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中国历史研究所


白起被赐死时,年纪究竟有多大,历史上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不过,白起第一次被史书所记载,是在公元前294年,那时候他担任左庶长。“左庶长”在秦军中是一种中高级军官,比后来代替白起指挥围攻邯郸的王凌的“五大夫”还要高一个级别。因此,那时候的白起,少说也有30岁。白起被赐死的时候是公元前257年,相隔了近40年。因此,说白起那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白起不但是个老人,在长平之战后,由于白起想一鼓作气攻下邯郸,秦王和宰相范雎不同意,解除了白起的兵权。也就是说,那时候白起其实对秦王是构不成威胁的。

当时因为王凌在邯郸之战中失败,秦王命令白起前往接替指挥作战。白起认为这场大战,秦国肯定打不赢,不想去。秦王还是坚持让白起去。白起以自己生病推脱。但秦王不听,一定要白起上路。白起上路不久,秦王却又赐死了他。

(白起剧照)

我们知道。古代都很忌讳战前斩杀大将。秦王这样做,不就是战前斩杀大将吗?

那么,秦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史记》认为,白起之所以被秦王赐死,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白起闹情绪。长平之战后,秦王不听白起的建议,放弃攻打邯郸。现在秦王却在赵国缓过劲来后,再前往攻打。并且因为打不赢,又才启用白起。因此白起推脱不去。根本的原因,还是他闹情绪。

二是白起说风凉话。秦王让白起接替王凌,白起不去,同时认为不是进攻赵国的好时机。后来秦军果然打败,于是白起便说,秦王不听我的话,非要出兵,结果如何呢?这话让秦王很生气。后来,秦王强行让白起前往的时候,白起在路上,还在叽叽咕咕说风凉话。这让秦王更加不爽,因此干脆把白起给杀了。

三是范雎想害白起。范雎想害白起,是在白起打胜长平之战,威名远扬后开始的。由于害怕白起的风头盖过他,因此撺掇秦王放弃继续进攻。后来秦王要杀白起,也是范雎的谗言。他告诉秦王,白起这样说风凉话,肯定对军队不利,最好及时杀掉,免除后患。

四是白起得到报应。这是《史记》一贯的“春秋笔法”。就是当某个大将无辜被杀后,都会给他寻找天意。蒙恬被无辜赐死,死前他就叹息说,是因为他修长城挖断了地脉,才遭到了报应。白起死前,也叹息说,是因为他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因此才遭到了报应。《史记》想通过这个,批评蒙恬和白起的残忍罪错。

(范雎剧照)

《史记》所讲的这些理由,当然是不错的。不过,我认为,《史记》忽略了(或者说“弱写了”)白起被赐死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秦王忌惮他,想要他死。

事实上,秦王对白起一直就是一种“见不得又离不得”的感觉。由于白起在战场上太过突出,几乎百战百胜(白起在史书上刚出场,就已经凭借军功担任了左庶长,由此可以证明,白起有多么杰出)。因此,秦王在使用白起的时候,经常非常犹豫。很多战争都不会派他去,因为他打的仗越多,战功就会越多。按照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有了军功就必须奖赏。秦王害怕最后自己实在没什么拿来奖赏白起的,说不定最后只有把自己的王位“奖”给他了,因此很早就开始对白起实行打压。

(秦王剧照)

比如长平之战,最早也不是派白起去打仗。后来秦王知道到了生死决战的最后关头,因此才又换成了白起。

长平之战以后,秦王也是因为害怕白起功高,担心他打下邯郸后,就不回来了。因此不让白起接着打。

后来一定要让白起去,也是因为实在只有白起才能转危为安。

但是当白起上路后,他又实在担心,本来就对他有意见的白起,去指挥打仗的时候,或许更加有图谋不轨的想法,因此,秦王害怕把军队交到他手里。再加上范雎在旁边一说,为了防患未然,所以在白起还没有掌兵权的时候,秦王就找白起抱怨这事,把白起给杀掉。


张生全精彩历史


白起死于公元前257年,没人知道白起死的时候多少岁,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七十多岁,只知道当时的秦昭襄王已经69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在当时可是算古稀之年,当时的人很少活这么长的,当然了,秦昭襄王算一个,活了75岁。

