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 “橋都”崛起:從主城只有1座跨江大橋到現在的29座……

見證 “橋都”崛起:從主城只有1座跨江大橋到現在的29座……

▲1980年7月2日《重慶日報》一版,刊發了《重慶長江大橋勝利竣工通車》的消息。

1980年7月2日,《重慶日報》一版刊發了《重慶長江大橋勝利竣工通車》的消息,時任大橋工程技術員的劉成清和《重慶日報》一道見證了這個讓人興奮的時刻。

38年過去,如今的重慶主城,擁有長江、嘉陵江跨江大橋29座,是國內公認的“橋樑之都”。這38年來,在參與重慶一座座橋樑建設的過程中,劉成清成長為全市有名的橋樑專家,退休前擔任重慶城建集團橋樑分公司總工程師,他經手建設的市內外橋樑多達數十座。

談起自己的修橋經歷,劉成清激動地說:“我和《重慶日報》一樣見證了橋樑建設給城市帶來的變化和重慶這個‘橋樑之都’的崛起。”

重慶長江大橋修建時

萬人齊碎鵝卵石,珊瑚壩像集鎮被稱為“橋工新村”

“重慶長江大橋通車前,主城跨江大橋只有牛角沱嘉陵江大橋一座。”劉成清回憶,那時,到渝中區稱為“進城”。如果要去南坪或者江北,不僅人要坐渡船,汽車也要過輪渡。輪渡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左右,早上5點多開航,晚上10點收班,乘坐輪渡的市民非常多。

不過,因為重慶經常出現大霧,乘坐輪渡的市民飽受過江之苦,下午三四點鐘大霧散去才上船是常事。因為過江交通不便,重慶人對橋樑建設有著很高的熱情和渴望。但當時受人力物力財力限制,修建一座跨江大橋非常不容易,需要舉全市之力。

“重慶長江大橋修建時,江北、渝中和南岸的居民非常積極。”劉成清說,重慶提的口號是“人民大橋人民建,人人都要為大橋做貢獻”。珊瑚壩出現了“萬人齊碎鵝卵石”的壯觀場面,工人、軍人、學生、婦女都參與其中。當時,《重慶日報》報道這一盛況時,說珊瑚壩工棚、食堂、庫房林立,像個集鎮,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橋工新村”。

劉成清至今記得1980年7月1日重慶長江大橋通車當天的盛況,不少人跑去踩橋。“以前從南岸區到渝中區必須乘坐輪渡,一等就是半天。重慶長江大橋讓兩岸市民出行變得風雨無阻,從橋的一頭走到另一頭不過10來分鐘。”

主城平均每5公里有兩座大橋

約60%市民每天要經過兩座以上橋樑

重慶長江大橋通車之後,尤其是直轄以後,重慶建橋的速度加快,從最初的幾年建一座橋發展到一年同時開工建幾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和菜園壩長江大橋同時開建,朝天門長江大橋、魚洞長江大橋和嘉華大橋同一天開工,這種橋樑建設的“大手筆”讓重慶市民習以為常。

劉成清說,隨著石門大橋、黃花園大橋、嘉華大橋等橋樑通車,沙坪壩、觀音橋、鴻恩寺等地逐漸繁榮,曾經的荒蕪之地變成了熱鬧的商圈和居住區,橋樑與重慶城市發展結下不解之緣。

劉成清說,上世紀50年代前,重慶沒有一支像樣的建橋施工隊伍。為發展重慶橋樑建設隊伍,全力建設牛角沱嘉陵江大橋,1958年重慶市組建了首支橋樑專業建設隊伍——重慶市牛角沱大橋工程處,之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重慶市橋樑工程公司,2013年由重慶建工集團劃歸其所屬的城建集團管理。

“因為中鐵大橋局參與了牛角沱嘉陵江大橋的修建,所以,重慶長江大橋是重慶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城市跨江大橋。之後,這支隊伍裡的不少專家都參與到了重慶其他大橋的建設中。”劉成清驕傲地說,“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重慶80%的橋樑都是橋樑公司修的。”

