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新农微视野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俗语是古人根据生活的经验,留下的智慧,句子简短,但内容饱满,有时三五个字就道出了人生百态,又因为句子押韵,便于传播,一直广泛的在农村流传,可总有例外,例如“出门千里不拿针”直切主题,既不押韵,也看不出包含了什么道理,怎么就能成为俗语传承下来呢?

【古人对出门和回家是看的非常重要的】,自古就有“七不出八不归”(七:柴米油盐酱醋茶,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一些老话俗语,来强调出门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出门还挑日子,决定哪天出发,家里的女人总会再三嘱咐,雨天带伞,晴天带帽,路上的干粮水准够。

【可怎么有出门千里不拿针的说法呢?】关键就在“出门千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千里不过是动车2-3个小时,快的很,没觉得有多远,可对于古人来说,千里就是非常远了,最好的马日行不过千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走千里,等于是长途跋涉。

古代不不像现在这么繁华,没出三步就有村庄,可能十里八里都没见一个人,这样的环境下,有些东西就不能带了,例如针。

为什么不带针呢?这就有好几种说法

1)出远门,不痛不痒的东西不带

出远门,穿的衣服肯定是专门选过的,不至于破破烂烂,这针肯定是用不上,带着针就是多余了,而且针比较锋利,长途跋涉,一不留神可能还会扎住自己,所以为了方便,类似针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就不要带了。

2)父母在不远游,家有娇妻舍不得

针是用来干嘛的?自然是缝衣服啊,衣服本就不容易烂,带上针,意味着长时间不回来了,这不带针,就是一种期盼,希望外出的男人早日归家,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不陪伴在父母身边视为不孝。家里要是有娇妻,也会难以忍受长期的分开。

3)大男人志在四方,针线活是女人干的事,出门在外,当以事业为重

古人男主外女主内,出远门十之八九是男人,男人带针,是会被同行的人笑话的,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应该会针线活,带着针算哪门子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娘炮。它也指男人在外要顶天立地,不要像个会针线活的女人一样婆婆妈妈,所以不应该是带针,而应该是带着盔甲。

总结:到了今天,不管男女,出远门,也没见谁带着针线的,特别是男的,虽然有行李箱,但也不会准备针线,就算衣服破了,也不会去缝上,有那个大男人带针线的,下面举手,看看多吗?


农人解说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答: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购物也方便了,足不出户就可以网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所以有什么东西坏了的话修的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直接换了一个新的,简单粗暴,衣服更是如此,想必现在“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会缝衣服就已经很少见了,至少我身边好多人都已经不会缝衣服了,破了旧了就扔了换新的了。

可是在古时候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条件你想一下,还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那时候会缝补衣服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针线更是作为一个家里的常备物品,那么为什么会有“出门千里不拿针”这么一说呢?

单单由字面意思十分好理解,就是出门千里以上,也就是出远门不要拿针的意思,如此看来的确让人想不通为何?但是说是俗语,有的它是有别的象征的意思的,这句俗语其实就有,这里的针线并不单纯指的是针线,而是那些细小无关紧要的东西不要多拿,拿了的话即是给自己增加了负担,古时候交通没那么发达,东西多了负担自然更大,而且细小的东西也是容易丢却不好找,所以权衡利弊还是拿主要的放弃次要的。


“出门千里不拿针”的意思大家是否了解了呢?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出门在外将要远行之时,它所表达的道理还蕴含着生活的智慧,人生选择太多诱惑也太多,我们精力有限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我们要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的,放弃那些针一样细小的唯有如此才可以事半功倍,迈向成功。点击关注我了解更多问题!!!!

五根鸡毛


农村的俗语是非常多的,很多讲得都挺有道理的。今天就来说说“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表面说的意思,但是到底为何会这么说,不少人就说不出道理来了。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说?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说出门去远地方,那就不要拿针。这句话说得有点突然,为什么不能够拿针呢,拿了又会怎么样呢,相信很多人都会在思考这个。有的人就会在想着出远门拿针好像也挺正常的,毕竟同门在外衣服容易破,到时候拿了针直接就可以缝补了。

其实农民能够说出这样的俗语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农看来,至少有这几个说法。

1、出远门不能带无关紧要的物件,以免增加负担

在以前出远门,那可都是需要走路的,可不能够像现在一样一个行李箱什么都装完的。一般来说带一些主要的物件就可以了,如果连针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带,那根本是带不过来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出远门就不要在意一针一线,拿到重要的东西上路就可以了。

2、出远门路途遥远,太小的东西容易丢了

出远门路途遥远,一些大件很容易知道丢了没丢,但是拿针这种不重要的东西,很有可能在半路就直接丢了。因为太小了,丢了也是非常难找的,基本上找不到。再者针也是不值钱的东西,带了容易丢,还不如不带,直接问过往的人家借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上面这两个考虑,农村就有了这样的一句出门千里不拿针的俗语了。不知道大家还有其它什么说法呢,有的话可以说出来。