白起是魏冉举荐给秦昭襄王才起用的,白起首次出战,就大破韩、魏两国24万联军,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之后白起一发不可收拾,不断为秦国攻城掠地,战无不胜,威震天下,因而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白起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一举包围赵国45万大军,赵军在弹尽粮绝、无法突围的状态下,举军投降,白起随后使用欺诈的手段坑杀赵国45万降军,天下为之震动。

随后白起欲趁长平之战的锐气一鼓作气,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亲信卫先生回国请兵粮,准备一举拿下邯郸,攻灭赵国,结果出人意料,秦昭襄王和范睢以秦国长平之战消耗甚大,师老兵疲为由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并且还杀了卫先生,而且这成为了白起身死的导火索。



白起听闻后,犹如当头一盘冷水,从头冷到脚,作为军事家,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应该进攻,什么时候应该休整,但秦昭襄王的命令显然是伤透了白起的心,失去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之后等到秦国恢复生机,在长平之战9个月后,秦昭襄王下令再次发兵攻赵,围攻赵都邯郸,这一次白起在家养活病,没有去,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白起也因这次失败而嘲讽秦昭襄王,引起双方矛盾的恶化。秦昭襄王大怒,下令白起出征,而白起却拒不出征,直接导致了身死,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嘲讽国君的决策,让身为一国之君的秦昭襄王震怒,直接导致赐死白起,国君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白起与范睢的关系,也是导致白起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前任相国魏冉举荐的,而魏冉是被范睢扳倒,范睢为了加强秦昭襄王的权力,建议秦昭襄王废除掌权的魏冉和宣太后,直接扳倒了魏冉和宣太后,这和白起产生了矛盾。

白起为将,范睢为相,将相不和,而范睢也担心白起的功劳日渐巨大,会导致自已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对于白起也是相当打压,以政治手段削弱白起立功的机会,这也让白起怀恨在心。

白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本来罪不致死,白起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因此白白的丢掉了自已的性命,临死前,白起曾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对于白起自已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已政治上的幼稚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主要原因是白起虽然军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却不懂“纵横之术”,不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和家人、朋友赌赌气,没人计较;但和秦王赌气使性子,不是找不痛快吗?

让秦王不痛快的人,秦王便会让他痛快地去死。

(秦昭王画像)

一、秦昭王命令白起攻邯郸灭赵,白起拒绝三次,并托病不出,跨出作死第一步。

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尽失,白起欲乘胜攻邯郸灭赵国!但秦王却中了赵国议和的缓兵之计,令兵临城下的白起撤兵。

与赵国和谈了近两年,秦昭王才发现上当。此时赵国已厉兵秣马、兵强马壮。

秦昭王恼羞成怒,发誓灭赵!但他三次命令白起再打邯郸均遭拒绝。

白起在第一次拒绝出征时就解释过,赵国已不是原来的赵国,此时秦国进攻邯郸不仅会失败,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若打赵国必败!为此白起还列出了4条有理有据的不能打邯郸的理由。

秦昭王哪里肯信,他觉得白起在长平之战如此神勇,不愿出征只不过是赌气,是托辞,以为自己亲自登门,给足白起面子,白起便会出征,白起只要出山,赵国必亡!他想的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他亲自登门,仍是被拒。

但秦昭王毕竟不是一般人,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便派范雎去劝说白起,范雎是出色的纵横家,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才。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动固执的名将白起。

白起不但三拒秦昭王,还递呈了退休报告,说打了三十几年仗,身体不行了,申请退休。

对于秦昭王来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不管你以前多大功劳,你现在不为我所用,留你何用?

这是白起作死的第一步棋。



(秦昭王剧照)

二、白起作死第二步:当他的秦军攻赵必败的预言成了真,逢人便说:“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以此笑话秦王愚蠢。

秦军惨败,秦昭王本来就很恼火!要是白起会做人,他首先绝口不能提自己的预言,这样才能不戳中秦昭一的痛处,自己才安全!其次,他应该到秦昭王那里表忠心加表决心。秦昭王很可能还会继续重用白起,白起就有重新掌握秦国大权的可能,进而把政敌范雎击垮,自己也能落个善终。


退一万步,你白起即便真的想退休,更应该少说话以求自保,因为祸从口出啊!

然后白起一没靠拢在秦昭王周围,又到处宣扬自己的预言多么准确!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你到处宣传的预言,在证明了自己英明的同时,不也证明了秦昭王的愚蠢吗?秦昭王不杀你杀谁?!

