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皇帝——东汉为何盛产低龄无权小皇帝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共有13帝,历经196年。但是,在这13位皇帝中,15岁以下的小皇帝,就占了8位。这不禁令人好奇,东汉为何盛产低龄无权的娃娃皇帝呢?这些年幼的小皇帝,又有着怎样不寻常的命运?

娃娃皇帝——东汉为何盛产低龄无权小皇帝

汉冲帝刘炳

史上第一小皇帝

史上第一小皇帝,非东汉殇帝刘隆莫属。刘隆生于公元105年,是汉和帝刘肇少子。

汉和帝体弱多病,年仅二十七岁便死于京都洛阳章德前殿。和帝有阴氏、邓氏两位皇后,但都未给他生下嫡皇子,其他嫔妃所生的皇子,也大多早夭。正因如此,刘肇生前未能立太子。

汉和帝死后,邓皇后将由宫女所生、为避邪而养在宫外的幼子刘隆迎了回来,立为皇帝。其实当时宫内还有一位八岁的皇子刘胜,但因为刘胜有先天疾病,不便迎立,所以只有选刘隆。那时候,刘隆刚过“百日”,还不会说话,便身不由己地当上了皇帝。

刘隆登基,年号“延平”。但这样的年号未能让它延年益寿,也没有保其平安。登基时仅三个月的刘隆,在次年便死去了,实际年龄还不满一岁。

刘隆是中国历史继位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帝,在位时间也极为短暂,仅有八个月,后人皆道刘隆没有帝王命。这位小皇帝死后,以帝礼归葬于康陵,也算是享受了帝王的特殊待遇。

幼主临朝现象普遍

在中国有详细生卒记载的帝王中,史上第二小的皇帝也出在东汉,即汉顺帝刘保之子,汉冲帝刘炳。刘炳生于公元143年,次年被立为太子。汉顺帝刘保死后,刘炳与当年八月即位,改年号为永憙。这位娃娃皇帝在位时间只有五个月,去世时只有三岁。

事实上,东汉名副其实的娃娃皇帝绝不止刘隆和刘炳。比这两位稍大一些,八九岁就登基的还有两人。

其中一个便是孝质帝刘缵,刘缵是汉章帝玄孙,当时,刘炳去世后,汉顺帝皇后,也就是梁太后和其弟梁冀一起,拥立八岁的刘缵为帝,承汉顺帝嗣。

刘缵登基之后,朝政大权基本上还是由梁太后和其兄梁冀独揽在手中。梁冀主持朝政期间,一手遮天,独断专行,引起了一些忠诚的不满和抵制,以太尉李固为首的众多朝臣纷纷上书,驳斥梁冀的胡作非为,力求挽救朝廷,矫正时弊,但纷纷遭到梁冀的打压和报复。

梁冀在朝堂之上盛气凌人,对皇帝颐指气使,毫无敬畏可言。刘缵虽然年仅八岁,却并非无知,他对于梁冀这样的行为十分看不过眼。于是,在一次朝会中,刘缵当着群臣的面训斥梁冀“此跋扈将军也”,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一举动激怒了梁冀,退朝后,梁冀心中无比愤恨,他意识到,刘缵虽年幼,但天资聪颖却早熟,再加上毕竟是一朝之主,所以十分担心他年长后难以控制。于是,梁冀决定让他永远离开皇帝的宝座。

公元146年闰6月,梁冀让安插在刘缵身边的亲信暗中把毒药掺在他的食物当中。刘缵吃过之后顿觉胸闷腹痛,不一会儿便中毒倒地,死于洛阳宫中。刘缵死时年仅九岁,死后的谥号为“质帝”。

还有一位,便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协,九岁时由董卓拥立即位,称孝献皇帝。后来曹丕代汉称帝,刘协被迫禅让于曹丕。

由此可以见得,幼主临朝的现象在东汉确实极为普遍。

娃娃皇帝——东汉为何盛产低龄无权小皇帝

孝质帝刘缵

宦官、外戚惹的祸

东汉为何盛产小皇帝呢?究其原因,与宦官和外戚脱不了干系。

众所周知,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宦官专权的特点极为明显,而且其中往往掺杂着外戚夺权。于是,宦官就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的实力,进而把持朝政。

东汉的宦官专权现象,追根溯源,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此后历代东汉皇帝,大部分都是年幼即位。上文提到,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年龄较大的皇帝继位时也不过十五岁。

小皇帝登基之后,因其年幼无知,朝政大权往往控制在其母后之手,而其母后想把持朝政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于是,外戚专权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当皇帝逐渐成长起来之后,自然想收回权力,显然这是对外戚利益的极大冲击。

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由于势单力孤,大部分都要依靠宦官。然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便会居功自傲,进而产生把持朝政的野心。皇帝好不容易夺回的大权,自然不愿意拱手让给宦官。可见,长大成人的皇帝要面对外戚与宦官的双重隐患。

当外戚或宦官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威胁时,便会废掉甚至杀死皇帝,另立年幼的新君。这样的循环,便使得东汉的小皇帝成为了特色。

可以看出,小皇帝频出的朝代,政局基本上都是动荡不稳的。这些娃娃皇帝,不过就是宦官与外戚手中的一颗可以随时舍弃的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