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閱讀需要主張”

書評君9月30日推送了鮑勃·迪倫自敘的一篇文章,名曰《鮑勃•迪倫的書房》。

其中內文,有這樣的段落:

“修昔底德的《雅典將軍》——一篇能讓你戰慄的敘述。它寫於耶穌誕生前四百年,討論人性是任何優秀事物永遠的敵人。修昔底德寫到他所在時代的文字是如何偏離了它們的原意,行動和觀點是如何在一眨眼間改變的。感覺上好像從他的時代到我的時代什麼都沒變。”

而在這本書的其它部分,鮑勃·迪倫還寫道:“我生活的時代跟那個時代不一樣,但在某些神秘而傳統的方面看兩者還是相像的。不僅是一點,而是很像。我生活在一個寬泛的政治體制裡,那種生活的基本心理特點都是這個政治體制的一部分。如果你把光對準它,你能看見人性的全部複雜性。”

2004年,當代詩歌最重要的批評家之一克里斯託弗·瑞克斯(Christopher Ricks)寫了一本500多頁研究鮑勃·迪倫關於信仰和罪的觀念的書,而瑞克斯以往研究的詩人皆是約翰·濟慈、約翰·彌爾頓之輩。而同年《新共和》(New Republic)雜誌渲染此事的文章標題便是:“迪倫做了什麼,以至於能讓瑞克斯寫一本書?”

如今鮑勃·迪倫似有些“出乎意料”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書評君現在就來向你道明他又是為什麼實至名歸。

都在说鲍勃迪伦的诗,也可以看看他写的书

作為詩人和畫家的鮑勃·迪倫

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民謠是迪倫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詩意的歌詞則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他的歌詞完全能夠脫離曲調而被當做詩作來閱讀,而他的文學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傳記裡獨立成章。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評論開始推崇迪倫文學方面的造詣,有批評家稱他為現代美國繼卡爾•桑德堡、羅伯特•弗羅斯特之後最偉大的詩人;1976年美國總統卡特在競選活動中引用迪倫的詩句並稱其為“偉大的美國詩人”;1990年,法蘭西文學院向迪倫頒發“文學藝術傑出成就獎”。外界的各種褒獎沒有使迪倫淪陷,他對自己的評價調侃而中肯:“無論我到哪裡,我都是一個60年代的遊吟詩人,一個搖滾民謠的遺蹟,一個從逝去時代過來的詞語匠人,一個從無人知曉的地方來的虛構的國家首腦。我處在被文化遺忘的無底深淵之中。”

1996年,在艾倫•金斯堡的大力舉薦下,迪倫被諾貝爾獎提名。自那之後,迪倫又數次被提名,諾貝爾獎委員會對他的評價是:“他把詩歌的形式以及關注社會問題的思想融入到音樂當中,這一點就足以獲得諾貝爾的關注。他的歌充滿激情地表達了對民權、世界和平、環境保護以及其他嚴重的全球問題的關注。”迪倫直到今日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過早在2008年的第92屆普利策文學獎上就已獲得特別榮譽獎,得獎評語為“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以及歌詞創作中非凡的詩性力量”。

除了文學之外,迪倫在繪畫方面的才華也為人所稱道。2007年,迪倫在德國的開姆尼茨美術館舉辦了第一次個人畫展,展出從1989年到1992年間迪倫在全球舉辦“永不停止的巡演”時用畫筆記錄下的所見所聞。巡演期間,他用素描、炭筆畫的方式記錄了冷寂的自然風景、旅館的房間和蕭瑟大街上的人,起名“憔悴的空白系列”。

策展人克斯廷·德雷克塞爾說:“也許這些作品在技巧上還稍欠火候,但如同唱歌一樣,迪倫在繪畫創作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而德國評論家們更是不吝惜溢美之詞:“即使鮑勃從未唱過一句,寫過一行,正在展出的這些繪畫也值得一看。

都在说鲍勃迪伦的诗,也可以看看他写的书

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鮑勃·迪倫的兩幅繪畫作品

鮑勃·迪倫談鮑勃·迪倫

我做每件事都很快。思考得快,吃得快,說得快,走得快。我甚至唱歌都很快。我需要讓自己慢下來,如果我要成為一個言之有物的作曲家的話。

我不能準確地用文字表達我的追求,但我開始從原則上搜索它

,就在紐約公共圖書館裡搜索,這是一座高大的建築,有大理石的地板和牆,空曠寬敞的如洞穴般的房間,拱頂的天花板。你走進去能感受到這座建築散發出的勝利和榮耀之光。在樓上的一間閱覽室裡,我開始從微縮膠捲上閱讀1855到1865年間的報紙,試圖瞭解那時候的日常生活。我對當時的語言和修辭手法比對當時發生的事情更感興趣。

