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惨重损失的赵国,是如何赢得邯郸之战的?

风吹麦芽


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惨败,但终究用惨败给一盘散沙般的六国敲响了警钟,失败了多次的六国合纵,终于大功告成。

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听取侯赢之计,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击杀魏国大将晋鄙,夺得了十万大军的兵权,再加上赵军与来援的楚军,合纵军总兵力终于达到三十万,与四十万秦军相差并不大。


当时的邯郸城已经被秦军围攻了将近一年之久,全城的百姓包括赵王在内,都几乎要喝西北风了,如果魏军再不来,他们恐怕只有投降一途可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救世主信陵君来了,他率领援军直接向邯郸城外的秦军发起了冲锋,在战斗中,信陵君身先士卒,并将自己的私属宾客置于士卒之先,极大地鼓舞与振奋了士气;而秦军则猝不及防,一时大乱;城内的赵国老将廉颇见此,也抓紧机会带领赵军冲出城来,与魏前后夹攻秦军。

这近一年的围城,可把赵国人给憋坏了,城外就是在长平屠杀他们四十万手无寸铁同胞的大仇人,他们却只能待在城里当缩头乌龟,最多只能从城楼上射两箭出出气。现在好了,魏国援兵总算到了,终于可以出一口鸟气了,于是赵军一股脑全杀了出来,就连妇女儿童都冲上了城楼叫喊加油。


与此同时,之前一直在观望的楚军见机也杀到了邯郸城下,三只部队三面夹攻,秦军首次呈献了不支的迹象。

第一天的猛攻结束了,秦军稍退,三国的几个主将聚在信陵君的大帐里开了小会,商量之后该怎么打。

楚将景舍认为,秦军在邯郸西南北三个方向兵力都很强,是秦军的主力;唯有东门的赵安平部兵力最弱,只有四万多,我们应该避实击虚,先攻打郑安平部。

赵将廉颇一向行兵谨慎,他考虑了一下转身问信陵君道:“公子以为如何?”


信陵君笑道:“切切不可,我军应先攻打南门王龁部。”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公子你有没有搞错啊,王龁是秦军的主将,他的部队实力最强,怎么会先打他呢?兵法曰“避实击虚”,公子却要选最硬的一块骨头啃,这岂不是大违用兵之道?

信陵君笑着解释说:避实击虚是没有错,但事实上郑安平才是实,王龁才是虚。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不仅牵涉到军事,而且牵涉到政治了。秦国的武安君白起与秦相范雎一向不合,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明争暗斗。而此次秦国攻打邯郸,白起一直是不同意的,但秦王和范雎却坚持要打,所以白起称病不出,消极抵抗。

公子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但这跟我们解邯郸之围有啥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啦,王龁是白起的人,郑安平是范雎的人,王龁攻邯郸数月而不果,早就想退出这场游戏了,然而郑安平却是他的主子范雎最近才派来支援并监督王龁拿下邯郸的,所以王龁会知难而退,郑安平却一定誓死奋战,这就是我们要先攻打王龁的原因。

众人一听,全体鼓起掌来,没想到公子把敌情分析的如此透彻,佩服佩服。

第二日,魏赵楚三军依约向王龁部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王龁抵挡不住,果然很快就撤退了。王龁一退,西北两个方向的秦军也跟着向向西败退,没多久,近三十万秦军撤了个干干净净,只剩下郑安平一部还在邯郸东门苦苦支撑,这时三国联军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将郑安平四万多秦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二十多万打四万多,这不跟玩儿一样,果然,几天下来,郑安平的部队就只剩了一半,眼看就要全歼秦军,信陵君突然宣布不打了。


信陵君决定派人劝降郑安平。

必胜之局已成,再纠缠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徒增不必要的伤亡而已。

信陵君有客名唐睢,乃善辩之士,自告奋勇前去说降郑安平,公子许之。

其实郑安平被秦军主力抛弃后,早已心灰意冷,只差一个台阶下而已。

所以唐睢来到秦营之后,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威逼利诱连番规劝。郑安平见自己突围无望,只好率剩下的两万秦军乖乖投降。赵王封之为武阳君,三年后抑郁而卒。


