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臨博士論文曾通過雙盲審:是否應對精英教育進行反思?

翟天臨博士論文曾通過雙盲審:是否應對精英教育進行反思?

青鋒

電影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論文造假,引發網絡熱議併成為公眾話題,表面看似針對翟天臨本人,但其能夠引發大多數人關注,在於這個問題戳中了不少人心中“教育公平”的底線。使得這個人生受教育金字塔塔尖的一些內情公諸於世,讓不少人從中看出了某些不太為人所知的東西。由此,青鋒想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也應該藉此事件,對我們的大學精英教育進行一下反思?

據有關人員介紹,一直被社會尊為精英的博士群體,也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這些人往往是“滿心為科研,一把辛酸淚”。據稱,從博士入學到畢業,一路要過過關斬將。要經過“入學考試難、專業學習枯燥、文獻開題複雜、科研實踐繁瑣、畢業論文寫作更是難上加難”這些關口。

有媒體報道稱,山東省社科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白利寅直言,讀博的過程就是一種煎熬。他說,“我自己在撰寫博士論文過程中的確感覺到是一種煎熬,最後出來的博士論文的成果其實不是特別滿意,但是我覺得大致達到一個要求了”。即便結果並非特別滿意,而他本人身體也受到極大損害,弄得其“扁桃體發炎,一直髮燒,就是匆忙地在撰寫,頭髮也白了一半”。

從白利寅所說情況看,想要博士畢業,最難過的一關就是最後的博士論文。他認為,“博士論文開題難、寫作難”還不是最難,最難的是“在學位論文答辯前,博士生還需要在國內核心刊物上公開發表由本人入學後獨立撰寫的一至若干篇學術論文”。作為傳媒工作者,青鋒深知論文發表,尤其是在所謂的核心期刊上發表的內幕,除了發論文要給期刊費用外,還需要做工作,要麼通過熟人,要麼出高價,方才能按個人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發表論文,否則,即使你給了幾千或者上萬的論文刊發費用,也只能根據交錢的先後順序排定日期。因為,每個期刊每期刊發的文字數量是有限的。

論文發表難,應該說確實存在,除了山東省社科院法學所助理研究員白利寅對媒體坦誠外,近日被媒體關注的中科大失聯15天的博士生最終在水庫找到遺體,其中一個細節也足以證明博士畢業論文發表難的情況。該春節期間失聯的中科大博士生在失聯之前曾對其家人說,因為論文沒有發表,其畢業要延期一年。這不能不讓我們對大學精英教育進行反思,為什麼在接受了十幾甚至二十幾年的教育,已經到達塔尖之後,卻要因為畢業論文被卡殼不能畢業,甚至還為此而失去生命?

這裡不能不再說一下翟天臨所說的“不知知網”。作為媒體人,或許有點孤陋寡聞,一直以來沒有看到過教育部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發文,博士論文或者職稱參評需要通過知網等平臺查詢證明,但為什麼一些地方會作出這樣的規定?在青鋒第一次提出這些問題時,有網友留言稱,是為了便於有關人員查詢。但每個參評人員提交的材料明明在某些職稱評定機構初核時都要查驗論文發表的原始刊物,為何還要再多此一舉?

總而言之,不論是必須要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還是要提供某些網絡平臺的論文發表檢索證明,在這些成為人才評定的一個門檻,且又不是官方規定的條件,並被不少事實證明不利於人才成長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有必要對此進行反思?有關部門是否應該對此有明確的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