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崇漢:扶陽理路(一)

這裡主要談的是扶陽的思想以及建立這個思想的基礎。但是在進入這個主題之前,因為一些特殊的因緣,促使我看到了另外的一些相關的問題。現在是21世紀了,我們中醫確確實實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比如中醫的陣地越來越萎縮,是不是真正的麻、痘、疹、疳少了以後,中醫用武的地方越來越少了?這個是值得大家探討的。中醫的問題怎麼做,就是在新的時代裡,中醫當然要與現代社會接軌,當然要爭取現代人的理解、支持,這是一定的。中醫一定要融入現代社會,為代人服務。為了做好這個服務,我們自身的隊伍應該怎麼辦?是研究一套現代的語言或方法,讓現代人接受我們,還是先要做好我們的本分。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很清楚,每年五一、一長假去哪兒的人比較多。不是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而是九寨溝、黃龍這些風景區。那我們是先修好一個九寨溝、黃龍再來修機場、高速公路,還是先有了九寨溝、黃龍我們再去修修機場、高速公路呢?顯然要做後者。大家想想沒有九寨溝、黃龍,機場、高速公路修的再好又有誰去呢?所以,我覺得中醫應該回到自己的本分上來,好好地做好自己的本分。比如一個風溼病患者,我們是探討完了中醫對其體內T淋巴細胞是如何改變的之後再來治療疾病,還是認認真真地回到我們的本份上來。我認為這個問題不用在做討論了,我們應該很快地回到中醫上來,回到經典上來,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內風溼?他所表現的,有兩大問題,一個是疼痛、一個是功能障礙,當然還有局部的腫脹。對於這樣一個障礙,我們能不能回到本份上來,從理論上提升,進而知道實踐呢?我們的中醫還有沒有這個餘地?我想是有的。我們直接進入到《內經》進入到經典,甚至直接從字面上去思考,就能發現一些問題。比如‘疼痛’,他的主因是什麼?怎麼去解決它?這個問題很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古人造字是很奇妙的,這個疼痛的“疼”字,裡面是什麼呢?是個冬,冬是冬天,冬天就是寒冷,那冬天的形是什麼呢?就是水,就是北方,所以,這個冬字告訴我們,疼是跟寒跟水有決定性的關係。沒有寒,沒有水,就不會有疼痛。他就把疼痛的主因告訴我們了。回頭再來看看《素問》舉痛論,

共舉了十四種疼痛,其中十三種都跟寒有關。只有一個是熱引起的。為什麼“舉痛論”所舉的十多個都跟寒有關係呢?為什麼“舉痛論”舉得是十四個,而不是十三個呢?為什麼要造這樣一個字呢?這就要談到術數問題了。《左轉》裡面講到;“物生有象,象生有數”那麼這個十四後面是一個什麼象呢?是一個水象,一個寒象。14實際上就是一個6,因為周易裡有一個規則,它是用8,超過8要減去8,剩下來的就是6,6是坎數,是北方水數,是寒數。所以舉痛論的各個方面跟這個寒是一氣相通的。大家想想,難道是巧合嗎?這裡面有很深的東西要去研究。那麼在看看這個痛,痛字裡邊是什麼?是個甬,甬就是古代的道路。所以我們交通的通字,就是這個甬字加一個走字旁。如果甬字加一個病字旁,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這個通道失去功能了,通道不通了。你看看,古人的造字確實令人讚歎。就一個痛字,我們老百姓都知道不通則痛,痛則不通。實際上這個造字就把痛的內涵告訴你了。那麼人身上什麼不通呢?脈絡不通,血脈不通。而人身主血脈的是誰啊?是心,心主血脈。所以又回到十九條病機上來了,病機十九條不是講了諸痛皆屬於心嘛!這樣談了。我們就知道,這個痛跟心腎有絕對有關係,也就是跟南北有決定的關係。這個因在北,就是寒,也就是疼所蘊藏的意義,寒跟水,最後落實到哪?落實到心,這就產生了疼痛。所以,要解決疼痛的問題,必須從這兩個方面入手。當然,中醫需要各個方面的研究,但是,我想中醫更應該著手這一方面的研究,因為這樣的研究,我們可以直接切入到治療裡面,切入到理性的認識上,理性認識提升了,你的療效肯定會提高一個層次。古人講,事理不二,在理面,你上到了那個位置,所對應的事,也會上升到那個位置。那麼為什麼脈絡不通呢?因為寒。因為水,大家都知道,寒主收引,他會直接影響到脈絡的暢通。但另外一方面,他為什麼與心有這樣密切的關係呢?因為心為陽中之太陽,是太陽啊,日照當空,陰霾自散啊!如果心的陽氣充足的話,寒水是起不了作用的,這就歸結到陽氣不行的問題上來了。所以疼痛要解決,不困難,實際上也不復雜,理論上有這樣一個認識後,我們就會想辦法解決。所以治療內風溼很主要的一個藥就是附子、五頭一類的東西。他們的性是什麼呢?熱性,他就直接破除了寒與水,所以疼痛的這個因就可以破除了。另外,以附子來說,他有很強的溫陽、扶陽作用,這又解決了心的問題,所以它是治療類風溼的很主要的藥物。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藥,但都不離這個思路。也就是說,這樣一個思路,一個理論,一旦建立起來,疼痛沒有解決,你也不會瞎弄。也有一個解決的路子。