千古名将英雄梦


长平之战的失败导致赵国损失了四十多万人,几乎是全国的兵力都损失在了长平,但是仅仅过了半年之后,赵国却依然能够阻挡秦军三十万的攻城。最后取得了胜利。不得不说赵国的顽强。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结束,秦国答应了赵国割六城以求和请求,但是过了半年之久,赵国迟迟没有割六城给秦国,于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军进攻赵国,试图一举灭了赵国,当时由于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国内空虚,秦军几乎是没有遇到任何阻挡就到达了赵国国都邯郸城下。

邯郸之战又打了三年,从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五大夫王陵率领二十万秦军伐赵,中间几次增兵,到公元前257年结束。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之前,赵国全国上下的兵力应该就在五十万左右,长平一战死了四十多万,竟然还能打赢邯郸保卫战,抵挡住秦军三十万人的进攻。

首先来说就是赵国邯郸军民一心,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几百年下来,各个国家的人民其实对于自己的国家认同感是非常的强的,比现在的人更加的爱国。国破家亡这个道理谁都懂,一旦邯郸城破,那么就意味着赵国要亡了,加上长平之战赵国人死了四十多万,几乎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人死在了长平,从这点来说当时的赵国的老百姓不光是要保家卫国,而且也要为自己的亲人报仇。万众一心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是白起不愿意攻赵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就是魏楚联军的帮助,长平之战的失败,让魏楚等国家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而不再是像长平一样坐山观虎斗了,魏楚联军和赵国军队里外夹击,导致秦军大乱。而且当时韩国也看到了秦军的失败也加入了进来,当时韩魏楚赵四国联军打秦军,把秦军从邯郸一路追到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让之前秦国占领的地盘几乎是全部吐了出来。上党也再次回到了韩国手里。

然后就是赵王重新重要廉颇,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王意识到廉颇的坚守战是正确的,而且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他最擅长的就是防守战。白起擅长的就是攻坚战。当时赵王把所有的军队全部交给廉颇指挥。当时平原君赵胜把自己所有的家产全部拿了出来,自己也是亲自上了城墙。可见当时赵国军民上下真的是同仇敌忾。

邯郸之战的失败让秦国损失了三十万人,也把长平之战的胜利果实几乎是全部吐了出去,大大推迟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如果邯郸之战能取得胜利那么秦国很可能就在秦昭襄王时代就统一六国了,只可惜失败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长平之战赵军战死20余万,投降的20多万又被“人屠”白起下令坑杀,赵国国力元气大伤,全国精壮男丁大多损失殆尽,一时间出现了家家戴孝、户户治丧的凄凉场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力大损、精锐尽失的赵国,却能在与长平之战相距仅仅一年之的邯郸之战中顽强抵挡秦军的持续攻击,结果不但保住了摇摇欲坠的赵国国运,而且更是转守为攻一举扭转战场态势,这不得不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秦国在邯郸之战上的失败,主要起自于决策层内部对赵方针的反复摇摆。

本来按照白起的设想,是要趁着长平之战消灭40多万赵军的余威,向赵国都城邯郸进发一举灭亡赵国。此时的赵国完全笼罩在长平前方全军覆没的恐惧情绪中,再加上白起特意放归的几百未成年赵军到处散布“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赵军在兵员、军械、战斗力等方面均难以短时间内重整旗鼓。

可以说白起作为战神,在战机的把握上是非常准确精到的,秦军若快速出兵,赵国极有可能来不及布置有效的防御力量。只可惜秦昭襄王听信范睢的意见,叫停了白起的进军计划,转而采用外交手段逼迫赵国割地屈服,才给了对手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邯郸之战的起因,是秦昭襄王恼怒赵国不按约割让城池土地,反而谋划与其它国家合纵共同抵御秦国。于是昭襄王派王陵率军20万直指邯郸,第二年增兵10万,后又添兵5万,前后总数将近35万。

考虑到长平之战50余万秦军也是战损过半,战场白热化阶段甚至到了动用“娃娃兵”,将全国15岁以上男子尽数征发到前线的地步,因而有理由相信邯郸之战秦军投入整整35万兵力,也是押上了全部的家底。

