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海固:從苦甲天下到脫胎換骨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寧夏西吉縣興隆鎮單南村村支書單雲推開一扇佈滿彈孔的門板,桌子上保留至今的舊鐘錶見證了一個在當地家喻戶曉的歷史時刻,那是1935年寧夏六盤山地區一個天高雲淡的秋日。

“當年,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裡,就在清真寺的這個屋子與阿訇馬德海促膝長談。”單雲指著炕桌上的油燈說,“單家集夜話”種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歲月如歌,滄海桑田。無論在此後的烽火年代,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奮鬥歷程,這盞油燈上跳躍的微光,深深厚植於當地各族群眾的心田。星火燎原,化為人心歸聚的無形力量。曾經苦瘠甲於天下的西海固,早已脫胎換骨。

“回漢兄弟親如一家”

“回漢兄弟親如一家”,這面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於1935年8月贈送給西吉縣興隆鎮南大寺的錦旗就懸掛於清真寺的北廂房。

“回漢兄弟親如一家”,在西吉縣,只要說起民族團結的話題,總有人能不假思索說出這8個字。這既是紅軍第一次經過單家集時,各族群眾團結和友誼的見證,也已內化為當地群眾的集體意識。

就在距“單家集夜話”幾百米的一個小巷內,有一間沒有懸掛任何招牌和標識的房屋。若不是走進去,很難想到這是一家對外營業的診所。

66歲的村醫邊萬忠是這個回族比例95%的村莊裡為數不多的漢族村民。4月11日下午,記者恰巧遇見因氣管炎發作前來就診的回族村民何秀萍。她說:“在咱這個村,大家都和他親得很,誰家老人娃娃生病了,再晚再遠,他背上藥箱就趕過去。”

一旁,從隆德縣張程鄉張程村騎摩托車來看病的回族農民馬佔武說:“我們就信任邊大夫,他醫術高、為人好、收費公道,雖然離著30多里路,我們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願意跨縣到他這兒來看病。”

這是用心換來的。邊萬忠行醫40多年,之前一直揹著藥箱走家串戶。回漢群眾不忍心他東奔西跑,湊錢幫他蓋起診所。他家沒耕牛,好幾家回族兄弟趕著自家牛,幫邊萬忠犁地。邊萬忠的兩個兒子娶媳婦,也都是回族鄉鄰忙前忙後幫著張羅,飯菜都是回族師傅幫忙掌勺,就連碗筷也向他們借。

單家集分為南北兩個村,村支書單雲是回族,村主任邊旭榮是漢族。大家都說,他倆是黃金搭檔。單雲有威信、有耐心,邊旭榮腦子活、點子多。兩人團結一心,各展所長,村民們的致富路越走越穩、越行越寬。

近年來,單家集形成了輻射新疆、內蒙古、陝西、河南等10多個省區的活畜交易市場,年交易量超過25萬頭(只),每年為單南村、單北村帶來2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益。有近200戶參與活畜販運,在產業鏈上實現脫貧致富。2018年,固原市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市”,單家集就是一個縮影。

“沒有和睦的民族關係,就沒有單家集歷史上的輝煌。沒有融洽的民族交情,就沒有單家集人如今的好日子。”單雲動情地說。

走好新的長征路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調研,從固原市六盤山機場一下飛機,就驅車1個多小時來到西吉縣將臺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作為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西海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來,固原市牢牢把握欠發達民族地區的戰略定位和重要使命,把民族團結創建工作融入各級各地、各行各業中心工作,助力精準脫貧。

“解放寧夏第一仗,那場激烈艱苦的任山河戰役就是在這個山坡上打響的。”彭陽縣古城鎮任河村村支書楊生科指著前面的山樑說。在山下,另外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脫貧攻堅戰已進入最關鍵的時期。

任河村685戶,回族人口占93%。楊生科既是黨組織帶頭人,也是致富帶頭人,他家牛棚裡的110多頭牛每年帶來40萬元收益。在他和村裡幾個養殖大戶帶動下,全村肉牛飼養量超過5000頭。養殖戶戶均存欄9頭牛,每兩戶就有1輛小轎車。

為了讓更多村民發“牛財”,去年楊生科作出一個決定,把自己家10頭基礎母牛送給10戶有意願但還沒養牛的村民,其中有8戶回族、2戶漢族。

“聽說生牛娃子了,我過來看看。”“生了,3天前剛生的。”“這小公牛落地就值5000多元哩。”看到自己送給黨東平的母牛生下小牛犢,牛棚邊的楊生科激動地說:“只要養得好,我也很高興。”

“1頭母牛值1萬多元,建檔立卡戶增加1頭牛政府補助1500元,加上這剛生的牛娃子,見犢補母500元。”黨東平說,這頭牛在自己心裡種下了脫貧致富的種子,他要踏踏實實跟著村支書搞養殖。

“在我們村,漢族善於種果園,回族擅長搞養殖,我們都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致富。”楊生科說,大家都是世代鄰居,各民族都是一家人。

通過實施以黨組織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為主的“兩個帶頭人”工程,固原市共培育像楊生科這樣的創業致富帶頭人6073名,帶動8.1萬戶20.5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一系列脫貧攻堅舉措,使全市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44.8萬人下降到2018年的4.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5.2%下降到3.7%。

綠水青山築牢生態屏障

“對於固原來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一部民族團結史,一部脫貧攻堅史,也是一部生態建設史。”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說。

西海固曾是中國西北一塊焦渴高地,被聯合國稱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寧夏脫貧看西吉。西吉縣作為西海固這一世界級貧困地區代名詞中打頭的“西”,是寧夏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一個縣。固原市委常委、西吉縣委書記王學軍說:“過去的西吉,生態脆弱與連年旱災相生相伴、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新中國成立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在西海固持續實施一系列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工程,使旱塬披綠,山河一新。如今,固原市林草覆蓋率73%,森林覆蓋率26.8%。

蒼蒹仍碧水,綠野遍山花。曾是一片荒山禿嶺的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隨著西海固生態的整體好轉,農房變客房、村民變導遊、農產品變禮品,吃上了“旅遊飯”。近年來,龍王壩村先後扛回“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殊榮,成為因生態美景頻頻刷屏的“網紅”村。2018年,龍王壩村接待遊客16萬人次,收入1600萬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小氣候的改變,使西吉縣的年均降雨量10年裡增加了100毫米。如果降雨量繼續增加,能達到每年600毫米,將徹底改變西吉的產業格局。”王學軍說,我們將堅持山綠與民富共贏,一代一代,堅持不懈抓好生態建設,種出風景、種出產業、種出財富。

這個春日,從西吉、原州、彭陽、隆德、涇源,一路走來,桃花、梨花、山杏,一簇簇、一片片,千山紅遍。

4月10日,第十五屆六盤山山花節暨第七屆“梯田花海·魅力彭陽”山花文化旅遊節開幕,吸引陝甘川寧毗鄰地區不少遊客沉醉花海。

站在山頂俯視,有“全國最美旱作梯田公園”之譽的金雞坪梯田公園盡收眼底。在這個縣,通過發展草畜、中藥材、萬壽菊、中華蜂等林草產業和特色旅遊產業,實現經濟收入10億元以上,林草產業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貢獻率達到35%以上。

春賞醉美花海,夏享爽爽清涼,秋觀層林盡染,冬品水墨畫卷——今日西海固,大地煥顏、光彩重生。壯麗70年,從“苦甲天下”到脫胎換骨,這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用勤勞和智慧書寫在黃土高原上的歷史答卷。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5日 0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