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軍得罪了慈禧手下的太監,許多大臣都勸不住太后發怒,張之洞是怎麼平息慈禧怒火的?

用戶5997223575739




1880年中秋節前,慈禧太后派自己的親信太監李三順給自己的親妹妹醇親王的福晉送中秋節禮物。福晉也是光緒皇帝的親媽媽,幾層關係加在一塊兒親上加親,禮品自然比較豐厚,裝了滿滿一車。

當李三順走到午門的時候,就被禁衛軍給攔了下來。理由很簡單,午門是正門,像太監這種低賤身份的人根本不可以從這個門進出。護衛忠和的說法很直按:既沒有看到內務府的放行條,也沒有接到放行的通知,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不能隨便進出。


李三順仗著自己是慈禧太后的狗奴才,拒絕出示放行條,更是不允許護衛查看隨身攜帶物品。並且他公開咆哮,奴才是奉主子的旨意辦事,你要放行條,找太后去要。

禁衛軍領班玉林聽見吵鬧聲連忙趕了過來,原本他有意說和。怎奈這李三順看到禁衛軍想息事寧人,就更加不講理了。禁衛軍職責所在,自然不能隨便放行。這李三順一怒之下,命令太監推翻了車子,直接回宮告狀去了。



話說這時慈禧太后已經守寡多年,缺少男人的滋潤,氣血不調,月經就不正常了,按照症狀分析,大概就出現了血崩。本來聘請了幾位名醫,已經調理的差不多了,再加上中秋喜慶,慈禧的病症已經大大好轉。

聽到這個消息的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她馬上去找慈安太后,要求她為自己做主,懲辦這些不聽話的狗奴才。慈安太后一向是個不大愛惹事的主,自然就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要求刑部嚴辦。

既然兩宮皇太后都開了口,刑部尚書潘祖蔭自然不敢怠慢。馬上召集相關人等開堂審理,本來這個案情就不復雜,三下五除二也就搞清楚了。

潘祖蔭迅速定論:依據宮中和朝廷制度,太監李三順犯錯在先,禁衛軍職責所繫,阻攔在後。因此當堂宣判護衛無罪,太監以後務必按照宮中和朝廷章程辦事。



到這裡好像案件可以結束了,其實不然這只是一個開頭。慈禧太后聽到刑部的這個判決,馬上就展現出一個農村老太太的蠻橫無理勁頭,就差沒有撒潑打滾了。她馬上要求潘祖蔭進宮覲見,當場質問他:是站在太后的立場上說話,還是故意給老太太添堵,良心何在?那些不把太后放在眼裡的人讓他們活著幹嗎?

因為案情過於簡單,刑部尚書潘祖蔭又是一個老牌的律法專家,他實在找不到可以給玉林等人判處死刑的理由。在慈禧太后的強烈要求下,恭親王奕訢、李蓮英、軍機處、內務府、宗人府都開始過問這個案件,要求儘快結案,還太后一個清靜。

就這樣一來二去折騰了三個多月,中秋節前的事,現在馬上又要過春節了。慈禧太后表示可以讓步,這些人不用判死刑,但是必須從重處罰。老佛爺認為:把玉林、忠和革除旗籍,發往黑龍江充當苦差。統領嶽林管教不力,交刑部嚴加議處。

刑部尚書潘祖蔭也非常為難,他把慈禧太后的這個意見轉給了一些朝廷重臣,讓大家共同商議。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議的,但是正像李鴻章說的那樣,太后的事沒有小事。無奈朝廷自有法度在,如果照這樣宣判,依法治國的精神就蕩然無存。



這時作為朝廷清流的領袖張之洞站出來解決了問題,在這裡他就顯示出了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政治手腕兒,這也是他能混跡於清政府高層幾十年不倒的根本原因。

在歷史上,中國人治國的理念是以忠孝為本。光緒皇帝對慈禧太后要盡孝道,大臣們對慈禧太后要忠孝兩全,要向兒女們對父親那樣盡孝,不能有任何違背,否則就是泯滅天倫。實際上就是一句話,太后的話不能反駁,只能照辦。

當然從心理學上來說,大臣們是在按照朝廷的法度和規矩來辦事,和慈禧太后的理解是相反的。因為慈禧太后是女人,她更看重的是關係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而不是事實和法律。大臣們的眼中則相反。

就這樣,大臣們越是堅持,慈禧太后越憤怒。慈禧太后就覺得他們像當初被自己除掉的八大臣一樣,欺負自己孤兒寡母,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在這樣的情況下,她根本就聽不進去任何勸諫,會更加堅持自己的主張。