赵国这边,趁着长平、邯郸两场战役之间将近1年的喘息时间,从全国各地组织征召起10万新军,又将北部戍守防御匈奴的骑兵抽调出一半回援,就连平原君赵胜家的妻妾都被编入军伍值戍邯郸城头。相比于王陵所属先期参战的20万秦军,赵军人数已经超过的对手的半数以上。

虽然这些新征入伍的士兵缺乏军事战法训练,然而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更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上下尚武风气盛行,因而赵人素来勇武好战。再加上长平之战秦军杀死赵军40余万的国仇家恨,使得赵国上充满了保家卫国的同仇敌忾之感,军心士气十分统一。

不同于长平之战赵国一家与秦国死打硬拼的情形,此次邯郸之战赵国在对外交统一战线的经营上颇为重视。

赵国将赵齐边境六城割让齐国,换来齐国对赵国的粮草军械后勤支持;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门客毛遂“挟持”楚考烈王,争得10万楚军支援邯郸;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斩杀魏军统帅晋鄙,夺得10万兵权开赴赵国前线。

可见长平之战尽管赵国惨败收场,但却也给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东方六国猛敲了一回警钟。失去了赵国这道抗衡、牵制秦国的屏障,其余韩、魏、燕、齐、楚五国也是惊惧不已。

特别是白起残忍坑杀赵军投降士兵的举动,让六国军民产生了这样一个概念——“战是死,降也是死,与其投降被杀,还不如摒弃幻想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因而长平之战后秦国接下去的兼并战争变得更加激烈残酷,攻守双方大多俱是拼尽全力的死战血拼。

邯郸之战,赵军坚守死战不退,一连斩杀秦军五个校尉级的军官,终于打破其余五国对秦军的畏惧、观望情绪。赵、魏、楚三军合兵一处,竟然破天荒的逼降了秦将郑安平所率的2万秦军。于是东方各国成功组织起战国末年最后一次的合纵攻秦,一鼓作气几乎将秦军打得龟缩回了函谷关以内。

秦国实力大耗、损军过半,统一六国的步伐被大大延缓。六国也得以暂享十多年的太平光景,直到秦王嬴政继位发动最后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竹山清溪涧


谢谢:我是长得很老很帅的老龙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长平之战。


1长平之战



按史记记载是周赧王(这个年代各国名义上还是以周天子为主)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间,此时各国之间具有统一全国实力的只有秦赵两国,这场战争被认为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这个时代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战略资源储备消耗严重。当然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补给更为艰难,但秦国国力远强于赵国,赵王丹怕再拖下去对形式赵更加不利,秦相范雎派人到赵国散步留言,赵王顺势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不熟悉这位老将的同志,将相和里面的将就是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贸贸然组织进攻。秦国丞相范雎暗中建议秦王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假装败退、诱敌脱离阵地,予以分割包围、歼灭,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战争结尾秦军对待战俘的方式在史记中记载为坑杀,很值得分析的一点是,战争结束秦军死伤过半,对待赵军数量庞大的战俘,假意说放老弱归秦,采用哄骗坑杀的方式,此战秦国军队死伤过半(战前秦:55万,赵:45万)。

2邯郸之战



再来看看邯郸之战,老龙认为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可谓倾举国之力,秦国长平之战后虽胜也是伤筋动骨了,邯郸之战关乎国家生死存亡,赵人必定死战而已,此战双方投入兵力过百万。秦国号称65万大军,赵国向魏楚求援,唇亡齿寒的情况下赵魏楚联盟抗秦佣兵60万,秦国方面秦昭襄王欲派白起出征被白起拒绝,老龙认为白起应该是注意到经历长平之战,秦军伤亡沉重,精锐部队过半,可是此时的秦王对自己战胜赵国继而一统天下十分有信心,毅然挥军伐赵。老龙认为此战赵魏楚联盟获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老龙个人观点)。

1:赵楚魏联盟,唇亡齿寒,赵国生死存亡之战,凝聚力更强。

2:秦国急功近利,长平之战后秦军精锐部队死伤过半,白起拒不出战,秦军战略失策。

3:魏楚增援赵国,合纵政策之下增强了赵军实力。

4:秦军补给线过长,赵国就邯郸之战来说某种意义上算是以逸待劳。

5:此条个人观点:秦国丞相长平之战用反间计使赵王弃用廉颇,此战战国以彼之道,贿赂范雎使秦王冷落白起(当然可能也是秦王怕白起功高震主,顺水推舟),白起拒绝出战赐死白起,可能也影响了军心)。

求关注:我是长得很老很帅的老龙。

中午老龙喝了点酒!

