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莊浪:幹部帶頭忙造林 綠色崛起築屏障

塬上探索“綠色崛起” ——莊浪縣加快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紀實

陽春時節,走進關山西麓的莊浪縣,溝溝峁峁裡桃花芬芳、柳樹青青,層層梯田間人頭攢動、幹勁十足,一幅綠色崛起的畫卷展現在眼前。

決不能讓發展因生態受阻

莊浪,山高地陡,生態惡劣,水土難保。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全縣人民用了34年時間,把一度被群眾稱為“沒治縣”的莊浪縣建成了中國梯田化模範縣,可因為大山裡縱橫著的兩千多個溝壑沒有治理,水土流失現象依然存在。

為此,近年來,莊浪縣爭取新一輪國家退耕還林、“三荒”造林等扶持項目,啟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五年行動,力爭每年造林綠化8萬到10萬畝,到202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山青、水綠、林豐、景秀的良好生態環境普惠全縣老百姓。

莊浪縣境內所有山系均屬關山餘脈,全縣的天然林主要集中在關山地帶。於是,縣委、縣政府下定決心:“整山整流域綠化造林,推進人工林與天然林相連,力爭建成國家森林縣城。”

2015年,莊浪縣開啟大規模國土綠化五年行動,綠色腳步先從位於縣城的二郎山開始。4年多時間,縣裡在二郎山植綠面積5萬多畝,植綠長度綿延20多公里。今年春天,二郎山系的人工林一路向東北,與關山的天然林連在了一起。

辛勤的汗水澆灌出濃濃綠意。莊浪縣大規模國土綠化五年行動實施以來,全縣造林綠化36.13萬畝。截至2018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8.55%。一度乾涸窮苦的旱塬,如今變成一幅“山頂油松戴帽,山間果樹纏腰,地埂林草鎖邊,溝底刺槐穿靴”的美麗畫卷。

一株苗木就是一份責任

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不僅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氣,更要秉持科學理念。在二郎山生態造林工程現場,記者邂逅了莊浪縣自然資源局林業工程師周維祿,他展開手中的造林規劃圖,眼前每一個地塊都繪製在圖中相應位置,每一個區域所栽植的樹種和施工單位都在圖紙上標註得清清楚楚。

“造林綠化工程的指揮、施工、指導完全依靠一張圖紙。”周維祿說,每年植樹造林期間,林業幹部無論走到哪裡,手裡都拿著這樣一張規劃圖,“每一個山頭,每一處工程,都必須嚴格按照圖紙實施。”

莊浪縣春天往往乾旱少雨,降雨主要集中在秋季。因此,對莊浪人來說,一年的造林工程就需要兩年來完成。前一年秋天除草、耕地、放線、修格子,一個個“田”字形方格不僅讓造林工程看起來整齊劃一,還能將秋冬雨雪收集起來,蓄積墒情。這樣,待到來年開春,栽植的苗木才更容易成活。

遵循天氣規律是一方面,但要保證成活率,選好苗木更為關鍵。為了選好一棵苗,確保栽一棵活一棵,苗木的驗收工作都要經過縣自然資源局和鄉鎮兩道關口。在莊浪縣的每個造林工程點,總能看到鄉鎮幹部手拿木尺查驗苗木。

“一棵苗就是一份責任,有質量問題的一概都要退回去。”趙墩鄉黨委副書記柳雄說,“苗木栽植之後,還得用黑色地膜覆蓋樹坑,防止根部水分蒸發,提高成活率。”

正是各級幹部有了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莊浪縣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實施以來,造林綠化樹木成活率都在90%以上。

大山裡響起綠色號角

“大家上山栽樹了!”4月初的一個清晨,南湖鎮石陽村的大喇叭準時響起。聽到村黨支部書記郜志俊的通知,74歲的村民石映紅帶上乾糧,扛起鐵鍁,與村民結伴上山。

每年春季,村裡的大喇叭早晨都會準時響起,石映紅也總是注意聽候通知,隨時準備上山義務植樹。村裡像他一樣七十多歲自願參加義務植樹的村民不在少數,對他們而言,這樣的春季已經成了習慣。

梁峁頂上的植樹點上旗幟飄揚,農民、學生、教師、幹部,大夥兒揮鍁舞鎬,植樹播綠,場面十分壯觀。

在南湖鎮西佛溝流域1.1萬畝造林工程點,記者看到了一塊塊掛牌示範林:黨委示範林、黨支部示範林、黨員示範林。黨委帶支部、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在國土綠化行動中,莊浪縣各鄉鎮黨委班子率先建成黨委班子示範林,帶動村黨支部班子和各村黨員分別建成示範林,群眾根據示範林的標準造林施工,推動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幹群脫層皮,荒山披層綠。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中,莊浪縣各級領導、鄉鎮幹部、林業技術人員和廣大群眾義務投勞累計150萬人次。

綠色動力助推脫貧攻堅

正值春季,行走在莊浪大地,山間處處都是盛開的桃花。在春天,桃花是風景,引來遊人賞花和攝影;到了秋天,桃樹又是貧困群眾增收的致富樹。

近年來,莊浪縣把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作為脫貧攻堅的“綠色助力”,在海拔1900米以上地帶,融合建設生態林和經濟林,油松套種桃樹,桃核是生產工藝品的原料,市場暢銷。

南湖鎮黨委書記李鑫為記者算了一筆增收賬:一畝桃林產桃核200公斤,每公斤收購價8元錢,每畝桃林農民增收1600元錢。不僅如此,莊浪縣還在海拔較低的山區建成蘋果基地65萬畝,其中1.9萬戶貧困戶發展果園10.17萬畝,貧困群眾人均果品收入達到1136元。

讓梁峁溝壑蓋被子,向綠水青山要票子。莊浪縣在綠化國土的同時,打造有路必有樹、花木相映襯的風景線,吸引遊客觀光旅遊。去年一年,全縣接待遊客9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