有人這樣評價晚清四大巨頭:李鴻章太聰明,左宗棠太剛直,曾國藩太執著,張之洞太滑頭。他們各自憑藉自己的優點,成就了一番事業,屹立於大清朝堂幾十年不倒。

張之洞認為,朝廷的制度自然要堅持,太后的面子也不能不給。於是他就給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摺,翻譯成現在的白話就是:我也知道太后和皇上對於天下臣民的一片愛護之心,對於宮中太監和宮外之民都是一樣。但今天太后的這顆心,恐怕天下的臣民就不一定知道了,太監們就更加不會知道了。這些太監恐怕以後會更加膽大妄為,順著杆兒向上爬,進一步做出傷天害理之事。

他進一步的說道:當年嘉慶年間亂黨林清敢於進攻皇宮,前不久有一個瘋子闖進皇宮,都是因為有太監在做內應。如果太監們總是這樣,不按法度辦事,遲早會生出更大的禍患。前朝太監干政之事歷歷在目,請太后查之慎之。

這時皇帝的老師陳寶琛也非常老辣的說道:皇上和天下臣民對太后的一片孝心天日可鑑,當然他們可以嚴辦。但這就有傷太后的一片寬厚愛民之心,讓老百姓誤解太后刻薄寡恩、坦護包庇太監,這就有損太后的英明。

這才讓慈禧太后打消了自己心中的憤怒,減輕了對護衛們的廚房。最終判決如下:玉林杖100,流2000裡。忠和杖100。護衛統領統林免於處罰。太監李三順重大30大板,首領太監劉玉祥罰銀六個月。

在專制獨裁年代,掌握絕對權力的人隨時都有可能任性胡為。像張之洞這樣的名臣,能以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辦法把政治的權力關進牢籠裡,這是非常難得的。


新知傳習閣


這是指午門護軍案。

光緒六年八月十二,太監李三順奉旨給醇親王福晉送中秋節禮,行至午門時與午門護軍爭執,護軍將太監李三順打傷,所攜物品損毀。慈禧因此責怪護軍,非要殺之而後快。此事引發朝野輿論大譁,刑部、內務府、步軍統領衙門、軍機處、上書房一片混戰,慈禧不依不饒,遷延幾個月沒有定論。

據清人林紓的筆記《鐵笛亭瑣記》載,當天清晨,太監李三順奉慈禧太后懿旨,給慈禧的妹妹,也是醇親王福晉送中秋節禮,計有兩千兩銀子和針線活計、月餅等。李三順將所有的東西放在兩個圓形的禮盒裡,上面加蓋,命一個蘇拉挑著跟在他後面。

行至午門,被當值護軍忠禾、常禾攔住,依例查驗,同時,按規定太監出宮必須得有內務府的放行條,忠禾、常禾要求李三順出示。

李三順耍賴,不僅不允許查驗物事,還拒不出示放行條。口口聲聲說,我是奉懿旨出宮,要條子你們找太后要去。

護軍當然不許,攔住不讓走。李三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硬闖。護軍無奈伸手攔擋,李三順索性故意打翻所攜物品,將之撒在地上,還聲稱他被護軍忠禾、常禾打傷了。

這個時候護軍領班玉林聽到爭執的聲音也趕到現場,他看太監李三順有意將事情鬧大,趕緊勸解,想息事寧人。李三順看到護軍示弱,越發得寸進尺,自己將身上的衣服弄亂,用腳把地上的東西踢翻,一溜煙跑回宮裡告狀去了。

玉林一看事情不可收拾,馬上採取措施,自己先動手,將忠禾、常禾兄弟二人看管起來,然後上折自陳管理不善,與太監衝突,請求處分。

慈禧太后那幾天正在生病,病情很嚴重,是婦科病中的大規模經血不調,民間稱之為崩漏。她已經病得不能視朝,每天只由慈安太后一個人與軍機大臣見面。

為此,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山西巡撫曾國荃分別舉薦了山東濟東泰武臨道薛福臣、山西陽曲知縣汪守正二位名醫進京請脈。兩個人通力合作,用藥得當,眼看慈禧快要痊癒了,卻又因為護軍案而大動肝火,口口聲聲說不想活了,非要殺了那幾個護軍。

實話說,護軍沒有什麼錯,錯都在太監身上。李三順是個十五六歲的半大孩子,在慈禧身邊辦差,平時嬌縱慣了。他不守規定在先,胡攪蠻纏在後,又惡人先告狀,實在是仗勢欺人。

而護軍阻攔李三順是終於職守的行為,皇宮大內的護軍也有他們的驕傲,讓一個小太監騎在頭上拉屎,簡直欺人太甚。所以護軍同仇敵愾,而他們的頂頭上司步軍統領衙門也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這件事處理不好會極大傷害護軍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又得罪了慈禧皇太后,是糟的不能再糟的局面。

