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名列四大奇书之一的《三国演义》,女性角色有出现姓氏者共计三十六位,她们只在某些情节里面发挥一些功能,但是从这些散见于全书的有关女性角色的片段,我们仍可从中细究出,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这一段群雄割据、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妇女所扮演的角色形象及其地位。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女性角色的列表: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上列表格中的三十六位女性,除了表中未加底纹者共十人,在书中仅仅略提其名或出身无可考、无法判断分类之外,其余二十六位,共可分成六种类型,分别是权威型、贤妇型、烈妇型、妒妇型、才能型、薄命型。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权威型女性

权威型女性,她们具有极高的身分,并且怀有自己的想法,甚有个性强势者,一反传统女性。然而每个乱世中的女人命运不同,仍然处处要受到男性的主控,因此产生了两类权威型女性:虚权型与实权型。

1.虚权型-虚权型女性顾名思义,她们的地位很高,却只有表面上的权力,

而无实际权力,并且因为丈夫或家人的因素,使得她们连带成为悲剧性的角色。这类女性的代表,就是汉献帝的两位后妃:董妃与伏皇后。

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董妃是封卫将军董承的妹妹。董承受汉献帝衣带中的密诏,谋杀曹操而事泄被杀,曹操不忿,于是带剑入宫,诛杀董贵妃。当时董贵妃已有五个月身孕,且汉献帝与伏皇后都在场,仍然无法保全她与她肚子里的婴孩。在这种完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董妃只能泣求曹操给与全尸,而汉献帝也只能说:"卿于九泉之下,勿怨朕躬!"此类无济于事的话语。

伏皇后是辅国将军伏完的女儿,伏皇后曾修书与父伏完,密谋起兵 诛杀曹操,事发,宗族二百余口一并受戮。当时伏皇后哭向献帝求援,献帝亦只能以无可奈何对。董贵妃与伏皇后这两出悲剧,在小说中是有其用意的:其用意在于突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跋扈,以及当时汉献帝的软弱无奈,间接说明日后天下三分底定,刘备自行进位汉中王的背景因素。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2.实权型-实权型女性她们所处的地位极高,且也拥有能够左右掌权者的能力或野心。这类型的女性,以吴国太、蔡夫人和郭贵妃为代表。

吴国太是孙权的姨母,然其姊妹一起嫁给孙坚,故孙权生母死后,孙权从生母之遗言,事吴国太如亲生母亲。因此对于母命不敢违逆,吴国太也就拥有了左右主政者决策的权力。当周瑜以孙权之妹孙尚香,欲对刘备用美人计时,是吴国太真心喜爱刘备当女婿,而弄假成真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东吴几番加害刘备之心,也都是吴国太使性力保,才没有使之得逞。吴国太只是一个爱女的慈母,在乱世中,仍然要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据理力争,而不管什么计谋什么天下。这样的情节,不但为小说增添许多趣味,也说明乱世里的种种计谋决策,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变量,因而使小说更贴近现实人生。

荆州刺史刘表,他的后妻就是蔡瑁的姊姊蔡夫人。刘表生性较为懦弱犹疑,而蔡夫人又是个颇有主见的女流,因此刘表作决策时常受到蔡夫人的影响。刘表为了立长或幼的事情烦恼不已,并曾言道:"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

。"

由此可知,蔡夫人除了天生个性较强悍之外,蔡氏家族的有力支持,才是她能操控荆州大局的信心来源。于是当刘备劝说刘表不可废长立幼,以及徐削蔡氏权力之语,触动蔡夫人的杀机,并以刘备有吞荆州之野心为由,竟能召蔡瑁私议谋杀刘备,再行禀报刘表,权力之大,可见一斑。待刘表死后,蔡夫人同蔡瑁等宗族,假写遗嘱,立次子刘琮为主,并献荆州与曹操。最后蔡瑁谄媚曹操而得镇南侯水军大都督之职,蔡夫人与刘琮却被杀死以保荆州不失,蔡夫人千算万算,希冀在乱世里的一角生存下去,却不料弟弟只图仕进却不顾忠心道义,终于还是被枭雄吞没,遗恨黄泉。

与吴国太和蔡夫人比较起来,郭贵妃的野心,在中国历代后妃史上较为常见。郭贵妃是郭永的女儿,后来下嫁曹丕。郭永曾说:"吾女乃女中之王也。"所以郭贵妃又号"女王",听来就是颇强悍之女性。甄夫人失宠后,郭贵妃陷害甄夫人魇镇曹丕,因而使甄夫人被赐死,自己得封皇后。《三国演义》全书充满灾异、祥瑞、天象、巫术道术等民间信仰,一方面汉代谶纬之说流行,另一方面也可藉这些神奇的术数突显角色的不凡(如孔明善观天象,神机妙算,设坛借东风等)。则郭贵妃以魇镇事陷甄夫人于死而被相信,也是符合情理。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贤妇型女性

