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北京美食街“簋街”祕史和“利簋”

趣談北京美食街“簋街”秘史和“利簋”


本篇是寫在《詩經》之外的閒談話題,非學術文章,作者宗伯正曜,轉載請註明。

現在老北京都知道美食一條街-簋街,但是關於它命名的來歷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網絡上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其中一種“說它原名是鬼街“說法最令人啼笑皆非。

話說簋街原名鬼街,源自東直門外面就是墳場,要把死屍通過鬼街運到墳地裡掩埋,所以這條街叫做鬼街。這種說法想必是清朝之後的風傳。簋街不遠之處就是雍和宮,難道雍正皇帝不忌諱這個鬼字嗎?再說乾隆皇帝也不可能讓運死屍的大車從自己老爹故居邊上天天走過這個屬於大不敬,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清朝時期的東直門外面根本就沒有墳場。

簋是祭祀用的禮器,專門用來祭祀祖先。清朝皇帝祭祀一般在太廟。但是乾隆皇帝晚年讓位於嘉慶,嘉慶皇帝去太廟主持祭祖,乾隆只好自己去祭祀父親雍正。簋街附近原先有一座放置祭祀禮器的庫房,裡面有一件仿製漢朝的青銅器簋尤其貴重,所以人們一般叫做簋房或簋庫。簋房在清朝末期就頹敗了,後來徹底消失不見。

趣談北京美食街“簋街”秘史和“利簋”

過去普通百姓們沒有文化不認識簋字,俗稱鬼街,其實原來就叫做簋街,後來恢復名稱。

1976年青銅器“利簋(音軌)”在陝西臨潼出土,“利簋”的器內上有銘文四行共三十三個字。銘文曰:

武王徵商,住(唯)甲子朝,歲鼎(貞),克昏夙有商。辛未,王才(在)闌師 ,易(錫)有(右)事利金,用乍(作) 檀公寶尊彝。

武王(姬發)討伐商紂王。甲子日早晨集合。戰士們吃早飯。日落時分取得勝利,第二天乙丑日早晨佔領了商。辛未日,武王在城門上旗幟下面檢閱部隊。讓右侍者拿了許多青銅刀幣,用來鑄造尊彝,擺放在周太王古公亶父姬亶的祖廟裡,祭祀先祖。

問題一:利簋是西周的文物嗎?

宗伯正曜回答:根據利簋的形狀、質地和利簋上的文字可以確定利簋絕對不是產自西周的文物。

問題二:利簋的用途是什麼?

宗伯正曜回答:“簋”在周朝是舉行祭祀時的禮器,如太牢禮,少牢禮、特牲禮和喪禮時所用的器物,如《小戴禮記·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一般為竹編。而“利簋”的情況很容易辨別,似鼎而非,似尊而非,青銅所制,外刻符文,內刻古漢語,它的用途如果不是用來賞玩,就是用來欺詐他人。漢朝有一段時期專門喜歡仿冒周朝青銅器,故意使用錯字、通假字,減筆字來偽造銘文。歷朝歷代都有青銅器仿造者,清朝時期有一批滿清貴族文化騙子專門製造假冒文物賣給外國人,他們喜歡把古漢字寫成似是而非的甲骨文,用來矇騙洋人。

問題三:利簋銘文是符文、車文、參文、古文還是古漢語?

宗伯正曜回答:西周時期一般通行古文和古漢語,會摻雜少量上古遺留的車文,但是在祭器和禮器上一定使用符文或者不用任何文字。利簋銘文幾乎全是古漢語,因此可以確知出自周朝之後。

《利簋銘文》譯文原文出自《宗伯正曜古傳詩經·風》一書。《宗伯正曜古傳詩經·風》上古宗伯學內傳資料,宗伯學隱宗弟子秘傳,其註釋翻譯與世上通行的《詩經》完全不同。

趣談北京美食街“簋街”秘史和“利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