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期的华县"十里杏花乡"

难忘"十里杏花乡"

我的故乡在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是生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小学、中学和高中求学之地。华县南有秦岭山脉的少华山、五龙山等,北有渭河,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横穿而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少华山和五龙山北麓,遍地竹林和杏树,曾经有红杏十里,绿竹千亩的美誉。华县至今还一直保留有杏林乡(今称杏林镇)这一名称。

二十世纪中期的华县"十里杏花乡"

华州水峪村南的杏树林 张文 摄


每年初春四月,华县秦岭山北麓的杏花遍野,蜂蝶飞舞,淸香扑鼻,景色迷人。记得我十岁前后,每年到了杏子成熟时期,我和母亲、姐姐以及邻居等相约五、六个人,都会到杏林、少华乡去给杏树的主人家掰杏晒杏干。杏树的主人嘱咐:杏可以隨便吃,尽饱地吃,但绝对不准吃杏仁。掰一天杏的报酬是,可以给每个人五、六斤杏帶回家。当年,华县杏子的品种有数十个品种名称,至今我还记得的杏名有:麦时黄、迟梆子、大接杏、桃杏、白沙杏、圪拉拉、羊屎蛋••••••等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华县的秦岭北麓,相继修建化肥厂、桥梁厂,陇海铁路也南迁,穿越杏林。工厂和火车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杏树每年只开花而不结果。这样,生产队、村民和杏树主人便逐渐将杏树砍伐掉。华县的"红杏十里"美景终不存在。当然,华县至今还保留着"杏林镇"(原名杏林乡)这一地名,但已经是"名存实亡"矣!

二十世纪中期的华县"十里杏花乡"

华州水峪村南的杏树林 张文 摄


自1963年我考入西北大学之后,一直客居周至和西安。游子在外,但故乡情结难以忘怀。2004年,我特别约请书法篆刻界朋友、曾参加第八屆全国书法篆刻展并获奨的张哲和高建軍先生,各刻了一枚"家在十里杏花乡"印章,一是作为收藏,二是用于钤盖在我画的一些画作上,最主要的还是那魂牵梦绕的故乡情结!

二十世纪中期的华县"十里杏花乡"


张哲先生刻的"家在十里杏花乡"印,竖刻,阴刻白文,字体布局疏宻有致,笔划粗细工整匀称,有汉印印文遗风。边款刻:甲申夏张哲刻。高建軍先生(英年早逝)特意为我选了一方有獬豸钮的巴林石,用铁线篆刻"家在十里杏花乡"方印。该印印文为四、三两行排列,字体大小、疏密布局精妙,字体笔划细匀、刚劲有力,有清代书法篆刻大家邓石如的印风。边款刻:几十年前杏花乡,历经沧桑成追忆。刘合心老师清正。甲申春,长安高建軍刊石并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