有人说:白起的死跟他的政敌也有关系。我认为:如果一个人会说话做事,会处理人际关系,即便是有人进谗言也没用;反之,不会做人的人,都替你说好话,你也爬不上去!

白起打仗行,做人做事说话真不行!


小熙为人人


白起的死和他的年龄是没有关系的,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他,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有小人的挑拨,也有白起的抗旨不尊。

我们一个一个地说。

大家都知道白起因为长平之战,打败了赵括,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名震天下。

当时的白起就想趁着赵国元气大伤,一举把赵国给灭了。

可以说这时候是灭赵的最佳时机。当然了若是白起想去灭赵,他就必须要经过秦昭襄王的同意。

所以,他就把自己灭赵的想法,上报给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看到了白起的请求,他也拿不定主义。

所以,他就找到了宰相范雎来商议此事。

可是,在秦昭襄王来找范雎的时候,赵国的使者早就找过范雎了。

赵国也怕白起打了长平之战,去直接灭赵。所以,他们就来找范雎,想让范雎给秦王说说好话,阻止白起进军。

赵国的使者给了范雎一大批财宝,而且还告诉范雎,若是白起真的把赵国给灭了。那他可就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功臣了。

这也就意味着,以后范雎见了白起,都要底白起一头了。是呀,范雎可是宰相呀,宰相本来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

若是让白起这个武将,骑在了范雎这个宰相的头上,范雎多少都会有那么一些沮丧的。不得不说这就是人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呀。

所以,当秦昭襄王找到范雎商议的时候。

范雎就告诉秦昭襄王,把白起给调回来吧,毕竟秦军打了这么一场大仗,也该让士兵回来休息一下了。

就这样白起灭赵的计划成了泡影。

白起回去后,没过多久。秦昭襄王觉得秦军休息的差不多了,他想让白起出军,再次去灭赵。

但是,白起回绝了秦昭襄王,他说自己身体有病,不能去。

其实白起知道,这时候已经灭不了赵国了。

因为赵国的援军,早就来到了赵国了。

白起的预料确实没有错,魏国和楚国的军队,已经到达了赵国,正等着秦军去呢。

秦昭襄王只好换别的将领去了。但是,接二连三秦军都是吃了败仗。

秦昭襄王再次让白起出兵,白起还是不去。索性秦昭襄王,就罢免了白起的一切职务,让他滚出都城去。

就在白起离开秦国都城的时候,有小人在秦昭襄王面前,说白起的坏话,秦昭襄王怒不可遏。他就赐了一把剑,派人追上白起,让白起自杀了。

这就是白起自杀的前因后果。


汉史趣闻


白起之死,这是一段将、相、君之间的三角故事,将与相有隙,将与君置气,而相与君正和谐,于是丞相范雎乘机以言引导秦昭襄王杀了将军白起。

这一段故事司马迁在《秦本纪》、《范雎蔡泽列传》、《白起王翦列传》中都曾提及。《秦本纪》中有相关两句话,一句是“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一句是“武安君白起有罪,死”,很简略。《范雎蔡泽列传》有一句相关的话,“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也很简略。其间的首尾与因果都记录在《白起王翦列传》中。

武安君白起与应侯范雎之间的矛盾是这样产生的: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军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白起率军继续向赵国推进,意图围困邯郸,一举拿下赵国。这时的赵国也把反间计施于秦国,派人持重币诱劝范雎,指出白起灭亡赵国后,其功劳至伟必将取代范雎的位置,何不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以自保。为此范雎以秦兵劳顿为由向秦昭襄王提出撤军建议,秦昭襄王听从了。而白起知道了这是范雎操作的结果后,矛盾有了。再往前讲,白起是穰侯魏冉提拔起来的人,两个人关系很好,而魏冉又是范雎拉下马的人,白起、范雎两人本就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白起与秦昭襄王之间的不睦则是这样产生的:转年,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的九月,秦昭襄王却又发兵去攻邯郸了。白起因为有病没有带军,带军的是五大夫王陵,战况很糟,增兵也无济于事。秦昭襄王就想让白起到前方去代替王陵,但是白起认为时机已失,且邯郸方面的诸侯救兵马上就到,而秦国自己也已疲惫,不能这么做。白起不接这个活,秦昭襄王的命令不管用,叫范雎去请也不管用。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龁去代替王陵,仗还是打的不顺利,邯郸围了八九个月还是没打下来,而信陵君与春申君的救军到了,反过来把秦军打败了。这时白起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话传到秦昭襄王哪里,把他惹恼了,又非要白起去带军,又让范雎去请,白起还是说自己病的不行了。是这个原因,秦昭襄王免了白起的爵位,贬为士伍,让他迁到阴密去,阴密在甘肃的灵台县。