軍機處秉承慈禧的旨意,命刑部議罪。當時的刑部尚書是全慶、文昱和潘祖蔭,三人中前兩個是滿人,卻不大好說話,因為他們當時已經熬成了文壇大佬,士林領袖。後一個潘祖蔭是名士範兒,上書房師傅,更不想屈服於慈禧的淫威。所以,第一輪議完了是秉公辦事,刑部認為護軍沒什麼罪,頂多是罰俸和撤差。

而內務府總管大臣恩承、廣壽等人卻不懷好意,推波助瀾,曲意維護太監。他們故意在慈禧面前裝作委屈,挑撥慈禧的情緒,說盡了護軍和刑部的壞話。

慈禧又一輪大動肝火,在朝堂上破口大罵,像個鄉野村婦。軍機大臣自恭親王奕訢以下,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完全手足無措。如果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男人,比如皇帝,還可以曉之以理,甚至犯顏直諫。但如今面對的是一個潑婦,這些飽讀詩書的朝廷要員哪見過這等場面,只有面面相覷,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就連一向溫厚的慈安太后也聲色俱厲,指責軍機大臣們沒有良心,不體諒病中的慈禧太后,讓她的病情加劇,尤其是還暗示恭親王奕訢對他嫂子不敬,不拿老嫂當回事。

沒辦法,恭親王奕訢一干人等只好再去做刑部的工作。刑部第二次呈報,護軍玉林等人杖責,充軍。但太監李三順也要杖責。

慈禧怎能甘休,又是大鬧,不依不饒,甚至絕食,不吃不喝了。她就想讓刑部殺了護軍,而不能責罰太監。她那幾天簡直像吃錯了藥,把李三順當成自己兒子來袒護了。

恭親王奕訢一籌莫展,為這一件小事,總不能召集王公和大臣廷議吧。無奈他只好找他無話不談的密友、軍機大臣寶鋆商量,讓他鼓動清流想想辦法。

寶鋆從同治初年起,就長期擔任左都御史,又多次執掌文衡,儼然士林領袖了。雖然他自己也覺得不是那塊料,但翰林院裡他的門生很多,此時大多都在當言官,找個把人上個摺子還是很方便的。

於是,剛剛從翰林院散館的兩個從五品小官,司經局冼馬張之洞和日講起居注官陳寶琛分別上折,剖陳厲害,條分縷析。

誰也想不到,這兩個摺子竟然說動了慈禧,最後竟然放棄殺護軍的念頭,同意了刑部的處置方案。一場遷延四個月、轟動朝野的公案,滿朝文武誰也勸不了的一件麻煩事,總算是了結了。

兩人的摺子一公佈,朝野普遍認為張之洞的摺子寫得好,一支筆竟然讓已經完全失去理智的慈禧放棄成見,令人佩服。

其實這其中是另有隱情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宮裡發生了兩起嚴重的案子,一起是縱火未遂案,另一起是一個精神病人混進了深宮,驚動了慈禧太后。

這兩起案子是有關聯的。太監們看到因為午門護軍案慈禧與大臣們在朝堂上爭執不下,案件呈膠著狀態,跟著著急。為了坐實護軍監察不利、門禁不嚴的罪名,故意在離慈禧寢宮不遠的房子裡的頂棚放了黑色火藥、當時還很稀罕的火柴以及引火之物。

同時,他們在外面找了一個叫劉振生的人,是個精神不正常的人,讓他從太監們私自打開的通道中進宮,來到長春宮的院子裡,在慈禧午睡時大聲喧譁,故意吵醒慈禧。

這兩件事做過了,太監的眼界畢竟很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嫁禍護軍,因而越發顯得太監可惡。由此推論,午門護軍案中的誰是誰非已經很清楚了。而李蓮英辦案神速,讓慎刑司一頓皮巴掌就知道誰是主謀了。他給了那個幾個主謀一些錢,讓他們趕緊跑路,越遠越好,永遠不要回來了。

慈禧不想丟面子,她讓李蓮英傳話下去,誰要是多說一句就立馬打死。

可是沒有不透風的牆。風言風語很快傳到外面了。張之洞的摺子開篇就拿精神病患劉振生說事,他剖析了宮裡嚴峻的安全形勢後說:

惟是兩次諭旨俱無戒責太監之文,竊恐皇太后、皇上裁抑太監之心,臣能喻之,而太監等未必喻之,各門護軍等未必喻之,天下臣民未必喻之。太監不喻聖心,恐將有藉此案恫嚇朝列妄作威福之患;護軍等不喻聖心,恐將有揣摩近習諂事貂璫之事。

事情到了這一步,慈禧再鬧就沒意思了。雖然可以藉助女人的身份繼續撒潑打滾,但現在已經讓大臣們抓住了把柄,她畢竟是垂簾聽政的君上,鬧大了,影響威信。

張之洞的確是高人。

宮裡的那些事,內務府從來也沒有承認過,自己關起門來偷偷處理的,認真起來,刑部和大理寺是無法追究的,因為沒有證據。

可是御史聞風言事是有清一代的傳統,言官也可以照此辦理。只要有傳言他就可以拿來說事,不需要證實。在這個問題上清朝的規矩是舉證責任倒置,御史聞風言事,當事人要自證清白。