還有一個事功能障礙,比如類風溼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晨僵,這就是功能障礙。它是怎麼引起的呢?我們人體很重要的一個功能要落實到哪裡?落實到筋上。為什麼筋會出現問題呢?這個問題還是可以回到《內經》裡來,大家很熟悉一句話:“陽氣者,精則養神,肉則養筋”,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陽氣在精的狀態,他就能養精,如果處在柔的狀態,他就能夠養神。”哪麼陽氣處於精的狀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之久需要我們去研究,而這個研究還是要回到經典中來。素問裡有多處提到過精的問題,比如《素問.六皆藏象論》裡說:‘腎者,主蟄,封臧之本也,精之處也。“我的弟子劉力紅在《思考中醫》裡也談到過這個問題,精實際上就是陽氣處於封臧的這麼一個狀態。這個封臧的狀態就叫精。處在藏的狀態就可以養神。陽氣處在藏的狀態最典型的就是睡眠。大家可以感覺的到,睡眠好了是不是很精神,睡眠不好是什麼樣子,神疲、乏力、為什麼 會這樣,陽氣在精的狀態不好,不成功,所以養不了神。現在睡眠是一個大問題,國際上都有睡眠協會嗎?實際上,中醫的用武之地,無處不在。時代越往前走,用武之地就越廣。過去的人睡眠問題沒那麼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那麼多想法。現在人不一樣,股票、生意、工作、前程考慮的太多,怎麼能不失眠啊!所以,許多現代病,都可以在經典中找到答案。這就是中醫的強項,中醫出人頭地的地方。接下來講“柔則養筋”,呀納氣處在柔的狀態,就可以養筋,那柔的狀態又是什麼?,《說文》裡說:“木曰曲直”曲直是什麼啊,他就是伸曲,就是柔的狀態。動的狀態,也就是陽氣處於柔的狀態,他就可以養筋。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裡陽氣靜而養神,動而養筋。靜講的是秋冬收藏,這個過程能養神,東講的是春夏生長,這個過程能養筋。如果這個國產受到了阻礙,受到了傷害,筋就不能養了,就會直接帶來伸曲不利,活動受限,這又歸結到陽氣上面來了,還是個陽氣的問題。陽氣失用導致的這個功能障礙,是有據可考的。分析到這個地步,大家的心裡就有底了,這個功能障礙的原因,就是陽氣柔的狀態出現了問題,你怎麼去恢復這樣一個生髮,這個問題解決了,功能障礙就會恢復正常。

接下來是腫脹,腫脹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所謂腫脹就是溼的問題,溼不流通。為什麼會不流通呢?脾陽不振啊!脾不能運化水溼,水溼就聚集筋絡關節。所以類風溼,經過了我們的本份,做了這麼一個研究後,自然就有了法,就有了方。

所以我感到,作為中醫,更要做的是理性的思考,思考多了,就會理直氣壯,就會腰桿挺直。這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越來越多。否則,大家想想,現在的東西我們要搞,搞多了,能夠開闊思路嗎?這是值得考慮的。現在看來,現代的東西,不但不能幫助中醫解決問題,反而會困住我們的手腳。現在進入今天的主題談談扶陽的相關問題。

扶陽大家應該很清楚,仲景學說的特徵是什麼?這一點,恐怕很多人都做過研究,探討。這個特徵歸根到底就一個扶陽的問題。而所謂的扶陽,就是用熱藥,就是用溫藥。用溫藥好像跟這個時代格格不入,所以很多人都怕薑桂附,偶爾用一下,也是輕描淡寫,或者認為熱藥只是適合在某個地方,比如,四川,那是出火神的地方。但世紀情況並非如此,用熱藥,四川用大量的人再用,雲南、上海、廣西都有人在用,雲南有吳佩衡、上海有祝味菊、廣西有劉力紅。我聽劉力紅談起過,曾經有一批馬來西亞的人去拜訪他,當時他的另一位師父李可老中醫正好在廣西,他就請李老給他們看一看,李老看完以後,開的方子裡面全部都有附子,後來每一個人吃了效果都非常好。