贤妇型女性,是中国古代妇女最传统的典型,也是最完美的典型。她们具有中国传统礼教下的美德,在家则教子,出外则相夫。此型以甘夫人、孙坚的妻子吴太夫人为代表。

甘夫人是刘备的元配,刘禅的生母,然则在书中着墨不多,只知其形象也是一派温婉,却没有十分立体的形容。吴太夫人是孙权的生母,虽然《三国演义》一书只记载她临终前留给孙权的遗言,但从遗言中亦可知其颇有见地,乃乱世中的贤母型人物。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烈妇型女性

古代理想中的妇女典型,就算无才智能够帮助丈夫作决策,也要保有节烈的贞洁、为大局着想牺牲自我的情操。这样的女性称作烈妇型女性,在《三国演义》中,以糜夫人,孙翊的妻子徐氏,马邈的妻子李氏,以及北地王刘谌的妻子崔夫人等四人为代表。

糜夫人是糜竺的妹妹,由于是刘备的第二个妻子,凡事有甘夫人做主,她谨守妇人的本分,寡言沉静。遇到危及状况的时候,她却展现出不凡的魄力,令人钦佩。正当赵云拚死冲入敌阵欲救她与小主人阿斗时,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救护阿斗,自跳枯井而亡,充分表现出女性的刚烈节操。

孙权的弟弟孙翊是丹阳太守,但个性刚强而好饮。他的妻子徐氏,《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是"美而慧,极善卜易",显然是个十分贤慧的妇女。当时督将妫览与郡丞戴员,杀了孙翊,妫览并欲强占徐氏。徐氏虚以委蛇,设计杀了二贼,最后归家养老,受到江东父老的称赞。这颇符合贞妇节烈的形象。

马邈为江油城守将,但对于国家毫不在乎,认为反正刘禅沉溺酒色,若有敌人进攻,立刻投降。其妻李氏大骂他"枉受国家爵禄",并再丈夫开门投降时自缢身死,完成其忠烈的名节。

崔夫人是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之妻,当刘禅决定投降时,刘谌已先决定自杀殉国,其妻崔夫人于是触柱身亡,与夫一同殉国,亦是忠烈可嘉。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妒妇型女性

妒妇型女性,在《三国演义》里仅有郭泛之妻一者。情节叙述李 与郭泛日渐坐大,有挟天子之势,杨彪于是教妻子去郭泛妻子处行反间计,使李、郭二人反目。他所利用的,就是郭泛妻的忌妒心,而成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才能型女性

这类才能型女性,或者有智慧,或者有武术,皆能帮助丈夫脱围解困。以东吴孙夫人、诸葛亮之妻黄氏与祝融夫人为代表。

孙夫人"自幼好观武事,居常令侍婢击剑为乐。",且当刘备欲归荆州之时,计往江边祭祖、借机逃回的方法,亦是孙夫人所设,由此可知,孙夫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女性。因为东吴与蜀汉的对立关系,孙夫人不得不留在东吴,再也无法返回丈夫身边,后来听到误传刘备死于军中的消息,她赶到江边痛哭投江殉夫,毕竟仍遵从了古时的为妇之道,所谓"嫁夫随夫"也。

《三国演义》一书对于诸葛亮的妻室黄氏的描写,仅止于"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凡韬略遁甲诸书,无所不晓。……武侯之学,夫人多所赞助焉。……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瞻。"黄氏的博学,或从其父黄承彦而来;且由其叙述可知,黄氏亦是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只是黄氏的真伪,现今仍未有征是否确有其人,也或者是说书人为诸葛亮匹配的才智相当之贤淑女性也未可知。

祝融夫人是南蛮王孟获的妻子,勇猛不输男性。虽然与诸葛亮交手时仍然被擒,不过如此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想在当世也未能有二,亦可名列才能型女性之中。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薄命型女性

此类女性出身未必低贱,却身世乖舛,在乱世中成为利益交换的牺牲品。又可分为三类:

政治婚姻-在这样的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结亲交纳、集结势力是必要的,于是婚姻变成了最好用的手段。例如曹操之女嫁与汉献帝为贵人,吕布之女嫁与袁术之子等。也有以姻亲关系求仕进者,如曹豹之女嫁与吕布为次妻;甚或使用计谋达成目的者,例如貂蝉先嫁董卓后归吕布。虽然貂蝉是一个虚构人物,但这也反映出当时妇女地位的低落。

乱世求生-在战乱的年代,除了用自己(或他女)的美色之外,妇女无能自保。这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用的手段,充分表现出当时妇女的无奈与无力。例如袁绍之妻刘氏献媳妇甄氏为曹丕妻,张济之妻自献于曹操等。

听天由命-面对不得已的命运时,妇女若无能改变局势,只得接受命运。或者她们曾发出微弱的抗议之声,到最后却也只能任凭当权者摆布。例如吕布的正妻严氏因为恐惧战乱而企求丈夫的保护(却被陈宫说是吕布众人会因妻子而「死无葬身之地」);曹丕的母亲卞氏,后来虽贵为太后,却不能阻止曹丕残害他的亲兄弟曹植;吴懿之妹孀居后又嫁给刘备(她本身愿不愿意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确定一定是由不得她自己做主)等。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由社会角度来观察,所谓"角色定位",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体本身对自体的角色定位,二是他者对于该角色的定位。这个定位也正表现了社会对其角色之功能判断与价值观的呈现。因此,以"妇女地位"这四个字来深入探讨的时候,我们所发现的,不仅是当时女性对自己身份的定位与自觉,也包括男性对女性的定位与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要求与标准。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初期,政治社会产生剧烈的变动,妇女的地位也开始有所改变。一部《三国演义》里头提到过的三十六位女性之中,仅有六位是有诗作赞的,她们是伏皇后、董贵妃、糜夫人、蔡夫人、徐氏(孙翊妻)、李氏(马邈妻)。其中蔡夫人的诗,严格说来不算她个人的赞辞,而是刘表的赞辞。她们的诗如下所陈:

