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雲南保山昌寧,有著你不知道的祕密~

昌寧縣位於雲南省西部,處於瀾滄江畔滇西橫斷山脈向南延伸部分,在東經99°16'-100°02,北緯24°14'- 25°12'之間。總面積3888平方公里。1933 年(民國22年),劃撥原屬順寧之右甸縣佐轄境,光華鄉三、四兩甲與龍馬鄉之一部分,保山縣之東三鄉、下三約和灣甸土司地面,改設為三等縣治

美麗雲南保山昌寧,有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昌寧雖然設縣較晚,但從近年境內出土的文物考證及有關史籍記載證實,早在3500年前的原始社會,昌寧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古往今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蘩衍生息,用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譜寫著歷史的篇章,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合唱中,鳴奏出一個小小的音符。

美麗雲南保山昌寧,有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昌寧出土的新石器,它的製造者是誰?這就涉及到它的族屬問題。也就是說,到底是哪個古代民族製造的。筆者只能根據石器的特徵和類型,參照國內已進行過正式發掘的資料,與同類石器進行對比得出以下初步的結論。

德斯里有肩石斧,從它的特徵來看,均屬瀾滄江流域雲縣“忙懷型”有肩石斧。“忙懷型”有肩石肩的製造者屬古代民族中的“昆明人”。那麼,德斯里新石器的製造者當然也應該是“昆明人”(屬昆明族,近代彝族和哈尼族先民)。

美麗雲南保山昌寧,有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昆明人主要分佈在怒江,瀾滄江河谷地帶,他們的生產方式帶有濃厚的遊牧性質。約在公元前12世紀,大量昆明人沿瀾滄江支流進入洱海區城⑦。足跡很自然地到達了瀾滄江邊的德斯里一帶。

美麗雲南保山昌寧,有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在“越人”遺址中,新石器時代共有二十餘處發現過人工栽培稻。石器多有段石錛和多穿孔石刀,住“千闌”式建築,這種現象,為達丙營盤山遺址所證實。營盤山新石器遺址的有鑽孔石刀,碳化稻米遺存,“千闌”式房屋遺蹟與“越人”居住遺址完全吻合。這就表明達丙營盤山,柯街馬桑林窪等地曾經是“越人”居住過的地方。上述情況可以看出,昌寧境內古代居住的主要民族是“昆明人”和“越人”。

美麗雲南保山昌寧,有著你不知道的秘密~

綜上所述,昌寧這塊古老的大地,雖然建縣晚,史籍少,但開發早,歷史長,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也就是說,早在夏末商初(公元前12- 8世紀),這裡就已是古代民族“昆明人”和“越人”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在這裡牧獵,種稻,創造了昌寧新石器時代文化。人們說昌寧古老而又年輕是恰到好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