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麻煩的工作

近期,領英發布了"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調查顯示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90後驟減到19個月,95後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結論一出,人們瞬間將目光對準了"95後"這個群體,這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世界上最麻煩的工作

(領英發布了"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

HR們紛紛吐槽:年後離職率猛然上升,即使是5位數的年終獎也無法挽留95後的心,很無奈,更心塞!採訪了眾多"95後"發現他們求職時一不問單位性質,二不問薪水多少,卻只問工作累不累,工作內容繁瑣不繁瑣,單位加不加班,公司環境怎麼樣,氛圍如何。

求職不問工作內容,先問工資待遇和工作時長,是不是本未倒置了呢?對於大學生畢業後頻繁"跳槽"的問題,資深HR認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是踏上社會的第一步,他們需要在第一份工作中磨練自己,讓自己沉穩下來。然而事實證明,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迷茫、浮躁且沉不下心來工作。

在日本,有超過10萬家百年以上的老鋪企業,它們的主要支撐是幾十萬名職人。所謂職人就是"匠人",通俗來說就是手工業者。在詞典上,有一段對於"匠人氣質"的定義:"對自己的手藝擁有一種近似於自負的自尊心。這份自負與自尊,令日本匠人對自己的手藝要求嚴苛,他們願意為此不厭其煩、不惜代價,只要求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訪日時曾點名造訪東京銀座的高級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這家店鋪的主人就是著名紀錄片《壽司之神》的主角小野二郎,現年已經93歲的他一生超過60年的時間都在做壽司。

從小小的學徒到擁有屬於自己的壽司屋——數寄屋橋次郎正式開業,小野二郎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了自己鍾愛的壽司事業,正如他在紀錄片中說的那樣,"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你讓人敬重的關鍵。"

小野二郎對食物十分挑剔,他認為要做出美味的食物,必須能品嚐出美味。他每天都會親自前往魚市場親自挑選食材,甚至關注店裡的所有細節。為了保護自己做壽司的手,除了做壽司,小野二郎每時每刻都帶著手套,甚至於睡覺。他還會根據客人的性別調整壽司的大小,記住客人是否左撇子來調整壽司擺放的位置。

除了對食材和自身嚴格要求以外,小野二郎對徒弟們也是絕對嚴苛,在數寄屋橋次郎,如果你沒有學會擰燙毛巾,就不可能碰魚。當你學會用刀和料理魚的十年之後,才能讓你煎蛋。所以每一位得到小野二郎認可的徒弟,都是經歷了近10年的辛苦磨練才能夠出師。

製作壽司聽上去很簡單,無非就是煮好了米飯加點醋拌一拌再放點菜和魚,最後用海苔之類的東西捲起來,切開。其實並不是這樣,壽司雖小,但是在製作過程中的技巧還真不少,實際上是相當麻煩的一項工作。在製作壽司時最重要的是蒸米技巧,淘米以兩次為佳,最多三次,米淘完以後再倒點水,一隻手慢慢轉動盆子,記得要沿同一個方向,另一隻手抓搓米粒,一定要輕輕地抓。為了不破壞營養,千萬不能抓很長時間。抓完了米就放到籃子,不用管它,半個多小時以後再用。然而這些只是些準備工作,醋的儲存也很重要。一定要保證盛醋的鍋碗瓢盆一個水珠都沒有,要把這些容器和醋放在牆角或陰涼處,總之是沒有太陽的犄角旮旯裡。夏天能存三個多月,冬天冷,能存五個多月。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做壽司這一看似簡單的工作。

如今提到匠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大都是日本的匠人文化,日本的匠人是精益求精的代名詞。其實在一水之隔的中國,從來不缺匠人,更不缺匠人精神,只是之前被我們弄丟了。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走紅,帶火了稀世文物背後的修復大師,讓觀眾感受到了中國傳承數千年的匠人精神。40年來,作為故宮鐘錶修復師,經由他手修復的鐘表不計其數。據權威人士介紹,經他修復的東西隨便拎一件都價值上億元,而像他這樣能獨立修復結構非常複雜的古代鐘錶的,如今在全世界僅有幾人,他就是故宮鐘錶修復男神王津老師。