想起中午的论点,其实说了这么多,鄙人最后的个人观点才是我最想表达的,这个时期我个人是非常崇拜杀神白起的,可是我悠悠华夏啊,能让婴儿止哭的杀神白起啊,白起一生辅佐宣太后平乱党,为她得儿子秦昭王征战六国,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杀得天下胆寒,攻陷楚国国都郢城一站而立秦国威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立秦国一统天下之基石,中国历史上也就孙武、吴起可以和我白大将军共舞同台,中国历史最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有人说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我觉得战国唯我白大将军,秦杀之让人心伤。


老龙说历史


长平之战是战国局势的转折点。经过长平之战,秦国将最后一个强敌赵国打的元气大伤,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但是,从长平之战(前260年),到秦始皇正式发起对六国的灭国战争(前230年),中间又经过了漫长的30年。其中一个主要的事件就是秦国攻取邯郸失败,邯郸之战后,秦国近20年没有向东用兵。邯郸之战发生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那么,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损失45万青壮,国力大损的赵国,能赢得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各国为自保,合力抗秦

虽然从秦惠文王时期起,六国就不断谋划合纵抗秦,甚至又一次都攻入函谷关了。但是,六国伐秦从来都是三心二意,要不就是被秦军击破,要不就是打下秦国几个城池,秦王低头认个错,大家就各自散了。反倒是五国攻齐,齐国结结实实被胖揍了一顿,只剩下两个城池,差点就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出局的。为什么呢?因为长平之战前,秦国虽然强大,但也只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对六国还没有形成碾压之势,而且战争的烈度也还没上升到灭国战争的地步。而且,赵国经过胡服骑射之后,实力大涨,隐隐有与秦国两强并列之势。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占两个,赵惠文王时期,赵国文有蔺相如,平原君,赵豹,武有庞媛,廉颇,李牧,乐乘。所以,长平之战时,各国都在观望,从齐国不给赵国借粮一事就可以看出。但是,长平之战后,赵国战败,40万降卒被坑杀,此举大大震惊了各国,意识到秦国是要真的发动灭国战争了。如果赵国被秦国吞并,那么其余各国被灭只是时间问题。于是楚国和魏国都派出援军,虽然中间出现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的插曲,但总算是派出了援军,而且三国齐心协力,终于打败了秦军。

二长平之战时,赵国朝堂不力,邯郸之战时,秦国朝堂不力

长平之战时,赵国朝堂不力,前线赵军陷于战略被动,之后又临阵换将,在赵括的指挥下,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全军覆没。但是,长平之战后,形式反过来了,赵王被打清醒了,认识到除了跟秦国拼命,再无退路,君臣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赵王更是连宫中侍卫都派出去守城了,整个邯郸城的百姓都被动员起来了。而反观秦国,秦王与白起的矛盾,白起与范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秦国高层的分歧使得秦军颇受被动。特别是范睢为了一己私心,扶植亲信,将郑安平派上战场,导致两万秦军降赵,使秦军更加陷于劣势。

三白起拒绝挂帅出征

经长平之战后,白起在秦军中的威望达到顶峰,只要白起在,秦军就拥有强大的凝聚力。长平之战后的第一时间里,白起就请求乘胜追击,直取邯郸,而范睢此时算玩起了制衡的把戏,认为白起军功太大,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请求秦王暂缓出兵,错过了最佳攻城时间。此后,白起心灰意冷,不愿挂帅。虽然攻邯郸的王龁也可以说是名将,但较之白起,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加关注,我们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白起曾分析邯郸不可伐的原因: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忧共惧,勤于政事,邯郸守卫力量增加十倍,而且积极与东方诸侯交好。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不可伐赵。