新馬在赤道上,哪裡沒有冬天,陽熱應該很盛。為什麼用附子用一樣的效果,顯然,這不是地域問題,這是扶陽理念的問題。陽為主導,陰為隨從,這和現代的中醫理論有很大的差別。現代教材將陰平陽秘,將陰陽平衡,沒有主導。所以這樣沿襲下來,就造成了許多誤會,形成了許多偏見。實際上,我們分析陰陽理論的淵源,他就明確強調了陽為主導。有關這個主導問題,大家可以看一看《易》, 《易》這門學問主要是談陰陽的,因為《易》,你看它的構造,就是一個陰爻,一個陽爻。所以古人給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陰陽”。而且從《易》裡面看,確確實實是陰爻一半,陽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佔50%,沒有人控股。沒有控股怎麼辦?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辦事呢?反而不好辦事。

那我們可以看一看,易裡面,雖然陰爻和陽爻是一樣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個主導,這個主導我們可以從乾卦裡面去認知,乾卦的“彖”裡面講到了“大哉幹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卦是什麼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陽的卦,是一個純陽卦,這樣一個純陽卦有什麼功能呢?它講到了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它是統天的。那麼幹實際上就是陽,萬物資始,有賴於這個陽,天道的統領也有賴於這個陽,也就是說它是控股的。乾完了以後,接下來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陰的代表, 《周易》在描述這個陰的時候,怎麼講的呢?“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是六爻皆陰,萬物的資生就有賴於這個坤陰。一個萬物資始,一個萬物資生。雖然萬物生長靠太陽,也就是講“萬物資始”,可是萬物是生長在哪裡的呢?不是生長在太陽上面, 是生長在坤陰上面,所以它是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一個是統天,一個是順承天,這裡面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陽主陰從”的思想。

所以在《易》裡面,這樣一個主從思想的脈絡是很清楚的。我們再看看《繫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它是用貴賤來表達這個主從的關係問題。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這個陽,這個統天的東西的一些體用問題,以便我們加強對這樣一個思想的認識。幹是以天為體的,天體的這個用是什麼呢?《易》裡面也講得很清楚,天體的用為行,為健。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話,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家都知道清華的校訓有兩個,一個是自強不息,一個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實際上就是乾的精神,乾的思想。那麼行講的是什麼呢?天行健,行講的就是動。所以宇宙都是恆動的,包括我們屬於陰的這個地球,剎那剎那,都是在動當中。

由此也可以見到,陽是一個主體,陽是一個主導。曰月星辰,無時無刻不在動中,而《素問》很清楚地定位了陽就是動,陽躁陰靜,躁者動也。自強不息就是永遠在動,是恆動,有一天不動了,那就是宇宙結束的時候。 只有這樣一個恆動, 這樣一個自強不息,那麼才有四時生焉萬物育焉。乾卦的卦辭講到的“幹元、亨、利、貞”是什麼意思呢?就講的是春、夏、秋、冬乃由幹所生。乾天的這樣一個恆動, 導致了春夏秋冬四時的產生, 所以後來《繫辭》又講到,“曰月運行,一寒一暑”。都是在講這個運行,都是在講動,動才有四時,才有這一切。這樣一個脈絡,我們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另外我們看《說卦》 , 《說卦》也談到“乾健也”,這個“健”是什麼呢?《說文》裡面講到“健者,伉也”,我們現在最常用的一個詞伉儷,也就是講的夫婦,也就是講的陰陽,也就是講的道。而這樣的一個伉,這樣的一個配偶,這樣的一個陰陽是誰來統管的呢?是乾來統管的,也就是陽來主導的。所以實際上陰陽的問題就落在了“乾者,健也”這一句話上。所以“乾者,健也”實乃研易之眼目,乃為醫之眼目,同時也是行事之眼目。我們研究《易》這一門學問,我們行持醫這樣一門學問,我們為人處世,我們要立於不敗之地,實際上都與它有關係,乃至於我們研究更廣闊地學問,都跟它有關係。另外一方面,“健”的延伸意思,就是強有力的意思,那麼這樣一個強有力是說天之行強而有力,也就是說你要想象天之行,你要想強而有力,你必須要夫婦有統,陰陽有統,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主導,不能夠絕對的平均,這是《易》裡面非常明確的思想,這是講的《易》。下面我們還可以簡單的看一看《內經》。 《內經》這樣的思想更多了,像“陰陽應象大論”裡面談到的“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就很集中的反映了這一點。這個問題劉力紅在《思考中醫》裡面談得比較詳細,我們從一年四季,從春夏秋冬就可以知道,萬物的生長衰老,實際上都是隨陽氣的這樣一個生長衰老,陽氣的這樣一個變化而變化,這樣的主導性是非常明確的。另外一個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提到的“陽氣者,若天與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曰光明”,這裡談得很清楚,陽氣是什麼?像天像曰一樣,世間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它,而人更加是這樣, 它尤其是人的性命所繫, 所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裡大家注意一個“所”,為什麼要用一個“所”,陽氣有一個所,這個若天與曰的陽氣有一個所,那麼失其所呢,也就是說陽的這個相對的處所失掉了,人的壽命,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這一句話實際上已經向我們透露了扶陽的消息。 你要想從思想過渡到理路,這裡面就是一個竅,所以經典的東西往往就是一個字一個手眼,你把它解開了,後面的問題就好辦了。你像“天地之間,=之內,其氣九州島島島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不管你是五臟六腑,十二節都通於天氣,也就是說都由陽氣來主導,來把握。還有《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陽密在哪裡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 “二者不和”,“和”是什麼呢?和就是有統的意思,也就是有主導。那麼有統,有主導,陰陽就會不離不決,這就叫做聖度。所以這同樣還是談的一個問題。