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重慶橋樑建設規模擴大,全國諸多修橋隊伍相繼入渝,重慶的橋樑建設呈現了“群雄角逐”的局面。但城建集團橋樑分公司始終是重慶橋樑建設的主力軍,建設了主城約1/3的跨江大橋,包括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重慶長江大橋、李家沱長江大橋、石門嘉陵江大橋、鵝公巖長江大橋、雙碑嘉陵江大橋等。

在修建本土橋樑的同時,重慶的修橋隊伍也有了走出去、征戰全國市場的底氣。自上世紀80年以來,城建集團橋樑分公司修建的外地橋樑包括牡丹江大橋、海南洋浦大橋、金馬大橋、廣東三水大橋、西藏艾瑪崗亞魯藏布江大橋等17座,“重慶造”橋樑分佈在東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因為修建的橋多,主城區平均每5公里就有兩座大型跨江大橋,60%左右的市民每天要經過兩座以上橋樑。

見證 “橋都”崛起:從主城只有1座跨江大橋到現在的29座……

▲重慶主城如今擁有29座跨江大橋,是國內公認的“橋都”。陳睿 攝

“如今,重慶市民說起城市名片,除了想到美女、火鍋、山城外,還會想到‘橋都’。”劉成清說。對於重慶市民而言,橋樑已經成為繞不開的民生工程。

與兩江上22座橋有關的劉成清

“重慶的橋樑不光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的藝術品”

2008年3月,當時的市城鄉建委(現為市住房和城鄉建委)對劉成清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重慶兩江上,至少有22座橋與劉成清有關。”

劉成清介紹,因為重慶的橋樑數量多、橋樑規模大、橋樑技術水平高、橋樑多樣化、橋樑影響力強,茅以升橋樑委員會2005年會認定重慶是中國“橋都”。

2006年5月10日,《重慶日報》在要聞版位置推出了《重慶“橋都”名副其實》的報道。同月28日,重慶日報又在頭版顯著位置報道了重慶長江大橋的姊妹橋——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千噸鋼箱梁與大橋成功合龍》的消息。當時,劉成清就擔任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項目總工程師,那時的他已60多歲。

“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為鋼混結構,主跨330米,是同類橋樑中的‘世界第一跨’。”劉成清說。

他認為,重慶的橋樑創新打破世界紀錄並非刻意而為,而是解決問題的需要。比如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與老橋重慶長江大橋主樑淨距僅5米。既要滿足新橋的其他橋墩都必須與舊橋的橋墩位置對應的要求,又要滿足現行規範通航要求,唯有把兩個主跨之間的P6深水基礎橋墩去掉。如此一來,複線橋的主跨就變成330米。

劉成清參與了主城十餘座橋樑建設。他認為,“重慶的橋樑不光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的藝術品。”

“重慶的橋樑,已經成為重慶城市的靈魂。”作為建橋人,劉成清對重慶橋樑有著特殊的情感。他希望重慶在建設橋樑的過程中,更多的考慮將橋樑作為藝術品精心打造。比如結合橋樑自身特點為橋樑定製個性燈飾,讓“山水城橋”交相輝映的美景為重慶夜景增添風采。

“姊妹橋、軌道橋都將為‘橋都’建設注入新內涵。”劉成清說,如今,黃花園大橋、嘉華大橋等橋樑每天的車流量都很多。隨著交通需求的增加,主城可能會出現更多像重慶長江大橋和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那樣的“姊妹橋”。

“橋上跑汽車、橋下跑輕軌的奇觀也將是‘橋都’的特色。”劉成清說,隨著軌道建設提速,重慶城市將出現更多公軌兩用橋,它們將成為城市的新風景。除了現在的旅遊熱點千廝門大橋外,曾家巖大橋、紅巖村大橋等軌道橋建成後,都將成為新的旅遊景點。

記者:廖雪梅

校對:崇雲豐

審核:湯寒鋒

(轉自:重慶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