在一般人看来,赵国在长平之战死了四十几万人,哪有力量抵抗秦师呢?但不要忘了,赵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赵武灵王留下的尚武精神是其国魂,知耻而后勇,利用两国休兵的一年时间,大力组建新军,重建国防力量。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军队在邯郸城下遭遇到赵国人顽强的抵抗,进攻屡屡受挫。王陵立功心切,企图以疯狂的攻势摧毁邯郸防线,但事与愿违,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仅校尉级的军官便有五人战死沙场。

在秦军首战遇挫后,白起第二次指出:秦国已经失去灭赵的最佳时机,此时赵国内部团结,“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他还指出,赵国以弱击强,必定会以坚壁清野的战术对付秦军,倘若陷入持久战,东方诸侯国必定会出兵援救赵国,秦国定然无功而返。


事实证明白起的战略眼光深邃。

赵国军民最强大的力量来自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长平的大屠杀的惨剧历历在目,不抵抗投降也是死路一条,只能拼了。不过,光凭精神可不够,只要秦国人锲而不舍地围困,邯郸终难逃沦陷的命运。要挽救赵国的命运,还得寻求国际援助。

赵国把国际援助的希望寄托在魏国与楚国上,特别是魏国。然而魏王由于畏惧秦国,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关键时刻,魏王的弟弟信陵君挺身而出。多次劝说魏王未果后,信陵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窃符救赵!他想方设法盗走魏王的虎符,直奔魏国边界兵营,谎称得到魏王之命,接管晋鄙的军队。晋鄙有所怀疑,不肯交出兵权,信陵君安排力士痛下杀手,结果晋鄙的性命,完全控制军队。


此时的邯郸之战已进入第三年。经长年累月的围困,邯郸城内粮食紧缺,饥荒蔓延,易子相食的人间惨剧上演。为了阻击秦军,赵公子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招募三千敢死队,发动奋力一击,为援军到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信陵君率八万精兵,日夜兼程奔赴邯郸。与此同时,赵国的盟友楚国也发兵相助,由春申君率领的楚兵团也抵达战场。魏、楚联手大举反击,大破秦师。秦军将领郑安平是范雎的亲信,他本非军人出身,打仗自然外行,只是想混水摸鱼,捞点军功,岂料战场形势突然逆转,原本优势在手的秦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动作迟缓,没能及时逃跑,被信陵君的魏军包围,走投无路,只得放下武器,率部众两万多人投降。

在魏、楚联军的支援下,赵军大举反击,把入侵者驱逐出境。这场旷日持久的邯郸保卫战,终于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君山话史


长平之战中,秦军歼灭赵军45万,秦将白起本打算乘胜追击,一举攻取赵国,成就灭国伟业。但是应候范雎担心白起灭赵后,自己的秦国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于是以秦军疲乏,不宜继续作战为由,向秦王建言撤兵,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本也损失不小,秦王在犹豫不决之时,听从了范雎的意见,下令退兵,于是秦国失去了这大好的灭赵机会。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而邯郸之战发生于259年,为什么间隔时间这么短,秦军却大败而归呢?

第一, 敌我军事首领此消彼长

邯郸之战中,白起因为秦王听信谗言,心有不满,再加上时机已过,认为此时攻赵不可取,于是拒绝领兵,秦王遂先后派王陵、王龁为将进攻赵国邯郸,这两人在历史上的战绩可并不突出。而赵国吸取长平之战的教训后,派廉颇为将,防守邯郸,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尤为擅长防守战。军事首领对一场战争有重大的影响,廉颇也成功的抵挡了秦军20万大军的进攻。

第二, 敌我军心士气大不一样

秦军先是派王陵率20万大军进攻邯郸,不能下;而后改命王龁为主将,增兵10万继续进攻,仍不能下;最后派郑安平增兵5万,携大量粮草,仍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所谓“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几次交手下来,秦军士气已受到打击。赵国同仇敌忾,“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平原君散尽家财,妾婢家兵皆并入行伍,又极大的鼓舞了赵军士气,使得赵军能够坚守邯郸。

