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為何選定威海衛作為北洋海軍基地?

泰來三哥


北洋海軍在創建之初,基地設在天津大沽,當時由於北洋海軍大都是炮艦之類的小型軍艦,所以大沽基地修建的規模很小,隨著北洋海軍不斷購入大型軍艦,大沽海軍基地已經不能滿足北洋海軍的需要了。而且大沽的地形不夠險要,無法為北洋海軍提供安全的屏障,不適宜將其擴充為大型的海軍基地。於是,營建新的海軍基地便提上日程,威海衛便是在這一時期被清政府選定為北方海軍的基地之一的。



從地形上來看,威海衛便是一個天然的海軍基地,非常有利於防守,威海衛三面環山,只有一面臨海,而且外面還有劉公島作為屏障,如在劉公島和環山上設置大口徑海岸炮,對方的艦隊基本不可能攻的進來,就算強硬衝入也必將被岸炮和港內艦炮所摧毀。唯一的不足就是威海衛裡的海域太小了,“無棒鐵艦、駐大鐵艦、駐大枝水師之地”,也就是說一旦劉公島或者是威海衛周圍的高山陷落,躲在威海衛港內的軍艦就無路再退了,直接處在敵軍在島上和山上設置的火炮射程之內。這個弊端在後來日軍圍攻威海衛基地時顯露無疑,雖然日本海軍無法突破威海衛的岸炮火力進入港內,但是日本陸軍卻得以佔領威海衛外圍的山地,並繳獲了完整的炮臺,從而對港內北洋海軍各軍艦展開轟擊,給北洋海軍造成很大的損害。


當時對於北洋海軍基地的選擇,爭執還是比較大的,但大都圍繞旅順口和膠州灣的選擇上有較大爭議,對於威海衛則普遍認為較為適宜。最終清政府決定選擇旅順口和威海衛作為北洋海軍基地。當時威海衛基地建成後,評價到:“各炮臺均得形勢,做法堅固,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

此後,威海衛就成為北洋艦隊的永久駐泊之地,旅順口則成為北洋艦隊修理軍艦之地,各建有提督衙門,成為北洋海軍兩大海軍基地。


戰略論


有關北洋海軍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清末1875年後開始創建北洋海軍時,就謀劃要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擇地營建海軍基地,以此控扼京畿海上門戶。

相比起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基地來,山東半島上的威海衛基地實際上可以說選得磕磕絆絆,而且並不太令主政者滿意,是臨時湊合之舉。

(清代輿圖,北洋海軍在煙臺操演。圖中上方的島嶼就是芝罘島)

原本,山東半島上比較被看好的海軍基地營建地是芝罘,也就是今天的煙臺,因為煙臺海灣水域開闊,能夠停泊大艦。不過煙臺當時已經是開埠口岸,華洋雜處,如果在煙臺營建基地的話,極容易因為軍艦的巡洋演習,引起和洋人的糾紛。於是退而求其次,才選擇了煙臺旁邊的威海。

之所以選擇以威海作為北洋海軍的基地,官面的理由是威海灣有南北兩岸拱衛,而且口門處海中有一座劉公島遮蔽,形勢天然。

(清代威海灣形勢輿圖。可以看到這劉公島的北側,即途中的左上方,有一道海溝延伸到黃島附近)

但是,威海灣作為海軍基地,其缺陷實際上是非常明顯的,主要的問題就是一個“小”字。

劉公島以內的威海灣,水域面積本來就不大,而更要命的是威海灣的水深普遍較淺,只有北口有一道海溝,能容大艦。這道海溝伸入威海灣中的末端位置,在劉公島的黃島附近,因而北洋海軍的停泊錨地只有這麼一點點而已(很多有關北洋海軍威海基地的地圖上,都可以在黃島附近看到一處畫成圓圈的錨地範圍)。

對於威海基地所存在的這個缺陷,李鴻章的態度是,現有軍艦能夠停泊就已經可以,將來則需要另外找一處更合適的港口來代替威海。而事實上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北洋海軍在山東半島就找到了另外一處軍港,而且開始了營建,即膠澳基地,也就是今天的青島。只不過青島水域面積過大,工程浩大,直到甲午戰敗北洋海軍覆滅,膠澳基地也未能建成。


海研會


誰說北洋艦隊的母港是威海衛?小編是被《甲午風雲》這個電影給誤導了吧?北洋艦隊的母港是旅順,威海衛只是北洋艦隊的備用母港軍港。


在戰略佈局上,考慮旅順、威海衛是為了守住渤海入口,拱衛京津而為。從港口條件上來講,旅順的條件比威海衛要好很多,能夠自由出入渤海、黃海;而威海衛就要差太多,想從威海衛出黃海或下東海,均要前出百餘海里;而這也為北洋艦隊被日本圍殲埋下了伏筆。


鬼行僧


這和當時的歷史環境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畢竟青島市很多帝國主義覬覦的地方,都想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威海衛離青島很近,也適合軍艦駐紮設防。還有的就是很多的偶然性在一塊。最後整個北洋艦隊被日本全殲也有很多偶然性的。並不是一味的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投實問路財訊通


北洋海師駐紮威海衛,水師提督府駐劉公島,但是北洋水師卻是有船的陸軍,而且是落後的陸軍,沒有先進的軍事思想。設威海主要就是為了拱衛京師(北京)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