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直大熱的共配到現在還沒有“火”起來?

為什麼一直大熱的共配到現在還沒有“火”起來?

共同配送,指多個客戶聯合起來共同提供配送服務。它是在配送中心的統一計劃、統一調度下展開的。其質是通過作業活動的規模化降低作業成本,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效率,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橫向聯合、集約協調、求同存異以及效益共享。在市場仍處於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下,這種存在方式剛好契合中國加盟式快遞發展模式。它們共同凸顯規模效應,同樣可以飛速擴張,解決末端無人派送的痛點問題。且共同配送是經長期的發展和探索優化出的一種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採用較廣泛、影響面較大的一種先進的物流方式。但為什麼在中國遲遲不火,可以總結一句話,各方利益分配不均。

配送是快遞公司的核心服務之一

快遞業務均基於配送,無配即無攬收。配送是作為面向消費者,體現品牌服務的最佳方式。未來共配完全承接末端派送業務,快遞網點將丟失的核心業務之一,失去非常重要的快遞業務價值。未來甚至共配將替代快遞網點直接進行攬收,未來逐步取代快遞公司的主營業務。所以,快遞公司對於這種發展趨勢是恐慌的,如果可被取代,那麼自身的意義將不復存在。

眾多服務標準不盡相同

快遞品牌的各種服務也均基於配送,根據時效實現"小時達"、"次日達",根據服務形式實現標準化服務和增值服務等。如果快遞公司將配送業務交付於共配,各家快遞同行很難根據總部命令實現各項產品的精準落地,水平較高的快遞公司為了配合水平較差的公司而降低自身服務標準,水平較差的公司又會因為水平較高的公司提高水準。如果沒有達到總部下達的目標,網點公司會存在被清退、整改的風險,對於水平較高的公司來說,這樣做得不償失。

各家同行件量規模、網點個數標準各一

根據快遞普遍存在的規模效應,件量越高成本自然越低,對於本身就件量高、成本低的快遞網點,參與共配節約的成本、效率提升的力度偏低。好處都集中在小型快遞網點身上,降低投資規模,引進優秀服務、管理經驗,節省人力、場地成本,導致網點公司規模越小越划算,將逐步將公司規模向小而輕的方向引導,違背了國內經濟發展趨勢。

根據同行總部在當地的戰略規劃,同一地區的網點個數參差不齊,各同行各網點的到車時間還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共配、實現最優成本,是分批次進行派送,還是等件全部到齊再統一派送,根據各家同行的需求產生的答案也是不同的,較難達成一致。

信息渠道不統一較難打通

目前共配沒有一家能統一全快遞的三方公司或者合夥組織,除了當地老闆進行壟斷外,任何需要進行合資或者合作的共配都是需要滿足各家快遞同行自身的信息需求。每一家快遞同行都存在一套自身的信息跟蹤系統,為了讓消費者及時得到最新的跟蹤記錄,讓總部收集到每一票的物流信息,必須使用自身系統進行信息登入。共配的設備、人員將無法達成最優,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

各家同行信息資料保密性限制

行業競爭仍在繼續,市場的業務量還在逐步攀升,各家快遞同行摩拳擦掌搶佔快遞的最後一片城池。各家同行的保密性也是日漸嚴密。政策的傳達不再使用傳統的書面下達轉為直接口述,嚴打洩露任何公司機密的網點公司,保密性做的可謂是密不透風。在如此強壓管控下,儘管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但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共配業務各網點公司還是三思後行。畢竟,安全最重要。

共配模式切身關係到各方利益

目前共配成立模式分為兩種:平臺型、合資型。

平臺型模式,可以理解為三方配送中心整合當地網點公司進行共同配送,各網點公司與三方進行利益協商,由三方公司進行利潤整合、利益分配。

合資型模式,一般是同區域的快遞網點公司老闆共同進行業務模式探討,對於區域內有意向合夥的快遞網點合資進行共配業務。

就業務模式來看,平臺型模式優於合資型模式。由三方出面進行利益協調,可以滿足大部分合作方利益,且可以儘量對所有快遞品牌進行資源整合,真正實現規模經營,帶動小品牌發展,提升區域的快遞服務水平。但三方經營模式目前沒有成熟的解決方案,還仍需市場探索。


未來趨勢是一定的,但方式是多樣的,探索出適合國情、符合快遞公司發展的共配模式,才能使共配"火"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