最后,白起他如果早点去阴密,远离咸阳或许能保住命。白起因为病了,仍在咸阳待着,而前方秦军节节败退,被信陵君率领的联合军赶回到函谷关内,消息很沮丧,秦昭襄王又想到白起了,很不快,就命令白起赶紧走,不得留在咸阳。白起这才动身,已经出咸阳西门十里去到了杜邮,咸阳宫里范雎的话,“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这个情况下,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剑去赐给白起让他自裁。白起自尽,这时是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君臣闹了两年的矛盾结束了。

但秦昭襄王并非完全容不下武安君,只是在恼怒与沮丧之时有过这么一念,刚刚好被白起的政敌范雎抓住了。秦昭襄王杀白起这事,可以拿秦始皇杀韩非来做类比,都是一念之间,过后都是要后悔的。后来有一天秦昭襄王就临朝叹息,对范雎说,“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叛,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最后说,将相闹矛盾,最后赢的都是相,廉颇要不是碰到人格完美的蔺相如,早三十年前就给赶出赵国了。

注:秦昭襄王20岁即秦王位,在位56年。白起在秦昭襄王13年开始带兵出战,亡于秦昭襄王50年。范雎大约在秦昭襄王35年入秦,在秦昭襄王41年拜相,亡于秦昭襄王52年。





小生不乖是我


不是容不下白起,也不是不信任白起,而是时局需要白起死。

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就已经是武安君,这已经是武将的最高爵位了,封无可封,长平之战白起又立下不世之功,这时候他的光芒已经掩盖了秦昭王的存在,他在秦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完全碾压了秦昭王,如果再由白起灭掉赵国,那秦昭王到底要拿什么来封赏白起,白起当然不会在乎封赏,秦王也知道白起不在乎,但在军民心中呢?所以灭赵的任务绝不能由白起来完成。可以说白起的存在已经阻挡了秦王霸业。

邯郸之战秦军败北,秦昭王问计于白起,白起断定战机已失,再战无益。作为当世战神、曾经秦昭王最赖的将领,他的论断自然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可为何秦昭王仍不愿退兵?

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杀白起的理由,他信任白起不可能造反,也知道白起说的并没有错,但他需要这个机会,除掉白起。白起显然懂了秦王的心思,毕竟君臣数十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了,又怎么可能真的违抗秦昭王的命令呢。白起的盖世功勋,秦昭王自然不可能让他突然暴毙,惹人诟病,于是君臣二人一起上演了一出戏,君臣反目,白起抗命不尊,秦昭王忍痛杀之。

白起:为了你的王朝霸业,我杀光了所有阻挡在你面前的人,到最后,我却成了你霸业之路最大的绊脚石,我愿引颈就戮。


千歌


白起在战国七雄中的名气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帝王,他的声名鹊起全在于战场上的叱诧风云。

白起从秦昭王13年任左庶长,便开始南征北战,为秦的扩疆拓土立下了功劳。

他历经的战争不胜枚举,攻城拔地70座,杀敌二百余万,被世人称为杀神,高居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

前293年,伊阙之战击溃韩魏联军,杀敌24万人,一战成名;

前292年攻魏,把魏61座城池尽收囊中;

前281年开始伐楚,三年间先后夺下上庸、汉水、鄢、郢都、巫、黔中郡等城池;

前274年至前263,白起攻韩赵魏联军,杀敌二十多万人;

长平之战40多万赵军被白起坑杀……

战功赫赫的白起因军功卓著封为武安君,那么这样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秦昭襄王为何还要赐死他呢?

而且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呢?

