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妒不成妻

按照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妒忌是一種天然的平衡器、矯正器,可以有效地制約人際關係中的不公平不合理。孩子們的嫉妒可以讓父母們公平無偏私地對待自己的每個孩子,而性嫉妒則能夠確保性伴侶能夠忠誠於自己,維護自己的性權利。

不妒不成妻

然而,人類文明史自有記載之日起,妒忌就被當成了一種罪過。天主教的“七宗罪”,佛教所說的“嗔怒”,都在告誡人們不要妒忌。在中國古代,妒忌更是作為“七出之條” ,成了將女人趕出夫家的正大光明的藉口。

“七出”一詞在唐代以後才正式出現,但其內容則完全源自漢代記載於《大戴禮記》的“七去”,又稱作“七棄”:“婦人七去: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

“妒忌”作為休妻的理由是“亂家”,亦即認為妻子的兇悍妒忌會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為妻綱”這樣的理想夫妻關係的混亂,而許多看法中,更認為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妒忌有害於家族的延續。簡言之,就是男人找多少“二奶”,正妻也得興高采烈地接受,否則就有被趕出夫家的危險。

然而,無論加在女人身上多少清規戒律,在中國歷史上,妒忌的女人依然很多,有些甚至驚動了皇帝。比如房玄齡的老婆善妒,唐太宗想替大臣出頭,就賜她一杯毒酒,命她自盡,誰知房夫人面不改色心不跳,一飲而盡。這就是把“嫉妒”叫做“吃醋”的來源,因為唐太宗給房夫人的並不是毒酒,而是醋。

不妒不成妻

房夫人碰到李世民還算是好的,最多醋酸點不太好喝,明太祖朱元璋對妒婦們就沒有這麼客氣了。一則筆記記載說,明朝有個劉指揮死後,他的老婆對官府說,自己沒有孩子,希望朝廷給些補助。朱元璋說,你老公戰場上身經百戰才得到一個官職,連妾也沒有納就死了,說明你是一個妒婦悍婦,我本來想殺了你,只是念及你丈夫的功勞,還是給你一碗飯吃。於是讓有關方面給了漆碗、木杖,讓她到各個功臣家門乞討,用這種羞辱的辦法勸誡天下的妒婦。

這個劉指揮的老婆還是命大的,奉旨乞討,雖然尊嚴全無,但至少性命還在。朱元璋還有一件事,比這個殘酷暴虐多了。朱元璋有個大將叫常遇春,是大明開國功臣之一。這個人也有一個毛病,就是怕老婆,功成後老大不小的時候,還沒有兒子,也不敢納妾。朱元璋為了不讓老功臣絕後,就送給他兩個絕色美女。但懾於老婆的潑悍,常遇春卻不敢同房。只是在早上洗漱的時候忍不住像普契尼歌劇《波西米亞》中的藝術家一樣,讚歎一聲美女冰清玉潔的小手,但當他上朝回家後,卻收到老婆送來的一個盒子,原來老婆已經砍掉了美女的手臂裝在盒子裡。朱元璋知道後大怒,把常遇春的老婆殺了,大卸八塊,煮肉熬湯,大開筵席,請大臣們前來享用,常遇春也分得了一塊老婆的肉。朱元璋說,這道羹,叫做“療妒羹”,是用常遇春的老婆的肉熬成的,讓天下的妒婦以此為戒。

許多人據此認為,中國古代的婦女太過可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社會地位低下,簡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並非所有朝代的女人都活得這般憋屈。中國歷史上有那麼一個時代,女人不僅活得理直氣壯,而且把妒忌、制夫看作是天經地義的為妻之道,“妒妻”橫行於世,女人間互相切磋“御夫”經驗,並以妒忌為美德。這個可愛的時代,就是北朝。

據《北齊書·元孝友傳》記載:“凡今之人,通無準節。父母嫁女,則教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勸以忌。”元孝友一本正經地把女人的妒忌當成正事上奏皇帝,可見當時的女人活得是如何揚眉吐氣,恣意從容。

放眼中國歷史,像北朝這般不妒不成妻,可謂史上罕見。正是有了北朝這些可愛的“妒妻”們,千百年來,被捆綁得透不過氣的中國女人,才有那麼一刻,驀地迸發出清新而恣意的芬芳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