第三, 赵国良好的外交政策

赵国先是打算割六城给秦求和,在虞卿的建议下,转而将这六城献给了齐国,以寻求齐国的帮助,齐秦本就有大仇,此举避免了“秦国益强,赵国益弱”的局面,也得到了齐国的援助,而韩、魏见此势头,转而向赵,于是合纵之势渐成。各国合纵势力让秦国再次感到了威胁和恐惧。

第四, 楚魏两国的大军援助

在秦军围攻邯郸之际,平原君出使楚国,带上了毛遂,也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成功说服楚国出兵10万援赵。而魏国的信陵君本就是合纵的推崇者,再加上他和赵国王室是姻亲关系,也是积极推动魏国出兵救赵,魏王恐惧秦国的势力踌躇不前,也就有了后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率军10万援赵。这两支大军的到来,也让秦军不得不撤退了,秦军伤亡20余万,赵国获胜。


大耳朵金丝猴


邯郸之战是赵国君臣精心策划,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等一系列手段并利用秦国的弱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秦赵两国投入百万兵力在上党、长平两地展开空前大战,最后以赵军45万大军全军覆没而告结束。秦军主将白起决定乘胜兵分三路向赵国进攻,准备一举攻灭这一东方强国!

赵国为了免于灭亡的势头,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携带重金潜入秦国,贿赂秦国相国范睢,提出赵国愿意以每年割让6座城池为条件换取秦国退兵。范睢是秦王近臣,素来与白起不睦。于是向秦王建议撤军。秦昭襄王也认为,秦国虽然获胜却也折损过半,国内因为连续三年维持一支数十万人的大军在外作战也变得极为虚弱。于是答应赵国的条件,下令白起于259年正月撤军。

秦军一撤,赵国就变卦了。原先答应割让给秦国的6座城池划给了齐国,以此换取与齐国订立合纵抗秦的盟约。因为赵国君臣认为赵国土地有限而秦国的欲望无限,每年割让六城等于是慢性自杀。与此同时,由于长平之战令六国中最后一个可以正面抗击秦国的赵国元气大伤,事实上已经形成七国中秦国独强而六国皆弱的战略格局,于是合纵抗秦的呼声再次泛起。很快,赵国和魏国、楚国又相继订立盟约,共同抗秦。这样一来,赵、齐、楚、魏四国的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而坐等赵国割让六城的秦昭襄王没得到一寸土地,反而看见赵国又搞起了合纵抗秦统一战线,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准备令白起挂帅再次兴兵进攻赵国。但是白起认为此时战局明显对秦国不利,冒然兴师胜算不大,因此拒绝挂帅。秦昭襄王于是改派五大夫王陵领兵十万杀气腾腾的向赵国开来!

此时的赵国经过半年补充,军力有所恢复,加上长平之战给赵国军民带来巨大痛楚,举国上下对秦国无不咬牙切齿,士气民心极为高涨。赵王命令老将廉颇为统帅,全权指挥战事,平原君赵胜负责后勤保障。同时又向魏国、楚国求援。

秦军很快抵达邯郸城下,与赵军展开攻防战。在廉颇指挥下,赵军以主力守城,以小股兵力伺机袭扰秦军。经过八九个月作战,秦军先后两次增兵,兵力最多时超过30万人。但是赵军拼命死守,邯郸城始终岿然不动。而此时,魏国和楚国派出的援军约20万人在经历了一段曲折后在信陵君和春申君率领下先后抵达邯郸城下,与赵军形成对秦军的前后夹击之势!

在魏楚赵三国联军的打击下攻城的秦军遭到惨败,从邯郸城下全线溃退,后卫的二万余人也被联军围歼。

魏楚赵三国联军发起全面追击,一直进至河东郡。秦军一路溃不成军,先后放弃了占领的原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仓皇退入函谷关。

经过这一场邯郸之战连同先前的长平之战,秦国锐气大挫,秦昭襄王统一天下的梦想就此终结,完成这一使命的进程又被推后了36年之久!


