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博士的思考:优势显著的武汉,在新经济大潮中如何超越杭州?

晨星:男,湖北武汉人,副高职称,理学博士,高级程序员,IAMG(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学信息三维可视化。

我是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从出生至博士毕业的三十年间,一直生活在武汉从没有想过离开。但在2014年, ,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远去杭州。或许是故土难离,如今虽已在杭州安居乐业,但我心里武汉的发展念念于兹不敢或忘。

从我们定居杭州始特别是这两年间,通过与从业者和朋友的交流接触及我在杭州和武汉两地往返的体验与观察看,我明显的感觉在以互联网、科技金融等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杭州整体上更发达。

如今虽不在武汉生活, ,希望家乡发展得更好的心愿是不变的。因此,不辞冒昧,特把我在杭州所接触的“有意思”的现象及我的相关思考整理成文,供所有关心家乡发展的诸君参考。

个人认为,武汉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广阔可期。但同时,武汉在新经济领域的发展的确存在空间,

而杭州所发生的现象对武汉未来的发展至少在新经济领域的发展,应该还是具备相应参考价值的。我想,长江穿城而过的家乡武汉定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远在异乡游子的冒昧并把武汉建设得更美好。

创业邻居的故事

国宏是我的邻居,目前是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中的创业者,而创业之前是阿里程序员。与在阿里专注于敲击代码不同,创业1年有余的国宏,如今的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策划和项目推进等方面。

与写代码时主考虑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不同,国宏现在最关心的是产品是否存在需求并被市场认可及可否赚到钱,其次才是公司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及做到多大的规模。虽然公司仍处于待突破的阶段,但国宏并不担心创业失败,因为以他的背景最不济无非是重新回去写代码

但在交流中,我感觉国宏对于公司的前景还是满怀信心的。原因主要是,因宏在阿里期间曾完整参与数个重大项目的全历程,对于需求调研等代码之外的事务并不陌生。同时,国宏认为在科技与传统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海量需要解决的需求与相应的机会。

而且,更主要的可能是阿里程序员的身份对国宏除是段经历外,更是实实在在的职业助力。据国宏介绍,外界通常认为阿里巴巴是以运营见长,但阿里巴巴的员工对此并不认同,而是认为在产品和技术方面阿里同样并不薄弱。

因为理念与机制的原因, ,在经受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之后快速成长,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具备了应对变化及面对挫折的能力。

因此,有相当部分的阿里员工在发展到相应阶段后,基本上会选择创业。因为在阿里的专业训练; 并且

,“阿里系”创业者对彼此阿里标签十分认可,天然的具有相互协作的意愿与认知基础;而且,阿里和阿里系公司整体资源与业务丰富,有利于阿里系创业者的起步。

或许得益于上述的因素,从阿里离职后创业和创业成功的,整体概率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这,或许同样是国宏并不担心失败,并对公司前景满怀信心的原因吧

创业江湖中的阿里系

国宏不是从阿里离职创业的最后一人,更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已有众多阿里人离职创业,代表性的有滴滴创始人程维、蘑菇街创始人陈琪、贝贝网创始人张良伦等。这些出身阿里的知名创业者,与阿里及更多不知名的阿里创业者,构成了创业江湖里的“阿里系”

在这些知名的阿里创业者中,阿里早期员工并是阿里员工中最早那批创业的李治国,投资蘑菇街陈琪的故事颇有代表性。据说,2011年陈琪忍痛卖掉了阿里的股票仍无法支撑蘑菇街的运营时,是陈琪在阿里的上司李治国投了笔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事实上,李治国加入阿里与创业并再入阿里的故事,同样颇具代表性。1999年加入阿里的李治国,是阿里第46号员工和首个外省籍的员工,并主持了阿里B2B业务群中最重要的产品“诚信通”的开发。

后来,李治国离职创立口碑网并因良好的产品”口碑等原因“,在2008年被阿里巴巴全资并购了。于是,李治国再度进入阿里巴巴。但大概在2010年左右,李治国再度离开阿里,并于2011年从挖财网天使投资人转身为法人代表兼CEO

除李治国与陈琪的渊源之外,

曾从零搭建出阿里云搜索业务的陈华,创业时团队的主力基本上是原阿里云的同事;2012年离职阿里的程维,后创立滴滴时因阿里的橙色,把公司命名为小桔科技;2013年6月,刘祚宏加盟大搜车,随同加入的还有数名原阿里的技术人员。