曹瞒凶残世所无,伏完忠义欲如何?可怜帝后分离处,不及民间妇与夫。(伏皇后)

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董贵妃)

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糜夫人)

昔闻袁氏居河朔,又见刘君霸汉阳。总为牝晨致家累,可怜不久尽消亡。(刘表/蔡夫人)

才节双全世所无,奸回一日受摧锄。庸臣从贼忠臣死,不及东吴女丈夫。(徐氏)

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西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李氏)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细究伏皇后与董贵妃的诗,可知这两句赞辞主要的目的在于叙述汉献帝当时的软弱无能,一个皇帝竟沦落到自己的后妃都无法保护,除了说明当时的时势背景之外,说书者这样为情节下脚注,亦能激起听众的同仇敌忾之气。

而糜夫人、徐氏和李氏这三首赞叹此三位烈妇之诗,有两首用到"女丈夫"这个形容词,显然符合当时社会所要求的贞洁烈妇的形象。一则东汉初期士人崇尚清廉简朴,礼教之风更加约束了妇女的言行举止,东汉末期社会大乱,仍能秉持操守的男子越来越少,乱世里为求自保只好献身或听天由命的女子更多(例如甄氏、邹氏),所以能保持节操的女子,更加难能可贵,值得受到称扬。二则《三国演义》成书在元末明初,同样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此书的中心思想显然可为当时人民带来许多重要的启发,是故《三国演义》以忠孝节义贯穿全书,凡正面形象的角色皆具有这些美德,未尝不可说是一部教忠教孝的小说,所以对于妇女的塑造及描写,也为忠烈的角色多加着墨。

至于蔡夫人,西汉曾有吕后乱权,东汉中晚期曾有外戚与宦官的干政,蔡夫人与蔡氏宗族则也是相似的情况。所谓"牝鸡司晨"乃种下朝代衰弱之因,在此又印证了一次。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的母亲卞氏──也就是后来的卞太后,也名列《世说新语.贤媛篇》之一。《魏书》记载卞太后"性约检,不尚华丽,有母仪德行",对于儿子曹丕的好妒多疑早已深感不满,见曹操尸骨未寒之时、曹丕便迫不及待将父亲宫中宠幸之人尽数接收;加上贬曹植、杀曹彰,如此有违伦理的行径,更让这个做母亲的心灰意冷。与吴国太相较之下,同样为太后/国太的身分,权力轻重却有如此的差别,孙权、曹丕两人的个性立现。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统合以上的论述,我们或可得出一点结论:

自古女性一直处在比男性低落、受男性支配的地位,战乱时代礼教崩毁,女性为了求生存,不得不委身事于二夫。女性形象由东汉的矜持自好,渐渐转为卖身自全。贞洁烈妇在此时特别为人所赞扬,获得民间极高的评价。由于势力斗争,三国时代的女性成为一种结盟的筹码,或者利益交换的人质,政治婚姻由是愈盛,似刘备与孙夫人年龄悬殊(相差二十余岁)而结婚者也视若平常。才能型女性从此时开始越来越多,尤其在魏晋之后。此与社会结构有关,礼教松动后,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且士族掌控经济大权,处于上层阶级的女子也参与了社交生活,拓展视野,造成多元妇女形象的产生。女性角色的价值与命运依附在男性身上,是中国几千年来未曾变动过的现象,直到民国初年女性开始自觉自主以来,才慢慢摆脱男性的宰制。这种现象在战乱的时代更加显著,若丈夫或娘家掌握足够势力,女性便与之共荣;反之,则共衰甚至共死。女性过于干涉男性权力,自古是被视做极为不祥的。小说中隐隐传达这样的讯息:若女性专权压过男性,则容易败坏基业(如蔡夫人);若女性干涉男性作决策,则往往使男性的重要计划失败,坏了大事(如吴国太与孙夫人屡次救刘备)。古代女子知识不高,或者因见识短浅而容易误事;因此贤妇型女性普遍受到男性的喜爱,而能够帮夫的才能型女性,更是男性好求的"窈窕淑女"。

百花齐放,三国女性乱世争艳,且看《三国演义》群芳谱

从《三国演义》这部充满男性忠义情怀的小说里,我们仍能看到当时的妇女,与男性一般,在用自己的方法求得生存,并且尽力扮演好贤良主母、慈爱母亲的角色,甚或坚持为臣为人的尊严,默默地在乱世中的一个小角落,发挥她那如萤火般的影响力。虽然微小,但千百年过去了,仍然令后人读之而感动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