大将军威武K


邯郸之战,或者是邯郸保卫战,不是赵国一个国家把秦国打败的,是东方六国合纵跟秦国打,只能说当时的秦国刚从军队损失过半的长平之战中恢复过来,单独打个赵国或许有胜算,还没有实力一挑六。确切地说,秦国是一打三都没打过,赵国和楚国魏国联军里应外合,打败了秦国。但是邯郸之战秦国主力并没受什么大的损失。

话说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二六〇年七月,然后在下一年,公元前二五九年的十月秦国就霸占了韩国的垣雍,垣雍这个地方对魏国来说至关重要,在魏国的国都大梁的上游,控制了垣雍,就可以随时发大水淹了魏国国都。在长平之战发生的时候,秦昭王担心赵国合纵魏国,就对魏王说等打完赵国就把韩国的垣雍割给魏国。因为秦国信誉不太好,魏国也没完全相信,但是魏国总之考虑到其他原因,最后反正是没有帮助赵国,却在赵国忙活长平之战的时候,乘机派兵东进,兼并了鲁西几个小国。

秦国占领垣雍,就是为了控制魏国,目的在于他马上要再次攻打赵国,而且兵分两路进攻赵国邯郸,占领了垣雍,魏国就不敢轻易援赵了。

秦国经过一番布置,接着派大将五大夫王陵率大军正式攻打赵国国都邯郸。由于对长平之战还记忆犹新,此时的赵国实在是上下一心,对秦国痛恨至极。《战国策》上白起曾经说“主折节(君主放下架子)以下其臣,臣推体(官员推心置腹)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赵国上下是空前的团结,大臣的妻妾都跑到军队里帮忙了,士兵们能不勠力同心对敌吗?所以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失败了。只能围着赵国邯郸,却打不进去,这一围就是三年。

第一次打邯郸秦国没拿下,于是秦王急匆匆地就赶紧找白起,让白起去打赵国,白起由于具有上面对赵国的认识,认为不好打,也因为跟丞相范雎有矛盾,装病不愿意去。而且范雎跟白起的矛盾很大,直接影响了这次战事。

我们先说说白起跟范雎的几次矛盾。

白起是魏冉的人,范雎干倒魏冉得到秦国相位,白起早有怨言,梁子算是第一次结下了。

长平之战之前赵国和秦国已经对峙了三年,两国近百万大军的消耗是非常大了,都消耗不下去了,所以赵国换掉廉颇启用赵括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两边换了主将以后,赵括被切断粮道等待救援,秦国也需要粮草啊,于是白起派手下去秦王那里要粮食,派去的这个人是白起的心腹,结果让范雎给杀了,秦王也痛斥白起不体恤民情,因为秦国刚发生过灾荒,实在也没粮食了。因此白起跟范雎又结下了梁子。

而长平之战之后,本来秦王是让白起攻赵的,但是范雎怕刚大胜了长平之战的白起功上加功,势力大过自己,就听从别人的建议跟秦王说可以和谈,让韩国和赵国献出几个城池,就不打了,因此二人再次结下了梁子。

白起于是托病不愿意攻赵,也有跟范雎的矛盾的原因在里面。

王陵攻打邯郸失败,秦王没办法又急匆匆去找白起,白起又是装病不出,实在没办法范雎于是起用郑安平为将军,成为进攻邯郸的主帅。这个郑安平曾经帮过范雎大忙,范雎能进入秦国,就是郑安平的功劳。


在围困赵国邯郸的过程中,东方六国也没闲着,战国四公子里面的三个,信陵君、春申君和平原君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赵国平原君异常活跃,南走北窜,终于合纵赵魏楚三国,集结魏楚联军成功,后来韩国也加入合纵之列,将秦国打败。

正当赵国几十万大军被围困在长平等待救援的时候,东方其他几个国家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坐看两虎相斗,但是这次秦国围困赵国邯郸,赵国有灭国之虞,赵国被灭,东方六国的合纵之势势必瓦解,秦国将异常强大,虽然各国国君仍然磨磨蹭蹭不愿出兵,但是各国的上层有识之士觉得必须要救赵国了。