有书君认为这是白起的宿命,首先白起当时在秦的名望过高,秦以军功封爵,白起已经是武安君,功高盖主的武安君让秦昭襄王心中有惧。

秦昭襄王的归政后想收了白起的领兵之权,培植新的将领。

其次白起从没打过败仗,这次秦王下令他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白起认为此仗必败,不同意打无意义之仗,被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抗命不遵,不想让他为他国所用,于是赐剑命他自刎。

一、白起军功卓著,名望过高,为秦昭襄王所惧。

白起在秦国的地位是靠军功一步步打拼下来的,在秦以军功受爵,白起屡立战功,从一介武夫,成为左庶长,大良造,直至武安君,他的名望在秦国可是无人不知,家喻户晓,特别是军队中的威望,甚至高过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害怕军队将士只听白起的号令而不听从他的号令,在秦昭襄王看来,秦王霸主地位不容有任何质疑的,如若白起军功盖过一切。

他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便会受到威胁。所以秦昭襄王想收了白起的领兵之权,培植新的将领王陵和王龁。

韩非子说:大臣太重,必易主位。秦昭襄王坚决不能让自己的权力受到任何侵犯,所以赐死功高盖主的白起是帝王权术的造成的,所以白起是帝王权术的牺牲品。

二、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抗命不遵,不想让他为他国所用,于是赐剑命他自刎

秦昭襄王是个有理想的君王,他想一举攻下赵国的邯郸,成就霸业,可是白起却不懂得用语言力谏秦王,只认死理,没有必胜把握的仗,他坚决不肯打。

就这样君臣之间对于是否攻打赵国邯郸城的战略战术问题上升到了听不听从命令的问题,再加上范睢的进言说先是白起抗命不尊。

后来降为士兵,很不服气,心里只生怨气,要好好防着他,这样有才有德有能力,又战功赫赫的人,不能为己所用,必不能让他为他国所用。这让秦昭襄王有了顾忌。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在战国时期,各相国都能以各种借口去辅佐良君。秦昭襄王决不能让这样一位战神脱离自己的掌控,为他国所用的。

所以当白起再次推病不立刻投入攻打邯郸的战斗时,秦昭襄王便以他抗命不遵为由,赐剑让白起自刎。实际上是不为我用,便不能留着,让敌人所用,所以白起便只能冤死。

有书君觉得白起死得太冤屈,他本来是秦昭襄王霸业上的急先锋,赴汤蹈火,尽职尽责,从无败绩,却因功高盖主,又成了秦昭襄王霸业上的绊脚石。

在邯郸之战中,不肯就任奔赴战场,让秦王误会他会为他国所用,落得个赐剑自刎的下场,不仅令秦人怜之,后世的人也为他扼腕叹息!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白起的死虽然冤枉,自己没有罪,但是大臣死亡有几个有罪的,比如长孙无忌,更重要的是听不听君主的,服从不服从君主的!

白起就是这样他只看军事该不该打,不听君命,秦昭王的再三要求甚至请求白起出战,白起都不愿意出战!虽然他埋怨秦昭王,不管秦昭王怎么低声下气的请他出战攻打邯郸,他都是不愿意!

白起的情商存在很大的问题,不然,他也不会冤死了!

白起不知道,领导让你去打仗,请你去打仗的时候,你必须去,但是你可以提条件!白起就没有这样做,就是一百个不合作,也不妥协,装病,给领导秦昭王脸色看!这样的人,再有能耐,领导也不会喜欢啊,所以,白起最终才会被逼死!说他冤他是有点冤,没犯错,说他不冤一点也不冤,领导低声下气再三请他的时候,还是不给领导面子,不听领导的话,不听最高权力者的话,必死无疑!不得善终可以说是必然!


鹏程日志


只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事情更加形象一点儿。

其实这一点上来讲,秦昭襄王并不是说容不下白起,而是他想守护住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权利。

秦昭襄王以前没有资格继承大统,是因为他的哥哥,也就是秦武烈王跑到洛阳去举鼎,然后自己死了,才轮到他来继承皇位,继承皇位以后,权力又不是他的,还有宣太后以及国内的四贵一起把控朝着秦昭襄王前期执政的那一段期间,可以说是最没有尊严的那段时间,秦昭襄王启用了类似于范随着一些人才把权力给拿了回来。

所以说秦昭襄王,尤其是到了晚年的秦昭襄王,对于自己手中的权力,那是看的比谁都重要,老子辛辛苦苦奋斗了一生,谁要是敢跟我争权夺利,或者是不听我意见的,通通弄死。看见我母亲没有?看见我叔叔没有?看见我两个弟弟没有?