于是,在几年后的今天,或许有人没有听说过程维、李治国、陈琪、刘祚宏、陈华以及 等人,但应该多多少少听说过滴滴、挖财、蘑菇街、大搜车、唱吧、贝贝网等品牌,他们共同构成了创业江湖中的“阿里系”

当然,阿里系创业群体不仅指从阿里离职的人员,还包括受阿里理念、资本和平台影响的创业者。如,阿里领投E轮融资的大搜车,蚂蚁金服连续投资哈啰出行的E+和F轮融资,是受阿里资本的影响;数梦工厂(战略合作伙伴)、袋鼠云(阿里创始人花名:拖雷)等独角兽企业,则是密切依托于阿里云平台运营。

而且,阿里校友及其相关公司,正随着阿里的发展而不断的增长。初橙资本发布的数据显示,阿里校友创业公司已从2017年初的680家,增长至年底的1026家,总估值早已超过 10000 亿元。并且,还有更多加入创业队伍着的阿里人,都陆续围绕着阿系企业的需求开启了创业第一步。

如果把阿里巴巴比喻成巨无霸型的航空母舰,那么这些布局于周围的阿里校友们创立的公司则是围绕着航空母舰的舰艇、冲锋舟乃至小舢板,它们共同组成了具有强大战斗力的航母战斗群,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阿里系实践的启示

新经济领域投融资的热点区域,首先是北京、其次是深圳、再次是上海。但阿里系创业者有约50%左右的留在杭州,其次才考虑北京深圳上海,这是因为

绝大部分阿里离职员工创业的项目都与阿里巴巴的业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杭州以阿里系为核心的创业者,都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型职业化人才;这与早期以温州为代表的,依靠打拼和闯劲创业的浙商群体,有着显著的不同;可以想见,阿里巴巴生态不仅影响着杭州当前的经济状态,同样改善乃至影响着浙江经济的未来。

从杭州和全国范围的情况看武汉拥有丰富的 整体基础远胜重庆、成都、大连、青岛、杭州乃至深圳。但遗憾的是,在后工业时代武汉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空守着无限丰富的宝贵财富仍难有所作为,或者说武汉取得的成绩和城市地位与其所具有先天优势

极其的不相称。

对此,有人建议为湖北企业建立有利于其竞争和能促进其自主研发的制度环境;有人建议学习杭州,加大创新支持体系和创新风险共担机制建设;还有人建议建立由创新企业牵头实施武汉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为各类创新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等等。

上述的建议当然是必要的,但以个人的观察及与校友和邻居交流的情况看,杭州创业创业生态的形成与活跃,基本上是依托阿里的产业溢出效应获得人才、资本、技术及业务等方面的资源。因此,武汉创新创业和产业培育活动的开展其实同样需要,或者说更是更需要产业巨头的支持。

正在因为顶级产业巨头的存在,创业者可以在最艰难的起步阶段通过服务顶级巨头及其生态链上的企业,

完成最原始的资本与组织能力的积累,进而实现0至1乃至1至100的突破。在这样的环境中日积月累,当地的产业生态自然成形,并有可能衍生出新的产业领域。

从统计图看,阿里系创业者从事企业服务的公司超过20%,居所有领域的首位。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toB为链式业务,依托巨无霸企业向上延伸可进行企业服务,向下则可连接消费者;toC则是发散的网状业务结构,需要面对数量庞大且离散的用户,不利于初创企业的起步。


武大博士的思考:优势显著的武汉,在新经济大潮中如何超越杭州?


本统计图,根据初橙资本公众号数据整理,特此说明


目前看,武汉是极度缺少这种产业溢出效应。因此,笔者愚见以为,武汉和湖北很有必要引进具有产业溢出效应的巨无霸企业,更有必要培育具有溢出效应的本地巨无霸。但需要注意的,阿里巴巴的产业溢出效应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种,其背后是以浙江特别是杭州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基础和支撑。

良好营商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和提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 ,持续花费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打造方可真正成形。因此,在改造和提升本地营商环境的同时可先采用飞地经济的模式,允许本地注册的企业实际在巨头所在区域运营,待其壮大时再行迁回。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此,套用马云曾经多次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希望未来中国500强里有200个CEO企业都在武汉(湖北)。“寄上我的祝福。作为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真诚的期待武汉和湖北的明天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