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讀著這些報紙你會感覺它們自己都可能爆炸,閃電會燒起來,每個人都會被燒死。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個上帝,引用同一部聖經、法律和文學經典。

弗吉尼亞的種植園奴隸販子被指控出賣自己的親生孩子。在北方城市裡積壓著許多不滿,債務堆得高高的,像要失控了。那些種植園貴族像管理城堡一樣經營著他們的種植園。他們就像古羅馬的共和政體一樣由一小群精英為全體的利益實行統治。

狂熱的演說家,像威廉• 勞埃德• 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這樣來自波士頓的出名的廢奴主義者甚至擁有自己的報紙。在孟斐斯和新奧爾良都有暴動。在紐約的一場暴動中有兩百人死在大都會歌劇院門口,就因為一個英國演員取代了一個美國演員。反奴隸制工會在辛辛那提、布法羅和克利夫蘭煽動起群情激昂的民眾,宣稱如果放任南方的州實行現在的統治的話,北方的工廠主就將被迫把奴隸當作自由勞動力來使用。這也造成了暴動。

林肯的照片出現在1850年代末。他被北方的報紙醜化為狒狒或是長頸鹿,還有許多關於他的諷刺漫畫。沒有人把他當回事。簡直很難想象他後來會成為現在的國父形象。

都在说鲍勃迪伦的诗,也可以看看他写的书

你不明白在地理上和宗教信仰上聯繫如此緊密的人們怎麼會成為死敵。過了一會兒,你的意識中就只剩下一種文化上的感覺,關於黑暗的日子,關於派別分裂,以惡制惡,人類被拋出歷史軌道的普遍命運。所有這一切就是一首長長的葬禮歌曲,但是其主題裡有一種不完美,一種高度抽象化的意識形態,許多史詩,留著大鬍子的角色,未必是良善之輩的崇高人物。沒有一個理念能讓你長久滿足。也很難找到任何新古典主義的德行。

所有關於騎士精神和光榮的修飾——一定都是後來加上去的。甚至連南方的女性主義也是這樣。女性的經歷是一種恥辱。她們大多數都被拋棄,在農莊裡和孩子一起餓死,作為受害者的她們完全沒有得到保護,只能自己努力掙扎著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苦難是無止境的,而懲罰也將永遠持續下去。所有這一切都是如此不現實、誇張和偽善。

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在時間的概念上南北兩方也有不同。在南方,人們的生活由日出、正午、日落、春天和夏天支配著。在北方,人們靠鍾生活。工廠的蜂鳴、哨子和鐘聲決定著人們的作息。北方人必須“準時”。從某種角度講,內戰是兩種時間的戰鬥。在森姆特堡(Fort Sumter)打響內戰第一槍的時候,廢除奴隸制甚至還不成一個問題。這一切都讓你感到很怪誕。

我生活的時代跟那個時代不一樣,但在某些神秘而傳統的方面看兩者還是相像的。不僅是一點,而是很像。我生活在一個寬泛的政治體制裡,那種生活的基本心理特點都是這個政治體制的一部分。如果你把光對準它,你能看見人性的全部複雜性。回到內戰初期,那時美國正走到十字路口,先死亡了,然後又重新崛起。沒有任何虛構的成分。而這背後令人憎惡的真相就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歷史樣板,也將成為我以後要寫的東西的樣板。

我儘量多地往自己腦子裡塞進這些東西,然後鎖起來放在腦子裡看不見的地方,不去碰它。我想以後我得叫輛卡車來運它。

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編年史》

[美] 鮑勃·迪倫 著

上河卓遠·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2月

都在说鲍勃迪伦的诗,也可以看看他写的书

本文文字內容整合自《編年史》一書及“文藝sao客”《過了這一關,你才有資格跟人說了解鮑勃·迪倫》一文,由雙方共同授權發佈,較原文有刪改。圖片來源於網絡。內容編輯:一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掃一掃,賞給書評君一個可愛多?

都在说鲍勃迪伦的诗,也可以看看他写的书

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都在说鲍勃迪伦的诗,也可以看看他写的书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都在說鮑勃迪倫的詩,也可以看看他寫的書

購買新京報書評週刊獨家發售“大家小書”系列叢書~~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