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算家暴?我們要怎樣的手機自由丨睡前聊一會兒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近日,某市中院審判庭庭長的一番話引發熱議,說是夫妻一方“一直盯著手機都不跟對方聊兩句,相互不理睬”等因長時間不溝通、故意疏遠造成精神傷害的“冷暴力”現象,也算家暴。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我們來聊聊一直盯著手機的“低頭族”。

手機成了“插足者”,研究婚姻的社會學學者是時候開始考慮科技這個干擾項了。現代人對於手機的依賴,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甚至有人為此新造了一個詞:“phubbing”,就是“手機”(phone)和“冷落”(snubbing)兩個詞合成的,用以形容沉迷手機而冷落、忽視別人的情形。你不一定知道這個詞,但你很有可能在踐行:每天還沒起床,先拿手機,睡前最重要的事,刷會手機;在家一個人玩手機,出門面面相覷玩手機。可以說,今天最重要的餐桌禮儀,可能已經不是食不出聲,而是不再旁若無人、頻頻舉起手機。

“低頭”算家暴?我們要怎樣的手機自由丨睡前聊一會兒

信息時代,讓人產生愉悅感的不再是桌上汩汩流下的香檳塔,而是永不間斷的信息流。應該說,人類的感官天生為接受、反饋信息服務的,如此一來,海量的信息,就成了撒在魚兒周身的誘餌。我們應接不暇,但我們樂此不疲。能在一方小小的手機屏幕上閱盡天下事,這樣的掌控感與新體驗,對於人類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不再需要走出去看烽火狼煙,數字信號替我們跑了腿;人與人的信息差一定程度被抹平,人們在“叮咚”一聲的推送面前是平等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手機將我們的眼耳口、胳膊腿都極大地延伸開來了,手機真的成了“乾坤”,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福利。

這樣超越時空的延展,本來是一種作為時代饋贈的自由,但我們也看到,這種自由卻也將人們牢牢鎖在這張萬物互聯的網上。許多人羞於打開手機中屏幕點亮時長統計,因為看了心中會有不安。但數據不會說謊。2018年6月,中國用戶每天要花289.7分鐘在移動互聯網上,也就是說,刨除約8小時的睡覺時間,每3.3分鐘就有1分鐘在看手機。因此,出於對頸椎、視力和睡眠質量的保護,越來越多人呼籲,放下手機“立地成佛”。

“低頭”算家暴?我們要怎樣的手機自由丨睡前聊一會兒

上學的時候,筆者有一位老師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微信是人類退步的滑滑梯。事實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也多次呼籲:不希望用戶太沉迷微信。然而對於很多人而言,“沉迷”手機有時是迫不得已,不是自控力不足,而是工作需要。一位新媒體部門的同事說:新媒體中心工作了幾年,兩分鐘必須看手機的“絕症”已改不掉了。而手機功能的多合一,更讓它必須被高頻使用,一杆子打死,說不用就不用,在現代社會已經很難,似乎也沒有必要。

但手機與人的關係問題依然值得探討。最近大家都在說車釐子自由、香椿自由,其實“少看手機”,也是一種可貴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由就是有選擇,也會選擇。是讓近在咫尺的朋友、家人變得比天涯還遙遠,還是讓相隔萬里的好友親朋甚至陌生人都成為“網上鄰居”?能否從便捷、高效的移動生活裡找到自由的出路,取決於每個人的選擇。

“低頭”算家暴?我們要怎樣的手機自由丨睡前聊一會兒

有英國學者做過研究,其中一個結論是:那些較多因手機冷落別人的人,實際上自己也更經常被“手機冷落”。如果你不想成為“手機孤兒”“手機寡婦”,那不妨從現在起給自己一些選擇——若是春和景明,嘗試放下手機,攜三兩旅伴外出踏一踏青、遊一遊山水。“最好的朋友就在對面,最愛的人就在身邊”。請給他們打敗手中屏幕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