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這家早餐店每天人來人往,20年來無人收銀,老闆表示無所謂

無人超市、無人商店、無人書店等“無人”系列經營體的問世,讓不少人嘖嘖稱奇。

事實上,在佛山三水蘆苞鎮的獨樹崗村,有一家早餐店更叫人驚奇:經營20多年來,這家小店每日營收超過千元,卻從未安排收銀員,全都是顧客吃完後自助付款或找零。

店主阿霞說,從不擔心走單,這是一份大家都堅守的誠信契約。


廣東這家早餐店每天人來人往,20年來無人收銀,老闆表示無所謂


阿霞一家的早餐店20年來都沒有人收銀

早餐店沒有收銀員

顧客自助找零

這家早餐店名為“和記小吃店”,位於蘆苞鎮的獨樹崗市場旁邊。昨日記者來到獨樹崗市場時,這家在蘆苞鎮小有名氣的早餐店已經接近打烊。

記者看到,小店有些簡陋,幾套舊木桌椅擺在店鋪裡,不過店鋪各處收拾得還挺乾淨。

小店以賣早餐為主,品種有腸粉、包子、麵條、饅頭、油條、粥。

記者注意到,店內幾位客人吃過早餐後,徑直走到門口的收銀臺,將錢丟進抽屜裡便自行離開;

有的客人需要找零,則從抽屜裡拿出一把用鐵夾夾住的五角、一元零錢,自己找錢後離開。

直到最後兩名客人離開,店主阿霞由始至終都沒有過來收銀或者詢問客人一共吃了多少錢,而只是忙活著手裡的活計,或者不時與來往客人說說笑笑。


廣東這家早餐店每天人來人往,20年來無人收銀,老闆表示無所謂

阿霞夫妻會準備好零錢方便客人找零


店主阿霞告訴記者,小吃店沒有收銀員,一直都是客人吃完自己支付,自己找零。


廣東這家早餐店每天人來人往,20年來無人收銀,老闆表示無所謂

客人自己拉開收銀抽屜付款


“每天早上,我們都會提前放零錢在櫃檯,因為沒有專門的收銀員,放一些零錢方便顧客自己找零。”

阿霞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沒有收銀員,這個習慣小店已經保留有20多年了。小店每天的營收一般都有千元,但從沒有發現走過單。“當然,我們也從不擔心走單。”

店主:無人收銀的習慣20年來沒有變過

阿霞告訴記者,她今年35歲,是清遠人,她丈夫蔡先生是獨樹崗村的本地人。小吃店是20多年前她家公家婆開的。

“當時的小吃店是獨樹崗村開起的第一家小吃店。”為了節省人手,當時公婆開店就沒有專門安排收銀員,並且前來吃早餐的大多是村中的同姓人,村中的農戶吃完飯直接將錢投入放在門口的箱子就下地幹農活了,非常方便。

2003年,阿霞嫁到了獨樹崗村。阿霞說 ,她最初進店幫忙時,看到沒有收銀員也覺得有些奇怪,後來日子久了,也就習慣了。

“這麼多年都是客人來了自己挑東西吃,包子饅頭自己拿、自己打包,吃完自己找錢走人!”

20多年過去了,小吃店在獨樹崗村已小有名氣,來吃早餐的顧客除了村民,也有從外地來的魚塘經營者和外來打工人群。

很多外地客商到獨樹崗村市場進貨,聽說和記小吃店之後都要進去坐一坐。和記小吃店逐漸成了村中人、外地人談生意的地方。來的客人更多了,但無人收銀的習慣卻始終沒有變。

阿霞說,村民彼此認識互相信任,從不擔心走單的事情。

多年經營下來,阿霞夫妻還總結出一個規律,每天到他的小吃店吃早餐的人分為三批:第一批是5時到6時半,一般是村中的老人起得比較早,出來喝早茶;

第二批是6時半到8時半,一般是村中幹農活的村民上工前到店裡吃早餐,吃完早餐就下地幹活了;

第三批是8時以後,一般是村中或者附近的生意人在村中的菜市場交易完之後到小吃店吃點東西。

由於村民有早起的習慣,所以阿霞和丈夫都是凌晨3時就要起床準備食材。

“沒有算過賺多少錢,反正也是不虧吧,要不也經營不下去了。”阿霞說,因為需要起早摸黑,所以小吃店沒有經營午餐和晚餐,“沒有那麼辛苦,一家人過得也是其樂融融。”

顧客:不能辜負店老闆的信任

小吃店生意一直都很不錯。對於小吃店“不設收銀員”的做法,附近常去光顧的村民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在記者隨後的走訪中發現,不少村民對阿霞夫妻都表示認可。60多歲的村民蔡叔就是小吃店的老顧客,每天一碗粥一碟腸粉是老人家的最愛。

“沒有收錢的人,但該給的錢必須要給,這是雙方的一種信任,這個比錢都重要。”蔡叔說,小吃店經營了20年,客人大多是獨樹崗的村民,沒有人會故意不給錢就走的;就算是當時沒有給錢,隔天都會專門補上。

“店老闆信任我們,我們當然不能辜負了這份信任!”

店主阿霞也向記者表示,20多年來,他們是沒有發現過吃飯不付錢的情況。

對於小吃店的未來,阿霞說,經營主要是為了生計,不圖賺很多錢,一家人的日子也過得可以,而且也方便了周邊的村民,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阿霞表示,現在小吃店增設了微信支付,但主要是針對部分年輕人,村裡的老人家還是習慣了用現金。“小吃店不設收銀員的傳統,我們一直會堅持下去。這是我們和客人之間的默契和信任。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份雙方都有的信任。”

和記小吃店獨特的收款方式,也影響了其他在獨樹崗內新開的小吃店。記者走訪發現,獨樹崗市場目前已經有了六七家早餐店,幾乎都採取無人收銀、顧客自己買單的方式,每日人來人往,互相信任。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