上面我們看到《易》裡面的一個看法,《內經》裡就是這樣一個看法,那麼後世呢?這裡略微據一個例子,產品那個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後世崇陽思想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春秋繁露》所說:“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始終。”萬物是隨陽而出入的,春夏為什麼會發陳,會萬物蕃秀?因為陽出來了,萬物也出來了,所以有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景象。秋冬為什麼會凋零你呢?因為陽入了所以萬物也隨著入,就陷入一片凋零。為什麼冬天了,南國還可以出現一片綠樹春風,而北方卻是冰天雪地,那是因為南方以陽出位主導,北方以陰入為主導,所以生在南方的人,還是比較幸福,能夠一年四季看到鬱鬱蔥蔥,到北方就不行了。“天下之昆蟲隨陽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昆蟲大家都知道,入冬之後,甚至入秋之後就潛藏起來了,到春天驚蟄,陽氣生髮之後他就出來了。我們在看這個“草”的造字,它的上面是兩個十,中間是一個日,下面是一個十,實際上就是“三十日為草”。這意味著什麼呢?三十日是多長時間呢?是一個月。說明這個草是什麼,神農嘗百草,嘗的究竟是什麼,草為什麼會有不同?實際上就是這個“日”的不同,有的摒受的陽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稟受少的就寒涼,稟受多的就溫熱。中醫講的“四氣”寒涼,實際上就是講的這個草所含的“日”的多少,所以神農嘗的,不外乎就是這個東西。或者說更重要的是嘗的這個東西,而不是好吃不好吃。《中藏經》裡講的也很清楚:“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機基,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者生,順陰者死。”這裡講的已經很明白了。張景嶽在《傳忠錄》裡實際上對上面的話做了一個解釋:“人得天地之氣而生,而有生之氣,即陽氣也。”《內經》裡講:“人稟天地之氣以生”那麼這個主生之氣是什麼呢?陽氣也。所以“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而況無陽乎?故陽惟畏其衰,陰惟畏其盛。”陽氣如果不是很旺的話,生意就會有問題,所以人最怕陽氣衰,陰氣盛。因為《中藏經》裡講:“陰宜常損,陽宜常益,順陽者生,順陰者死。”所以“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矣,陽來則生,陽去則死。”所以人的死並不是這個形體消滅了,而是陽氣去了。

《內經知要》裡面也談到了:“天之運行唯日為本,天無此日則晝夜不分,四時失序,晦瞑幽暗,萬物不彰矣。在於人者,亦為此陽氣為要,苟無陽氣,孰分清濁,孰布三焦,孰為呼吸,孰為運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與天之無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

天的運行以日為本,大家想想,沒有日還有晝夜嗎?還有春夏秋冬嗎?人與自然相應,人的生命的運行,以什麼為本呢?對於人來說,身無陽氣,如天舞日光一樣,暗無天日要健康長壽,那是萬萬不可能的。而《醫理傳真》講的就更加形象:“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氣乎”確確實實,每個人這一口氣上不了,就嗚呼哀哉了。那麼這個氣是什麼呢?就是陽!故“陽性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可知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引起無滯”如果“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鄭欽安這裡已經點的很透,為什麼要扶陽,為什麼要溫熱,就是要保證陽氣流通,陰無阻滯,這是健康的根本。以上的扶陽理念僅僅是泛泛而談,大家可以循此深入。如果真正地深入了,就會發現整部《內經》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觀點。但也許有人提出來,《內經》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不彰。”可是為什麼有講:“奉陰者壽”呢?它與“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不彰。”這句話有沒有矛盾呢?沒有矛盾!因為奉陰陽就能不失其所,“奉陰”講的是什麼呢?講的就是陽氣的收藏!所以,陰陽的關係一定要搞清楚。

強調傷寒實際上是強調陽氣,陽損了,人就亡了,這些問題恐怕應該引起每一為有志於研究中醫的同人們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