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云讲春秋战国:围魏救赵孙膑胜庞涓留千古威名

晨云讲春秋战国:围魏救赵孙膑胜庞涓留千古威名

战国时期因各国间战争频繁,所以军事人才辈出。庞涓、孙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相传二人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一个事魏,一个事齐,且各为其主,战场相逢斗智斗勇。魏惠王仿效秦孝公,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于是用重金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前来求见,向魏惠王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聘到他,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能高于自己,便施毒刑将孙膑致残,折断孙膑的两脚并在他的脸上刺上字,企图使孙膑既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见孙膑不仅熟习兵法,而且对指挥作战有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便拜孙膑为老师,对孙膑的军事才能深信不疑,恨没早点见面。

晨云讲春秋战国:围魏救赵孙膑胜庞涓留千古威名

公元前353 年魏惠王为了报复失去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趁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是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了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听从了庞涓的建议,踌躇满志,以为宏伟的霸业从此开始,于是立即调拨五百战车,命令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任命田忌为元帅,孙膑为军师,率领一支八万人的军队去求援赵国。

当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以解赵围。孙膑制止,就对田忌说:“要解开乱麻,不能用蛮力强拉硬扯;要排解打架的纠纷,不能手持武器帮着击刺而把自己也卷进去。避开其强势,直接攻击其空虚部位,利用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停止,则自然便解决了。现在魏国和赵国互相攻打,精锐部队必然都在外面战斗,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残兵。将军不如率领军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占据魏国的交通要道,攻打魏国防务空虚的地方,那么魏国必然会放弃赵国,回军来救魏国。这样齐军既可以救赵,又可以调动魏军跋涉奔走,趁魏军疲惫之时一举击败魏军。我们不但解了赵国的围而且也坐享魏国疲惫之师的利益。”

晨云讲春秋战国:围魏救赵孙膑胜庞涓留千古威名

田忌依计而行。庞涓得知这个消息后果然十分慌张,在攻下赵都邯郸后,他顾不得部队的休整和喘息,只留下少数兵力留守邯郸,抛弃辎重,急忙率领轻车锐骑,昼夜不停地回救大梁。庞涓这样做,虽是出于无奈,却犯了兵家大忌!庞涓仓皇回救大梁,早已在孙膑的意料之中,孙膑就设伏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地桂陵。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齐军如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如同猛虎下山,魏军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很快,疲惫不堪的魏军就被打的大败!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得以解决。后来,魏国被迫与齐国议和,并且将赵国都城邯郸归还给赵国。

有时候以硬碰硬并不是解决事情的好方法,我们只需避实就虚,改变一种方式,就能达到以逸待劳,化被动为主动的效果。这样做事还会变得轻松顺利,也避免了消耗过大的精力。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再用疏导之法使其分流。“围魏救赵”是我国军事史上的有名战例,它就是以变攻坚为击虚,变被动趋战为以逸待劳,变击敌有备为出其不意的,这比直趋邯郸参战确实高明得多。它的基本思想是不急于求成,要趋利避害、伺机歼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