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接力“救心”點燃生命之光!她能走路了!

文、圖/羊城派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林偉吟 張陽

“心臟復跳的一剎那,整個科室醫護都開心無比……”4月15日,記者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獲悉,牽動人心的四地護“心”行動有比較圓滿的結果,兩週來,剛剛歷經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鍾阿姨身體逐漸康復,預計再調理一段時間可出院。未來一年要密切隨診。


四城接力“救心”點燃生命之光!她能走路了!


3月29日,一顆“愛心”從珠海出發,在珠海、中山、佛山、廣州等多地交警的接力護送下,歷時90分鐘,跨越120公里,送達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經過心胸外科主任鄭俊猛教授團隊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後,這顆鮮活珍貴的心臟為55歲的鐘阿姨帶來新的生機。

【病危】

來自東莞的鐘阿姨在今年1月開始突然暈倒意識喪失,後來確診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因為反覆室速/室顫(VT/VF)發作,鍾阿姨在當地醫院治療後,於1月28日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此後,鍾阿姨還是反覆出現室速/室顫(VT/VF),ICD記錄共電擊治療65次,稱之為“電風暴”。

原本設計使用壽命長達6-8年的除顫器,僅1個多月除顫器電池電量就耗竭了。


四城接力“救心”點燃生命之光!她能走路了!


“鍾阿姨這樣的情況臨床上並不常見,非常棘手,死亡率極高,是最危重的惡性心律失常。”心血管內科張殷殷副教授介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種主要累及右心室、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為主要表現的遺傳性心肌疾病。

“外院放電65次,相當於死65次,幸運的是,有機器保護,且經過反覆除顫,電回來後對心肌也有損害,但鍾阿姨心功能還比較好。”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袁沃亮副教授如是感嘆說。

【幸運】

目前健康良好 調理一段時間可出院

“針對這樣特殊、危重的患者,我們使用了超常規的治療方案,得到了奇效。”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王景峰教授表示,接診鍾阿姨後,團隊及時為鍾阿姨更換了除顫器,並轉到CCU治療。隨後,為鍾阿姨調整了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方案,同時聯合使用了四種不同機制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從3月14日開始,之後的半個月鍾阿姨沒再有過心律失常發作,為等待心臟移植爭取了寶貴時間。

與此同時,鄭俊猛教授為鍾阿姨在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進行心臟移植等待登記,尋找最合適的心臟。


四城接力“救心”點燃生命之光!她能走路了!


3月29日上午,中國人體器官分配共享計算機系統為鍾阿姨自動匹配到一個合適的供心。鄭俊猛教授團隊立即從南院區出發趕往珠海,經過愛心“接力”,17:50跳動的“心源”抵達醫院,18:00開始手術,經過5個小時25分鐘,手術圓滿結束,術後轉ICU進一步治療。

鍾阿姨術後恢復順利,並於4月1日轉出ICU。

4月9日,醫生為鍾阿姨拔除心包、縱隔引流管,鍾阿姨開始下床活動。目前鍾阿姨康復良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術後調理才可以出院。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移植後,還需要度過術後出血關、術後心功能不全關、急性排斥關、感染關等才能安然活著。鍾阿姨目前已經初步度過這些關口,今後出院後還將繼續隨診。

鄭俊猛教授介紹,心臟移植是一個複雜的治療過程,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後這三個階段都非常重要。但凡需要心臟移植的患者,手術前心臟的情況都非常糟糕,全身組織和臟器都處於低灌注狀態,需要非常精細的去調整治療方案,維護好各個臟器的功能使得患者安全過渡到心臟移植手術。

目前我國對於供心的獲取只能是源自“腦死亡”捐獻者。對於需要接受心臟移植的成年患者,最佳的心源來自16歲~35歲捐獻者的供心。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孫婷婷 實習生 | 周子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