"鐘錶修復是一個匠人一輩子的事情,現在故宮有1600多件鐘表文物,需要幾代人才能全部修好,我們現在做的,只能是搶救性修復,而不是保護性修復,因為這方面的人才太少。你經手的每一件鐘表都是價值連城的文物,有的甚至是國寶級文物,一般人還真不敢下手。"王津說,"我已經記不清自己修過多少座鐘,大概 40年修了兩三百座,我真的希望自己能老得慢一點,再為故宮多修幾座鍾。"

然而在故宮修鍾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修鍾前的準備工作就相當複雜。王津老師把修鍾概括為六個步驟,首先需要提取文物,在提取文物時要用最普通的手推車人工拉,之所以不能用現代化的電動的車是有講究的。故宮裡門檻特別多,又上坡又過門檻,把文物放在手推車上,到時候遇到門檻,他們就會連車整體抬,不會因為上下坡或過門檻損壞文物。雖然雖然推起來費勁,但對文物好。提取後的文物還要經歷除塵、拍照才能開始"拆"。"要把所有零部件全部拆洗,在清洗去鏽當中主要檢查零件的損傷情況。清洗後還要一一記錄。第六步才開始組裝、調試,然後把文物上蠟、上油,全完事還要做一份修復報告,再退給文物保管部門。退還的時候還要驗收,就上上弦,一撥錶針,該演奏演奏,該有音樂有音樂,差一點都交不了活兒。

修鍾如此,製藥救人同樣如此,一絲一毫都不能有所偏差。在山西太谷,經歷了近500年風雨的老字號藥店廣譽遠在這裡誕生,許多中藥名方、古法炮製工藝在這裡得以傳承。1974年,孟慶珊的父親從廣譽遠退休,時年22歲的孟慶珊成為父親的接班人,開始進入廣譽遠修煉姜炭的炮製技藝。當時學習古法炮製技藝者眾多,競爭也十分激烈。為了能透徹掌握姜炭的古法炮製技藝,孟慶珊必須每天很早就起來練習,寒來暑往,從未間歇。因為姜炭炮製需要用手和泥再裹塗整個砂鍋,因此每到冬天,他雙手皮膚總是嚴重龜裂,甚至於關節也存在勞損的現象。沒過多久,由於姜炭炮製工序極其繁瑣,難於掌握,與孟慶珊一起進廠學習姜炭炮製技藝的同齡人便紛紛選擇離開了。做出品質極佳的姜炭須選擇來自四川省樂山市的犍為生薑,要求形態完好、色澤瑩亮。在炮製時需以砂鍋做甕,蓋上蓋子後,還要用鐵絲封口。為避免接觸空氣,乾薑在上火烤制時還需另加一層"防護膜":取地下三尺常年不見光的泥土,用水和成細緻黏軟的糊狀,再細細裹滿整個砂鍋表面,不能有一處遺漏。在這之後,品相良好、藥性完善的姜炭還需再經一道考驗才可成型——時間。姜炭在炮製時對時間的要求可謂苛刻至極,必須經過24小時的火煉,過程中需要根據砂鍋外泥土形態的變化不斷調節火候,否則火候太過,則乾薑全部碳化,藥效盡失;火候不及,則姜不能成炭,藥效銳減。這個過程總是特別考驗製藥師的耐性,也需要藥工在炮製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

世界上最麻煩的工作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孟慶珊與國醫大師劉敏如一起查看炮製後的姜炭)

世界上最麻煩的工作

(恐龍蛋)

作為姜炭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孟慶珊在這一領域可謂深耕已久。但在談到這一非遺文化傳承時,他言辭間卻流露出無奈慨嘆,身邊的徒弟不斷更迭變化,他們或因工作枯燥而退出,或因成就感不足而卻步,如今留在身邊的已寥寥無幾。孟慶珊表示能夠理解那些放棄者,但自己會始終堅持守在崗位上,將所剩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每一塊姜炭上。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講到自己為何堅持這一事業時表示,除非自己幹不動了,餘熱散盡,才會從現在的崗位上退下來。而他目前最大的心願是"想再多帶幾個徒弟。"

著名作家李尚龍曾經說過,熱愛工作才是熱愛生活的本質。如果怕工作麻煩,史泰龍就不會成為國際影帝;如果怕工作麻煩,馬雲就不能創建阿里帝國;如果怕工作麻煩,貝聿銘就不能創造盧浮宮金字塔。這個世界上比你更優秀的人還在努力工作,無懼麻煩,你又有什麼資格得過且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