主持这次合纵事宜的是赵国的平原君。毕竟处于危险之地的是自己的国都,最是着急。

平原君先找的魏国,因为平原君的老婆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是魏国的王族,但是魏国由于垣雍这个地方被秦国霸占,实际上已经被秦国控制,魏王虽然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往救赵,但是因为怕秦移兵还击,大军走到汤阴(今河南汤阴)就不敢前进了。

平原君没办法,于是只好带着门下三千食客中的二十人去楚国游说,毛遂自荐就发生在这次游说,毛遂到了楚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按剑而前,说服楚王,歃血为盟,迫使楚王同意派春申君和大将景阳为主帅出兵合纵救赵,: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

楚国是定了,但是楚国和赵国中间还隔着一个魏国,楚国大军北上救赵,势必要经过魏国,于是平原君没办法,还得再去说服魏国,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时候。

信陵君魏无忌本来是魏王的弟弟,但是魏王一直很忌惮他,魏国虽然也出兵救赵了,但是大军由大将晋鄙率领,停留在汤阴,不再前进一步。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跑来魏国把信陵君说了一顿,信陵君也觉得要救赵国,多次劝谏魏王,但是魏王害怕秦国,不敢让大军前进一步。

信陵君没办法,就自己带了自己的宾客,想去赵国帮忙打仗,但是人毕竟太少,才凑了一百多辆战车,刚出了城门就想到自己的门客侯嬴,于是侯嬴就给信陵君设计下“窃符救赵”的计策,信陵君依计而行,从魏王的宠姬如姬那里得到了虎符,然后侯嬴又让自己的朋友朱亥跟着信陵君到晋鄙的大军那里,杀了晋鄙,拿到了魏国十万大军的指挥权。

到此,赵魏楚的合纵之事已经形成。赵国的平原君听从赵国李倓建议,让妻妾去军营劳役,感动了士兵,得三千死士,由李倓率领,与秦国决一死战,正好魏楚联军也赶了过来,内外夹击,秦国终于被打败。

这时候秦王又想起了白起,但是白起仍然托病不出,而且还拿以前说的那些话挤兑秦王,大概意思就是“莫为言之不预也”,不客气地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秦王听了很气愤,就找理由逐渐把白起弄死了。


西堤君


第一次邯郸之战是长平之战后的,秦国与赵国的又一场战役,长平之战是在九月,而邯郸之战是在十二月。长平之战,赵军被坑杀四十五万,赵军元气大伤,赵国上下士气十分低落,十月,秦军分三路,王龁攻打皮牢,司马梗攻打太原,白起攻打邯郸。

白起本能够通过这次战役,直接拿下邯郸,直接灭掉赵国的,因为此时赵国上下正处于惶恐之中,而且赵国向其他诸侯国求援,说服其他诸侯国出兵是需要时间的。但是范睢可不这么想,远交近攻是秦朝后期主要的策略,就是范睢提出来的,是秦昭襄王极为器重的人。

范睢知道,白起为秦国拿下了七十座城池,在长平之战还大败赵军,如果直接拿下了邯郸,灭掉了赵国,那么白起的地位肯定会在范睢之上,这是范睢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必须阻止白起的灭赵之功。

他就对秦昭襄王说,长平之战,秦军的损失也很大,士卒也很疲惫,应该稍做休整,可以让赵国与韩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了,最后秦军撤了,而白起听到了这个消息,自然十分生气,就与范睢有了很深的矛盾。

题主说的自然是指第二次邯郸之战,是长平之战后的八月,因为白起生了病,所以秦王是派王陵攻打邯郸,赵军死守,秦军打了两个月没攻下来,秦王就发兵增援,而此时,楚国的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率几十万联军过来救赵国。

秦军在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围攻下大败,这时候白起的病好了,秦王让白起去做主帅,白起认为邯郸之战是不可打的,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邯郸城做为赵国的都城,要攻下十分之难。

第二,秦军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虽然打败了赵军,但是也是元气大伤。第三,秦军是远征,而其他诸侯国的增援,一下子就到了。

也就是说,第二次邯郸之战是长平之后的秦军,跟赵、魏、楚三国之间的战争,再加上不是由白起指挥的,那么战败是难免的。第二次邯郸之战,并不是赵军打败了秦军,而是赵魏楚三国联军打败了秦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