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能讓糧食產量大量增加嗎?有何依據?

安慶王一大地之城


純歷史巧合,即分田承包制與農業完成使用化肥的工業成熟在這個時間點上同步,此前化肥僅尿素液普及到重要產糧區,無粒狀各化肥,因莊稼種植稀疏,產量不高,此後粒狀各化肥充足供應,山區都用上了,種植加密稠,糧產量上來了。而這一切正同承包到戶重合在一起,從而呈分田單戶種植農產品產量大增了。

工業發達才可促農業發展,不可能反過來。

另一原因農物種子培養的肓種,也由少青年人步入50歲成熟人,摸索半輩子終於出成果,優質糧種口味雖難吃,糧產量可確保水肥足就可高密植巨增產。

而水是農業的命脈,電產量及水泵可保農業應用也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旱澇都由水泵調控糧增產有保障了。無電農業區柴油農業小拖拉機已普及,換上皮帶拉水泵也調旱澇保豐收。

單戶生產不增產,困住更多人從事農業是真實的,從而打工風盛行後,荒田畝越來越多。不是不種地了,而是顧不上了,人去打工了,沒承包到戶,仍集體的農業村,沒有荒地現象。

農業機械化化千畝田五個人就夠了,單戶荒地必然,村集體不會有荒田。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我是個地道的農民,關於這個問題,我沒有數據。但本人經歷了生產隊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過程。下面我先說說生產隊。生產隊的水稻單季為每畝600斤左右。為了交夠公糧後,還要留有全隊社員的口糧問題。生產隊不得不在有水的低窪田種植雙季稻。雙季稻產量更低,300斤到400斤左右。而那時候收割全靠人工。特別是收割雙季晚稻的時候,一般要把所有良田的上季(油菜,小麥)的農活幹完後。就開始收割雙季晚稻了。一般都在公曆12月份。要知道那時的氣候,風調雨順,到12份霜降節氣早就過了。氣溫也下降到零下。社員們光著雙腳,先把冰敲開,才能收割,水冰涼刺骨啊!所以現在有好多老農民就因為那時候受涼引起的風溼性關節炎。到了改革開放,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水稻的產量一下子猛增到每畝1100斤左右。還把剩餘勞動力都轉移到工業建設中。從生產隊600斤到1100斤,水稻產量實現了質的飛躍。本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三農問題探討者


分田到戶,根本就不能提高糧食產量。以前,我窯場附近的幾個村,村內有些人在窯上幹活,都反對分田到戶。分田到戶後,水利沒人管,山上樹沒人管,人心變壞,小偷增多,到處是閒人,打牌、賭博,社會風氣變壞。

大集體時,人民總會有活幹,開田造地,挖塘修水利、修水渠,開荒山栽樹。分了田地後,人們幹五個月的活,玩大半年,天天閒扯瞎聊,打牌賭博、打架鬧事。

不到五年的功夫,我這附近村莊的一些水塘就廢了,山上的樹被砍光,有的村五保沒人管,還有餓死的。一部分田地好點的,打的糧食還可以,更多家庭是半飢半飽,生活一年不如一年。

後來,有了雜交稻,有了化肥,糧食產量從幾百斤提高到上千斤後,人民的吃飯問題才算徹底解決。但農民想富裕,還是靠種田,不行。

現在,年輕人在外打工,老人,婦女留守照看田地,農民既有田地,又有工打,才算過得幸福。但有些人,還是不滿足溫飽有餘的生活,想過超豪華的日子,就根椐自已的理念,想以土地流轉這一道坎,吹捧下資本主義,我認為行不通。

中國農民的幸福,是打工加田地,你叫他光打工,他幸福不了,你叫他光種地,也不行。何不就叫農民根椐自願,又打工、又種地呢。

地,是社會主義的地,就是讓你承包,好好的種,我們何不如大地主讓長工種地哪樣,給個鋤頭、銑呢...支持機械化生產、培訓機械化生產專業技能隊伍。全中國人一個大家庭,城市打拼、田地重活讓年輕人幹,監管、看管農田的活,交給中老年人。

