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盛大的節日 目瑙縱歌節 沒有瑙雙的領舞是不能開場的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

只要有場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目瑙縱歌節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日。

“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

在德宏州景頗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就是目瑙縱 歌節,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

為了發展經濟,發揚景頗文化,方便遊客參與,當地政府有時也將時間略做調整。目瑙縱歌當初是為最大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隆重祭祀活動。

在景頗山寨,目瑙縱歌按其內容可分為祭祀木代貴的“木代”目瑙,出征的“達如”目瑙,重大迎賓或節慶的“克

拉”目瑙,祝壽舉行的“柱罷麗”目瑙,起義時的“共潤”目瑙等10種之多。

它是為祭祀景頗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同時也是景頗族傳統的節日。

各種名目繁多的“目瑙縱歌”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和文化藝術特點,它是祖國文化藝術園地裡,一朵豔麗的奇苑。

目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寧貫娃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

示棟一般由四豎二橫六塊厚實的長方形木牌加底座組成,用紅黑白繪就不規則的螺旋形幾何圖案,中間兩豎牌稍高,左邊為雄牌繪就太陽圖案,右為雌牌繪有月亮圖案,代表景頗族從青藏高原日月山遷徙而來,同時也表示陰陽搭配和人類離不開太陽和月亮。

瑙雙領舞 景頗族的目瑙縱極其講究,沒有瑙雙的領舞是不能開場的。瑙雙由4名巫師頭戴由犀鳥頭做成的鳥冠,鳥冠四周綴有野豬獠牙,後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雞羽,身穿紅綠綢緞制的龍袍,身披銀泡,手執長刀。瑙雙排成兩列,前面二人稱為武雙,後面二人稱為文雙。目瑙縱開場前,先後瑙雙、瑙巴、祭司和助手組成的祭祀舞隊帶領參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聲和鑼聲中,踩著同一節拍進入舞場。舞陣排成兩列縱隊,瑙雙手拿長刀


剽牛儀式:每次目瑙縱歌節開幕式上前重隆重的儀式。 目瑙縱歌開幕式暨授冠儀式:目瑙縱歌前進行最莊嚴的授冠儀式,授予最德高望重的數名巫師犀鳥頭做成的鳥冠,後由巫師領舞狂歡。 [2] 目瑙縱歌狂歡:任何人都可以隨著節奏加入萬人狂歡的舞蹈隊伍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