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施策窮變富

对“症”施策穷变富

董海軍在潘寺村瞭解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所需,力求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資料圖

從陽高縣城進大同市區,會路過潘寺村。從原來破舊的村委大院到整齊乾淨的村委辦公小樓、寬闊平坦的文化廣場、獨具特色的黨員活動室……無不讓人感受到這個村日新月異的變化。“這都是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董海軍和隊員們給俺們辦的大好事!”潘寺村76歲的張棠根老人高興地告訴記者。

2017年5月,董海軍開始擔任陽高縣大白登鎮潘寺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接到通知的當天,董海軍就趕到村裡,開始帶領3名工作隊隊員入農戶、訪貧寒,瞭解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所需。

年過八旬的曹月花大娘,老伴已過世十多年,老人獨自一人住在破敗不堪的土坯房裡。當走進曹大娘家,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心裡有著難言的苦澀:雜亂不堪、斑駁灰暗、異味撲鼻……在潘寺村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還有16戶鰥寡孤獨戶住著土坯房。

馬上改善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他們多方籌集資金23.7萬元,對閒置的村級組織活動場地進行了維修改造,建起潘寺村愛老院,16戶住房特困群眾陸續搬進了新家。

剛駐進潘寺村時,村裡糞堆、柴堆、草堆、垃圾堆隨處可見,環境衛生狀況一塌糊塗。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決定實施“五化”工程,推動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村莊淨化、街巷亮化、立面靚化全面鋪開。經過努力,僅用半個月時間,全村總動員集中拆除臨建3處,清運垃圾800噸,村莊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想幹事,幹成事,就必須開動腦筋。董海軍剛到潘寺村時,村裡100多棟日光溫棚經營得很不景氣,一年一個棚收入滿打滿算也就1萬多元,甚至出現空棚的問題。董海軍和隊員們找種植戶瞭解情況,得知收入低的最大制約因素是種植戶技術落後,經營管理不善。

找準“癥結”後,董海軍一手抓技術提升,邀請市裡的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一手抓示範帶頭,他和村党支書牽頭,由村幹部入股,以村集體名義把群眾手中閒置的23個棚反租回來,進行科學經營管理,做給大家看。大棚種植戶們很快摸清了門道,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了……2018年全村107棟大棚每棚收入3.5萬元左右,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他們還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在全縣首家組建了由村集體控股的農機專業扶貧合作社,通過兩年運營,全村41戶貧困戶每戶分紅600元,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2萬元左右。

記者點評

加快農業生產科技化、村容村貌園林化、鄉村文化特色化、現代農民新型化、組織管理精細化“五化”建設,是董海軍的工作目標。這些目標,體現的是扶貧工作的對症施策,拔除窮根的解困良方,帶來的是一方土地的生機與收穫,是老百姓的富足和笑意。

本報記者 賀鍇 本報通訊員 馬靜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