城市,讓他高度發達並順帶農業上的科研,機械活,農村,就讓老人監管著農村田地並得田地收入。

假如,我們規劃新時代社區,我們先把生態環境保護好,再把路都修好,各處適合機械化的保留,不適合的栽樹。所有的村幹部,都必須會開機械,人人參與最忙時的機械作業。各家管理的收入自家老人得。逐步的,以家庭為單位,在一個地方建養老小鎮,號召城內老人也去到農村,跳舞、唱歌、吟詩、作畫,農村大力發揚老年文化,把監管、看管土地,自已落收入,也叫他形成一種文化。看誰家田產量高,看誰對田地最有感情,看誰能發現年輕人耕地問題。

聽說,美國人能一個人養活上千人,我們一個村,四個幹部有不,只要有機械,機械響,幹不了一個村幾千畝地的活嗎?

讓農村幹部多幹活,多領報酬,讓農村老人,對他們多監督。

只要城市農村分開,年輕人、老年人分開,只要土地抓在農民手內,只要國家為農民提供了機械化。我們的國家,終將領導世界。因為我們城市有活力,農村更充滿樂趣!

年輕在城市好好努力,老了還是到農村跳廣場舞,別去打擾年輕人拼搏、休息,讓秧苗多聽聽音樂,才會更成長,多打糧。


紅花綠葉青青草


看了許多人的回答,可見大家對分田到戶這件事很關心甚至有所反思。為什麼說反思呢?因為今天荒蕪的農田太多,而報道又說連年增產,大家都有些想不通。我作為七零後也想不通,比如我村裡共四百畝地,種水稻不足一百畝(其中有八十畝是專業戶在種),而且全部是一季稻,這麼大的荒蕪面積怎麼可能還增產呢?當然也可能增產,那就是袁隆平的功勞,現在不怎麼管理的情況下,一畝也能達一千二三百斤。我九六年結婚後種了十年的田,最高量剛達一千斤,八百斤是正常產量。再往前走回到八十年代初(特意問我父親),那時的產量最高不超過六百斤,四五百斤為正常,比集體時要高些。為什麼高呢?一是精耕細作,大家積極性高,光化肥就用得多些,還有家肥。二是水利條件大為改善,集體時修的歐陽海灌區提供了活水(丘陵地帶水利很重要)。三個同集體時一樣種雙季稻,早稻四五百斤,晚稻五六百斤。四個整個糧食增多,是因為每家都開了荒,田畝數增多了。

後來淘汰常規老種,引進雜交品種,產量更大輻度增加,這主要是袁老的功勞,我父親說袁老是最大的活菩薩。因為單幹後,解放了勞動力,從九十年代開始每家都有人出外打工,又增加了收入。因為人工大漲,現在種田不說倒貼也沒什麼利潤,所以年青人沒有種田了,六七十歲的又種不了,只有荒蕪了。而那些專業種田的大戶,一個套國家補助,二個多少有些利潤,但產量肯定比不上小戶種植,管理是主要的。

還忘了一點,七十年代我們那已有機械化了,如機滾船,電動打稻機,分田單幹了,都沒用了也用不上,一塊大田分成四五戶怎麼用?從這點上說,單幹是退步了。現在大戶都是請河南的師傅收稻子,又便宜又快,才一百一畝。

歡迎大家尤其是湖南的農鄉討論,交流各地區的情況。




耒水潮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根據我本人的體驗來說:按實際畝產來說和原始品種種植是絲毫未增,那麼實際的數據從何而來,第一:數據造假,當時我是一個剛回鄉村的知青在我村無職業,秋收後我村支書由於文化較低,在填報表時人手不購經常請人填表,有一年也就是分田單幹第一年我也參與了填表審報,因為我沒有經過造假培訓,就按農戶實際收入填上老幹們一看就說不行呀,我問為何他她們說要按單幹前的前一年,審報的產量上幅百分之二十五審報,這是政府規定的,我說實際沒這個數據呀,他她說沒辦法只能按這個數據填上…,第二:人人參與種糧生產規劃,無規範地自由毀林開荒種植。第三:過多施用無基化肥及品種改良…。


用戶6493418104001


毛主席倡導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對比才能識別真偽。小崗村搞分田單幹,各級政府無償投資不少錢,結果四十年來,除了面子工程,沒什麼發展。反觀南街村,四十年來堅定不移走集體化道路,各項各業興旺發達,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民生活幸福,安居樂業。事實告訴人們,走毛主席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當然,從全國各地條件出發,邊遠山區和單家獨戶不適宜集體生產生活的農民,也是可以搞單幹的,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龔金堂書法家


