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评论:为什么说滴滴将成为一个"大号出租车"公司

2018年8月24日乐清顺风车事件至今,已经过去了234天。这234天,滴滴经历了舆论铺天盖地的质疑,"十部委联合进驻调查"的最高级别监管和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裁员、业务线紧缩的调整。这半年,毫无疑问是滴滴创办7年以来最艰难的半年。

深度评论:为什么说滴滴将成为一个

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百亿亏损,裁员…滴滴的至暗时刻

2018年8月27日零时,滴滴宣布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9月初,交通运输部等10个有关部门人员及相关专家组成的检查组进驻滴滴公司,将对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公共安全和乘客人身安全等问题进行系统检查。11月,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召开新闻通气会,称"未完成安全隐患整改前,继续下架滴滴顺风车业务",但对嘀嗒出行等其他有顺风车业务的平台则没有提出下架要求。

深度评论:为什么说滴滴将成为一个

▲滴滴管理人员签署《安全生产责任书》

可以说,乐清事件发生后滴滴面临着出行行业最高级别的监管和最高级别的要求。而这猛然拉紧的监管环境,也让滴滴在商业上的想象力天花板猛然坠落。

作为非上市公司的滴滴在年初主动披露了几个财务数据:2018年滴滴亏损109亿元,这与滴滴管理层在2018年初计划"实现微利"的小目标差距甚远。有分析称,109亿元的巨额亏损除了"现金牛"顺风车业务因两次极端事件被迫下线的客观因素和"粉饰卖惨"的主观意愿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合规成本的急剧上升。

合规,滴滴必须戴上的紧箍咒

在西游记当中,观音菩萨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的目的是以此来引导他的思想,控制孙悟空身上的非理性因素,断除他身上的原始野性。

对如今的滴滴而言,"合规"就是它身上的紧箍咒。

早在2016年,交通运输部就出台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下文简称"规范"),规范要求,网约车驾驶员在提供网约车服务时需携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简而言之,就是人需要考从业资格证,车也需要申请运输牌照。

深度评论:为什么说滴滴将成为一个

▲考生参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考试

若按照这个规范严格执行,私家车主兼职跑两单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愿意将车辆性质从私家车辆转为营运车辆只是偶尔跑两单赚个零花钱的车主是极少数。滴滴作为网约车行业最大的参与者,自然需要遵循这个规范。但网约车作为公共交通运力的一个重大补充,牵扯到民生,各地主管部门此前并未严格限定滴滴等平台落实规范的期限,网约车行业彼时依然拥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然而,这一切随着乐清事件的发生戛然而止。虽然出事的顺风车业务在法理上属于私人小客车合乘而不是网约车,但连续发生的意外事件也提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各地主管部门相继约谈滴滴、曹操、首汽等主要网约车平台,开始加速规范的执行。

监管收紧后,"大号出租车公司"是滴滴的最终出路

正如前文所言,一旦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兼职车主不复存在,平台必然会面临运力空缺,这也是滴滴为何从去年年底开始在全国各地大量开展司机招募活动的原因。

深度评论:为什么说滴滴将成为一个

▲滴滴在各地开展司机招募活动

在今年2月份的滴滴内部全员大会上,程维宣布将开启一轮组织架构升级和人员优化:2019年预计将裁撤2000个岗位,大部分为非主营业务部门和组织架构调整后的冗余岗位。同时2019年会新招募2500人,除小部分海外业务岗位外,大部分为司机管理、司机服务和安全相关岗位。

深度评论:为什么说滴滴将成为一个

▲滴滴组织升级计划

面对后续平台上运力将以全职司机为主的客观事实,滴滴正在重新寻找管理和服务司机的方式。

据Tech100了解,目前滴滴对平台全职司机的管理主要通过合作的司管公司进行,司机取得从业资格证并在系统中通过背景审核后便会被分配给相应的司管公司进行培训和日常管理。滴滴和司管公司在其中作为平台和服务方与司机并不构成劳动雇佣关系,因此司机没有五险一金等保障。车辆方面,大部分司机则是通过与滴滴合作的车管公司进行租赁。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模式下,滴滴与司机的关系较为"疏远"。这是由滴滴的互联网基因选择的轻资产模式所决定的:"重"的业务交给合作伙伴或外包给第三方,平台本身轻装上阵。去年两起顺风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起于这种模式——外包的客服团队权限有限,培训不足,无法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配合公安部门开展工作。

深度评论:为什么说滴滴将成为一个

▲滴滴对专车司机已经有较完善的组织化管理

在吸取两起恶性事件的教训后,滴滴已经开始了整改。滴滴自去年底便开始加速自有客服团队的建设,而今年,滴滴开始加速司机服务团队的建设,并开始对全职司机进行组织化管理工作——滴滴后续将跳过司管公司直接由司机服务团队对司机进行管理。不过,这可能依然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单纯的砍掉一层管理架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司机的归属感问题。对滴滴而言,这些司机依然是"外人",对司机而言,滴滴仍只是一个接单的平台,将司机绑在这个平台上的只是订单量的优势和车贷的束缚。

同时,在这种模式下滴滴也难以再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好比连锁餐饮,加盟商管理的再好,对政策的执行也不可能有自营门店来的到位。从长远看,滴滴若想将现有的牌照壁垒转化为更可持续的服务壁垒,重构与司机的关系是必经之路。与司机确定雇佣关系,将"外人"转化为"自己人"是这条路上的必选项,而一旦完成这个转变,滴滴的"共享出行"愿景也将不在。

从滴滴现有的业务构成来看,在中国成为"大号出租车公司",可能将是滴滴的最终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