慈禧臉皮再厚,也不能顛倒黑白,因為知情人太多了,根本瞞不住。

於是,十二月初七,兩宮太后諭令軍機,玉林革去護軍之職,仗一百,流三千里。忠禾、常禾兄弟因為是宗室覺羅,加恩從寬,仗一百,圈禁三年。而太監李三順則直接送到慎刑司,哭天喊地地仗了一百。長春宮總管大太監劉玉祥罰俸半年。

雖然慈禧讓步了,但畢竟是委屈了忠於職守的護軍。沒辦法,誰讓人家是太后呢。

午門護軍案是晚清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晚清清流群體崛起的象徵。從那時起,清流風光無限,一時無兩,湧現出張佩倫、黃體芳、寶廷、何金壽等“翰林四諫”,以及文廷式、盛昱等清流健將。

不過他們的好日子也沒有幾天了。再過三年就是甲申異樞,那以後,醇親王奕譞的心腹、工於心計的孫毓汶請君入甕,將給恭親王奕訢找了無數麻煩的清流黨收拾得一乾二淨,最後碩果僅存的只有一個張之洞。

至於那時被無數人看好的陳寶琛則被徹底雪藏,直到末代皇帝溥儀丟了江山,才混了個帝師的名號。


國史館


做皇室的手下,需要的不僅僅是忠心,許多時候一味的忠心帶給自己的反而是滅亡。有的臣子敢於直言,面對皇帝的怒火,他們不懂退讓,只知道一心前行,這樣的下場就是身死名滅。

而有些人卻能夠在亂世中活出自己的樣子,既能夠指出帝王的過錯,又不損傷帝王的顏面,只有這樣的臣子才是好臣子。

張之洞就是這樣的一位臣子,面對慈禧的怒火,他想的從來都不是如何與對方爭辯,靠著自己的高情商,他將慈禧的怒火平息了下去,還了案件雙方一個公平。

當時慈禧非常生氣,朝廷上下也都很緊張,盛怒之中許多朝臣直接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要求慈禧不要做出懲處護軍的懲罰,要明辨是非,看到太監在這件事中的錯誤。

但是慈禧就是不聽,張之洞就是個明白人了,他沒有直接在這時候上書發表自己的意見,反而是等著事情結束,等待一舉將慈禧打醒的機會。

他們爭辯的,自然就是前幾天朝中發生的那件事,太監行至午門,因為沒有文書,與守門的護軍爭鬥了起來,結果卻是太監屁事沒有,護軍被嚴厲的懲罰了一通。

當時慈禧的妹妹要過生日,為了表達自己的祝福,慈禧專門挑選了讓自己很滿意的壽禮,讓宮裡的小太監給自己的妹妹送過去,本來高高興興的一件事,卻因為小太監沒有帶過午關的文書吵了起來。

原來宮中的所有侍從,只要是出宮辦事的,都需要領一道手續,證明自己要出去做什麼,表明自己是為公事還是為私事出宮,這次給慈禧送壽禮的小太監就忘記帶這道手續了,狗仗人勢,他可沒有閒心思回到宮裡重新辦手續,沒有任何忍讓對方的意思,護軍也是新來不久的,不懂事,雙方便打了起來。


本來這時候不管是太監回去補一下文書,還是護軍看對方勢大放他們一馬,這件事都不會發生,誰讓太監背後站的人護軍惹不起呢,護軍也因為看不起太監沒打算放他們出宮。

被打了的太監跑回宮裡告訴了慈禧這件事,護軍也知道自己得罪了宮裡的貴人,立馬書寫了事情的詳細過程。

慈禧召集了大臣討論這件事,直接表示要將護軍查辦,狠狠的處罰一次,護軍雖然上書陳述了事情的經過,卻得不到重視,打狗也要看主人,更何況主人還是像這樣搬弄是非的慈禧。


朝中許多權臣都狠狠的抨擊了太監的過失,為護軍求情,但慈禧就是不滿意,畢竟是她的人,不管做得對還是錯,都不應該受到懲罰,護軍沒有靠山,雖然做的不錯,卻也應該接受懲罰,只有張之洞一直在等待時機。

後來慈禧的行宮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老人,據手下說是一個小太監領進宮裡見世面的,護軍不敢攔著。藉著這件事,張之洞告訴了慈禧太監仗著她的威勢做的有點過分了。見狀,慈禧也不再猶豫,不僅救回了護軍,還將太監狠狠從懲罰了一次,張之洞的情商著實是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