至少從歷史角度來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家家戶戶能夠吃上白麵饅頭,不再為食物而發愁,並持續為新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出了穩健的糧食供應基礎,在人口越來越多,農業資源越來越緊張的背景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來未因糧食問題而受到影響。

所以,在那個時代,分田到戶是不需要質疑的問題。

此外,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們以稻穀為例,目前全球稻穀單產較高的國家為澳大利亞、美國、阿根廷等國,我國位列第八,說明分田到戶在單產方面並不比大多數的規模化種植地區的單產低。

另外,我們的小麥單產也是排名全球第八,遠遠高於大農場的美國,玉米單產也排在全球前15位,反而是在東北地區以農村、租地種植為主的大豆,單產居於全球20名開外。

我們現在提倡規模化經營,並不是否定分田到戶而產生的產量問題,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在社會分配中處於劣勢地位,一家一戶五畝田,很難獲得較好的種植收益,從而從整體上制約糧食生產。

相反,在規模化種植的前提下,糧食價格即使漲一分,如果種植超過1000畝的土地,也能多賺1萬元——而這才是現代經濟下,規模化種植對分田到戶小農經濟的優勢所在。


每日糧油


分田單幹,在短期內可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糧食產量有限增加。但長遠講,由於分田單幹,各家各戶力量有限,地又被分成了小塊,對實現機械化耕作帶來阻礙,斷送了中國農業的前途。

再說,要實現糧食增產,主要靠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靠化肥、種子。七八年分田單幹前,在毛澤東時代,在中國修建了八萬四千多座水庫,治理了大江大河,平整了數以億畝的農田,引進了十三條化肥生產線,建立起較為完備的農業生產體系。其後的增產豐收也主要是建立在這些條件的基礎之上。如果前期沒做好這些工作,採用分田單幹的模式能修建八萬四千座水庫?能平整數以億畝的農田?回答只能是夢想。因此,那種“分田單幹使農民吃飽飯”的說法純屬片面機械看問題得出的結論。

應該說中國人民能吃飽飯,得益於毛澤東時代建立起的完備的農業生產體系。

分田單幹,從長遠看,不僅阻斷了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造成了嚴重的三農問題,而且,對中國社會道德體系的崩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分田單幹是以好吃懶做,自私自利的私心為出發,作為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的動力。其結果必然是將人之私心無限放大。

而集體化生產必然能夠培養出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毛澤東時代社會道德高尚的重要原因。


江山如畫6137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錯分田到戶讓農民吃飽飯是事實。原因有三:

第一、七十年代,中美建交,中國外部關係緩和,【廣積糧】的戰備需求下降。再加上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工業化建設基本完成,國家不需要從農業產品中挖掘資金建設工業。因此,農民上交的公糧少了,留給自己的多了。

第二、如朋友們所說,為農業增產的化肥,種子,水利,農業機械,土地建設等項工作己經完成,不增產都不行。

第三、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周家莊一直保持著集體經營的傳統。土地還是那個土地,體制還是這個體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沒有下降,產量比小崗村要強得多。說明搞集體也能吃飽飯,關鍵看管理。

其它的問題,朋友們都講了!



陽城導航


說一個真實的事例,我們那裡剛分地那年,秋收後種麥時家家買化肥上地,而俺鄰居一老頭(我按輩份叫爺的)不捨得買化肥,他勤快,拾了很多豬糞,於是把他分的責任田裡上了上了很厚一層豬糞,且還說他就不信上這多糞沒肥料照樣高產,結果第二年春上小麥返青後人家上了化肥的麥苗長勢很好,而他家麥苗黃不拉的一點也不旺(其實豬糞也很好的,只是慢性,但有後勁),他慌了神,趕快買化肥追了上去,從此後他比誰買肥料都積極。說了這麼多,我的意思是不管是單幹或集體沒化肥和良種都不會多打糧食。現有的人動不動就說是分田到戶農民才吃上了飽飯缺乏實事求是,當然,分田單幹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民自由了這是不能否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