所以说白起一开始反对秦昭襄王的作战行动的时候,秦昭襄王内心就已经拉起了警报,白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秦国的战神啊,屡战屡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人一旦背叛你那你什么时候死的你都不知道,而且,白起都不听你的命令了,手底下那些将士会怎么看待你,但剿灭赵国的行动可以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必须要把赵国给灭了,出于自己的内心以及权利方面的考虑,秦昭襄王选择直接把白起的职务给撤下去,让其他人带领军队去攻打赵国。

原本以为这一次是手拿把攥的事情结果出了事情,赵国在魏国还有楚国以及赵国主将廉颇的带领之下,可以说赢得了一次胜利,(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将秦国的军队的驱逐出了赵国国境。

你们猜一下,这个时候秦国的国家内部是怎么说这一次事情呢?你看看秦昭襄王不会打仗,但是却把最能够打仗的白起给摁了下去,这是羡慕白起将军的功劳,有点惧怕白起将军的能力,这样的王还能称作大王吗?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就有一些下不来台了,原本以为没有白起这一场战争绝对能赢,还能够给自己刷经验点,何乐而不为呢?结果没想到这么难打,更加令人尴尬的是,白起一开始劝他这件事情,他还拿出来说了,结果白起说对了,他做错了,秦国是靠军队建立起来的国家军队中的威望高于一切,顺间白起的威望要高过秦昭襄王了。

所以,秦昭襄王就派范雎过去打探一下口风,原本是让白起说一些好话,能够替秦昭襄王把这个谎给圆过去,至少你先服个软嘛!白起倒好,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的意见,总之一句话,秦昭襄王,你这一次形势判断错误,所以才导致这一场战争的失败,我没错。

秦国瞬间就炸锅了,秦昭襄王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动了杀心,我打账失败了,你不去帮我还在这儿拆我的台,你想干什么?

你们想象,一个恼羞成怒的老年人,给自己手底下走狗使一个眼色,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这就太简单不过了。

白起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刺激了一个老年人,不大不小的玻璃心,所以白起死的这么快,要不然白起之前就已经立下不世之功劳,为什么秦昭襄王在那个时候不想一个僻静一点儿的办法把他给处理掉?


漩涡鸣人yy


秦昭襄王是一个执法如山的铁血君王,对于犯法的人他大多数是坚持依法处理,很少法外开恩!商君制定的秦法是大秦强盛的根本,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都恪守商君之法,对于犯法的人,不论贵贱,不论善恶、不论多寡都是依律处理,很少法外开恩。白起作为秦国的战神,为秦国打下了大大的疆土,斩首六国百万将士,其威名之甚六国诸将莫有敢与其争锋的。白起有功于秦,故赐大良造爵,任上将军职;白起不尊王命,不履行上将军的职责,故依法赐死。

秦法有定:有功必赏,有罪不赦!大秦治下必有封赏,同样的大秦治下有罪必罚!商君的行法原则是:有功于前,不为损刑;有善于前,不为亏法!也就是说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贡献,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善事,一旦触犯了法律,那么你的一切都会归零;不会因为你曾经有功有善,就赦免你现在的罪过。白起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邯郸之战必败,同时精准预测了五国联军攻不进函谷关,但是他不奉命出征就是犯法了,因此秦昭襄王赐镇秦剑让他自尽!

秦昭襄王当了56年的秦王,其中有40年的时间是宣太后与魏冉在主政,他亲政后开始铁血执法,对于犯法的人一律重惩。国舅魏冉丞相对于大秦居功至伟,对于嬴稷当上秦王有拥戴之功,还有平叛之功,但是他私下要了宋国的陶邑,且横行不法,最终被秦昭襄王夺爵罢职而归。蜀侯是秦昭襄王的兄弟,但是他治蜀不力,且意图谋反,最终被秦昭襄王枭首示众。太子嬴柱的小姨子华阴夫人为姐姐华阳夫人密谋册立嬴子楚为世子,最终被秦昭襄王以淫乱东宫的罪名斩首。

某一年天下大旱,不少百姓吃不饱饭,丞相请求秦昭襄王开放王室林苑,让百姓进去谋生。秦昭襄王说:秦法有定,有功必赏,有罪不赦;现在让百姓都去王室林苑谋生,等于是不论功过,一体受赏,此举有违秦法宗旨,寡人不从。其后百姓多有饿死者,丞相又向秦昭襄王进言,开放林苑让百姓谋生,有爵百姓不收税,无爵百姓收税,让无爵百姓在丰年将税收补齐。秦昭襄王说:有爵百姓有功,当赏;无爵百姓无功,收税可也;此举不违秦法宗旨,寡人从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