四十万家食品加工企业在加工农产品。生产出来了,加工出来了,谁卖呢?有多少人卖呢?三百万家经营主体。大家想一想,两亿农户在生产,四十万家在加工,三百万家在营销,如果不监管,就算生产出来了好的产品,后边的情况什么样,仍然不知道。所以要加强食品监管。加强食品监管,第一,要有法律制度,加快推动法律法规制修订,要依法监管,就要有法。第二,要严格执法。有了法,执法不严格,生产出来好的产品也没有奖励,生产出来坏的食品也没有惩罚,而且不疼不痒的惩罚也不行,要严格执法。第三,要健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市场流通的是谁的产品,我们通过条形码可以追溯到、查着问题,谁的”孩子”谁抱走,这就可以解决了。第四,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很多事件,很多案例都是媒体给捅出来的,捅出来了我们去查。所以舆论监督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第三,还要推进品牌兴农。品牌怎么抓呢?要抓这样四个环节:第一个就是品牌创建。品牌怎么创建呢?送大家两句话,

山清水秀地干净,名特优新好产品。也就是说只有把生产环境、生产条件搞好了,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来,所以要净化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第二个就是品牌认证。你生产出来好的产品了,不去认证,怎么能证明你是好的产品?认证现在我们特别强调的是“两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第三个事就是要品牌保护。生产出来了,拿到证明了,但是“李逵”没有出来,“李鬼”已经到市场上乱跑了。所以维护市场秩序就要去打假,同时也要加强产地保护。现在我们有这样的问题,一些地方,本来就一小块地生产某个产品,甚至就只有这一个小村生产这样的米才好吃,那他觉得这块地不够,就扩大生产范围,由一个村变成一个乡,一个乡变成一个县,一个县甚至变成一个省,甚至跑到别的省买东西回来贴牌变成自己的,这样不就搞砸了吗?多了就不会贵了,所以要加强保护。第四个就是要品牌营销。有了品牌,有了认证,也能够持续地做下去,但是不去营销也不行,人家不知道有这个品牌,怎么会买呢?

2、增加效益

降成本+上规模+拓功能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是农业和二三产业相比,收益低。从数据来看,2017年,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重是25%,我们的农业总产值占整个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8%。什么意思?25%的劳动力创造不到8%的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所以出现一种情况:流血流汗一年,不如外出打工十天。

第二个问题,就是产业链条短,农业附加值不高。现在农民卖的农产品,大多是初字号的、原字号的,我们的农业与加工业的比值,2018年是2.3比1,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

第三个问题,就是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不够,生态文化价值挖掘不充分。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多少农产品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怎样生产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生产过程中,它还蕴含着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价值在里面,如果我们把这些价值都挖掘出来了,那就可以增值增收了。

其实有些事很简单,比如不搞加工,只卖粮食,你也只是个大粮仓。如果你搞加工,卖食品,那么你就是个大厨房。大粮仓变成了大厨房,效益不就上去了吗?

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我想主要有这样三个途径:第一个,为什么效益不高呢?主要是成本高,所以我们要降低成本。降成本,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要“机器换人”。注意,这里不是说要用机器把所有的农民全替换掉,而是说在农业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用机器替代人。比如喷洒农药,比如耕地、播种、收割、脱粒、烘干等。还要大力发展节约农业。产量提高了,占地就少了,过去五百斤可能是一亩地,现在五百斤可能半亩地就够了。所以要节地、还要节水、还要节能、还要节材、还要节电、发展节约农业。节本降耗就是增加收益。

第二个,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个方面是通过土地流转、互换、租赁、入股的方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化服务,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防统治,通过服务的规模经营来提高效益。后一条在我们国家是需要重点发展的事。在发展规模经营的时候,我们还不能忘了一个群体——小农户。小农户怎么办呢?既需要社会化服务,更需要政策支持,通过提供服务对接市场,通过政策支持提高效益。

第三个,就是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过去我们搞农业,只是觉得它是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现在你看看我们的农业,它还有生态保护、休闲观光、传承文化的功能。特别是传承文化的功能,大家有时候不太好理解,认识不足,其实我举个例子也就知道了。我们过去的歌曲大赛有两种唱法,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后来我们出来一个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就是由农村来传承的。西北地区的一个农民往山岗上一站,一嗓子一吼,三十多公里没有麦克风就能听见,这就是在传承文化。

我们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要注意把握一个什么要点呢?农业既然有多种功能,我们就要把这多种功能都给它开发出来,就需要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的效应是什么呢?就是农业的第一产业连上了第二产业,接上了第三产业,就是“接二连三”。一接二连三,形成了一乘二乘三这样的一个效应。一乘二乘三是什么呢?是六次产业,所以日本、韩国提出要发展农业“新六产”,就是这么来的。我们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就是要发挥这些效应,拓展这些功能。

3、绿色发展

投入品减量+废弃物利用+资源养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

坚持绿色导向,主要是做好这样几个事:第一个是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现在我们是化肥、农药、农膜、生长剂、抗生素都在使用,其实这些东西从化学投入品来看,一点不用也不现实,也不可能。你不用一点化肥,产量可能就上不去,就不够吃的;你不用一滴农药,那瓜菜果都被虫吃了,就没有我们的份了。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过量使用、超范围使用、利用率不高、残留较多。所以,我们提出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生长剂、抗生素控制使用行动。

第二个措施就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如这个秸秆,你不用它就是废弃物,你用了它就是资源。现在我们有的地方还在秸杆焚烧,秸杆焚烧得厉害的时候,飞机都没法降落,所以带来了二次污染。比如畜禽粪便,你不去利用它就是废弃物,它还再次污染土壤水体,你要资源化利用,比如说搞沼气,沼渣可以上地,沼液可以喷施果菜,它就资源化利用了。所以,我们要禁止秸秆焚烧,推广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模式,发展循环农业。

