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醫療:創新發展 勇立潮頭

編者按:1943年,新華醫療正式誕生,經過75年的不斷髮展,新華醫療已成為擁有萬名員工,年營收近百億的龍頭型醫療企業。為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淄博市委宣傳部將組織中央、省、市各級媒體開展相關宣傳活動,重點宣傳新華75年的光輝歷程和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就。活動前夕,我們採訪了省人大代表,新華醫療黨委書記、董事長許尚峰,聽他講述新華醫療的發展與蛻變。

新華醫療:創新發展 勇立潮頭


通訊員 屈靖 馬慧

記者:許總,您好,首先祝賀新華醫療創建75週年的生日,您作為企業帶頭人,能否談談新華醫療75年發展的秘訣?

許尚峰:新華醫療是我黨我軍創建的第一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歷經75年的風雨歷程,成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龍頭企業。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實現99.83億元,在全國16000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中規模位居前列。要真說我們有什麼發展秘訣的話,那就是一直堅持走創新強企之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改進和完善技術、營銷、管理三大創新體系,增強了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許總,您剛才提到技術、營銷、管理這三大創新體系,請問咱們公司具體是怎樣做的?

許尚峰:技術創新是企業創新的根本,公司內部構建了“三級研發體系”,一級研發負責目前市場銷售產品,二級研發針對3-5年內上市的新產品,三級研發位於北京和上海的研發中心,面向5年後上市的戰略產品。對外利用優勢資源,開展多層次合作,目前已與清華大學、川大、山大等高校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也與歐美知名行業協會廣泛對接。三級研發體系加速了技術創新步伐,很多產品成為公司新經濟增長點,以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為例,作為對腫瘤放射治療的尖端裝備,過去數十年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新華醫療自主研發的直線加速器及放療軟件,被列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及“山東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展現了“中國製造”的力量。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新華醫療的直線加速器已經在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投入使用。

營銷方面,為應對醫療器械市場近幾年呈現出的優勝劣汰愈演愈烈局面,公司打造了以國內營銷、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貿物流四足鼎立的新格局。國內營銷採用產品線型的營銷網絡,推動營銷資源整合化和營銷渠道現代化,目前我們在全國擁有35個銷售大區2000餘人的銷售隊伍。國際貿易建立統一和專業化的銷售體系,以印尼子公司模式為代表,爭取未來3年創建更多海外區域子公司。電子商務方面,在線上營銷渠道拓展、互聯網產品定製、與京東阿里等平臺物流對接方面進行實踐,實現產品銷售渠道線上線下的良好融合。商貿物流方面,與眾多國際一線品牌建立深度戰略合作,目前公司是強生骨科產品線全國總代理、希森美康血凝產品線全國總代理、波士頓科學南中國區總代理,並與梅里埃、BD、巴德、3M等國際知名公司建立合作。這幾天(10月29日至11月1日),正值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博覽會在深圳進行,新華醫療以600平米最大參展商身份亮相,從改革開放後至今該展會已持續80屆,新華醫療從未缺席。

管理創新,主要是從管控體系建設入手,抓住人才、質量、文化等關鍵環節,持續提升企業的執行力和凝聚力。同時,將改革創新作為國有企業培育新動能的核心動力,不斷調整完善組織架構。今年,山東省出臺規劃,將醫養健康產業作為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華醫療在該領域佈局由來已久,早在2012年就投資控股了淄博昌國醫院, 2017年底又內部資源整合成立新華醫院集團,為發展醫養健康產業做好了充分準備。

記者:許總,通過您的介紹,我們看到民族品牌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成為行業內引領者和導航者,由衷的為新華醫療感到自豪,那麼公司未來戰略是怎樣規劃的?

許尚峰:新華醫療自2009以來持續快速增長,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露出來,例如主營業務盈利不高、產品結構不合理、市場佈局思路不清晰等,因此去年開始我們放慢腳步,回顧過去,總結經驗教訓,明確下一步工作重點是把提高發展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規模增長向效益增長的轉變,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堅持“三個堅定不移”的指導思想不動搖。一是堅定不移地走健康產業之路,醫療器械向高端高值邁進,製藥裝備向生命科學領域拓展,醫療服務向二級以上及專科醫院發展。二是堅定不移地走技術創新之路,通過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佔領行業高地。三是堅定不移地走資本運作之路,借力資本市場,發揮產業基金作用,實現產融互動、產業與資本的良性循環。

目前,適逢山東省建設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重大歷史機遇,公司醫學影像產品產業化項目和生物製藥裝備項目入選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首批重大項目,這對新華醫療來說是極大的讚譽和鼓舞。未來,新華醫療將繼續以產品結構轉型升級、智能製造水平提升、新業態產業鏈條延伸為著重點,規劃建設一批新舊動能轉換支撐項目,推動公司主導產品向高端化、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