第三个措施就是要切实加强农业资源养护。比如土地,你长期使用,不让它休养生息,它的生产能力就会下降。我们有的地方的土地确确实实是过度利用,所以现在我们提出,要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再比如草原,也要加强生态保护,不保护,草啃干净了,就没有牲畜了,没有牲畜我们也没有肉吃了,所以要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还有水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就是要让它也休养生息,所以,要实行禁捕禁捞制度,加强水域生态修复与治理。总之,我们要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减下来,就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4、市场导向

调结构+进园区+建市场

第四个途径,就是要坚持市场导向。现在我们农业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一个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有的产品不足,有的产品过剩,是产需脱节、资源的错配问题。怎么解决呢?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通过调整优化结构来解决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怎么办呢?我想从当前来看,主要抓三件事:第一个,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要因为一时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放弃了我们长期的方针和目标。种植业结构要调整,畜牧业结构要调整,渔业结构也要调整。第二个,就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结构的调整优化也有一个布局的调整问题,这个布局的调整就是要让产业向园区集中。现在我们搞的园区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平台,我们现在有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我们把它称为“三区”。我们还有“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创新园。我们要以“三区三园”为平台,推进要素集聚、产业集中。第三个,就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这个市场它不仅连着生产者,它还连着消费者。农产品不仅要产的好,还要卖得好、卖个好价钱。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都讲过,从产品到商品,这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是商品的生产者。什么意思呢?比方说我是种桔子的,我种了一大片桔子,今年的桔子长得很好,质量也不错,就是卖不出去,更卖不上好价钱。你看倒霉的是谁?是种桔子的人,所以搞好市场建设、做好产销对接非常重要。

在浙江基层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户他在搞那个菌棒,就是食用菌的那个棒,生产这东西来供应给农户,让农户养然后再收再卖。我就问他,你这个地方也不是食用菌的产地,周围也没有多少人做,你怎么想起要做这个事呢?他说你说得很对,我本来不是搞这个的,我是出租车司机,我怎么想起干起这个事了呢?是有一次我拉的一个客人,他是搞这个东西的,他就跟我聊起来了,说你这个地方,有很多树枝留下来这些东西,比如说锯末就是它的原料。我们浙江人喜欢煲汤,这个菌又是少不了的。然后他就说,那咱们俩合伙呗。司机就说那行,我出钱,你出技术,我们俩先搞一下试试,结果就把这个给搞起来了。这个故事给我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抓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怎么样选择产业呢?靠谁来选择呢?要靠市场机制,要靠经营主体。市场主体它是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乡村产业兴旺不仅仅是农业兴旺,而是要实现百业兴旺,因此必须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是,构建乡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并不是什么产业都能上,首先要以农业为基础,完善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通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那么,究竟该如何完善“三链”,培育“三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避免哪些误区?

二、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发展思路

完善“三链”+培育"三新”+融合“三产”

从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状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近些年来,农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储藏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二是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不够,突出表现在新产业、新业态发育不足;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机制缺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如何解决前面所说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推动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呢?概况起来就是三个“三”:一是要以农业为基础,重构“三链”,即延长产业链、拓宽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二是要以乡村为基础,培育“三新”,即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要以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为平台,融合“三产”,即打造特色专业村、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试点示范。

2、实现路径

休闲旅游+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特色村镇

第一个途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从当前的情况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既有需求又有基础。从需求来看,城市人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找到乡愁,向往农村。在城市能找到吗?找不到。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往往是交通堵、房价高、环境差,多是发愁,要想找到乡愁就要到农村去。这样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就有了强劲的需求动力。光有需求还不够,还必须有供给基础。比方说交通现在四通八达,天上有飞机,地上有高铁,水里有轮船,不行了我就自驾游,想出去旅游比过去容易多了。公共服务也便利化了,过去要出去旅游,不用说别的,支付问题就是大事。出去一趟好多天,需要带好多钱,过去的人民币票面额又低,要带一兜子钱才行,万一丢了就什么都玩不成了。现在不用了,互联网支付走到哪儿都可以刷二维码。在北京街头,我们就会发现,连烤白薯的、卖煎饼的都刷二维码,支付方便多了。

有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怎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呢?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鼓励各地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二是要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三是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要发给营业执照,并在工商部门登记,赋予其法人地位。四是要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有效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

第二个途径,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电商发展。

电商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既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业品下乡,又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进城,畅通乡村产业各环节,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新机制。电商更是农业经营主体活动的大舞台,谁只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等于登上了这个大舞台,就能在上面演活戏、演好戏。我们要充分发挥电商这个大平台、大舞台的作用,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要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二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三是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四是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第三个途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食品产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食品产业,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农业增产、增值、增效、增收有机结合。怎么样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食品产业呢?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树立“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理念,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二是要鼓励食品加工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是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四是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

第四个途径,着力培育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

近年来,一些地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围绕有基础、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特色村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力地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鼓励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条件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四是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当前农村缺人才、缺活力,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培养“一懂两爱”工作队伍。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是鼓励各类城市人才下乡,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回乡创新创业,要支持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下乡创新创业。

要鼓励和支持离退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新乡贤积极参与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比如,在吉林一个县,有一位从北京退役的将军,退休以后回老家居住。在乡亲们的劝说下,承包了一片荒山,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和掌握的知识,带领乡亲们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了当地林果业和林下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再比如,广东有一个村,制定了新乡贤产业园规划,吸引在外工作的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商企业投资,建设产业园,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