深山老农民


大家可能都看过《乔家大院》,每次乔致庸出门办事,基本都是一走一年甚至是几年,那可真是出远门了,走一次要备足各种所需的物品。在那个年代,不同于如今的时代,即使千万里,也是几个小时的路程,可以无需带任何物品,一块手机就可以玩遍祖国的东西南北。

过去的旧时代,别说像乔致庸那样的商人,就算普通老百姓出趟远门,也是要备足吃的穿的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至于针头线脑的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带也罢,带在路上着实是个麻烦。不能说一点儿用不上,可也没啥大用处,本来带的东西就已经够多了,所以我认为“出门千里不拿针”的意思是,可带可不带的东西就不要带了,多一样都是麻烦,到时候掉了可惜,还要花费心思时刻留意,所以能不拿的物件就不拿了。



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这样,每次寒暑假开学的时候,家长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塞进孩子的包里,可是大学生们并不领情,他们什么也不想带,只拎一个简单的拉杆箱,轻松自如的往返于家和学校。


现在的孩子们用不着步行或者赶着赶着牲口出远门了,他们却不肯多带一点点的物品,更何况在久远的落后年代,出远门大多是靠着双脚的,多带一根针也是负担,有句话说远路无轻担。


小十六123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俗语是旧时代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对生活总结,是非常有道理的;“千里不拿针”就是如此,它告诉即将远行的人需要注意的事。

“出门千里不拿针”,出门千里,不一定是到千里之外,而是出远门的意思;针在古代是缝补衣服的工具,很小,每家必备,是寻常之物;这里不一定指的是针,而是指无关紧要的物品。

在古代,条件不好,交通不发达;外出大多骑驴,骑马,或者坐轿,但这是有钱人的做派,普通的穷人出门,都是靠步行;如果出远门,就几乎都是步行。

那么,为什么“出门千里不拿针”呢?人行千里,免不了衣服破了,需要缝补,这时候针就正好派上的用场;之所以劝诫远行的人不要携带针,因为针是一种很微小的东西,远途跋涉,很容易丢失;又很平常,随处可见,也不值钱,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买到,或借来使用;远行带针是可有可无的事,所以远行带针是不值得的事。

第二个劝人不带针的原因是,千里无轻载。在古代,出远门的人是需要携带很多东西的,如衣服,食物,雨伞这类这些物品品,长途跋涉,是非常辛苦的,而携带东西的多少,决定了他们辛苦的程度;人在疲惫的时候,即便是很小的东西都会成为极大的负担。所以古人告诫出远门的人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要携带可有可无的东西,即便很小,也不要携带。

“出门千里不拿针”这个俗语在古时候,非常有道理,因为那时候交通不发达,都是靠人力;现在就没有意义了;出门不用人力,靠的是飞机,火车等种类繁多的交通工具,即便携带很多东西,也不会怎么辛苦。更不要说针之类的细小物品。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自古至今,出门都是一件大事请,虽然现在交通发达,有便利的飞机高铁,但是人们在每一次出门时,都会大包小裹带上很多东西。在交通不方便的以前更是如此,出门时不仅会带上家里人的思念,还会带上很多生活必需品。但是老人们在家人出门时却常说“出门千里不拿针”,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在看到这句“出门千里不带针”俗语时特别的不理解,针在以前是生活中最常用的日用品之一,小小的针带出门一点都不占地方,怎么老人却说出门时不带针呢?其实针很小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以前交通特别的不方便,人们出门时可能要一年半载才能回来,所以会带很多的行李,小小的一个针虽然不占地方,但是也特别容易丢失,虽然针不值多少钱,但是平白无故找不到就会让人很恼火。所以老人便说出那么远的门就不用带会丢失的针了。再就是以前人们大多穿手工缝制的衣服,所以针在很多地方都有卖,即使不拿着针出门,出去以后也可以很方便就能买到,所以针不拿也好。



老人们之所以不用拿针出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期盼游子早日回家。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以前孩子们出门的时候,母亲最担心,既担心孩子在外面过的不好,又担心孩子们回家太晚,所以在孩子们出门的时候,一边将孩子的要带的衣物好好检查看看有没有需要缝缝补补的地方,又叮嘱孩子早日回来,当母亲的觉得,如果如果孩子们的衣服坏了以后让孩子们自己缝补衣物,便会忘了家中的老母亲,所以不让孩子带针,更多的是孩子们在看到衣服坏了以后便会想到家中的老母亲,便能早早的回家。



虽然现在交通设施已经很健全,很便利,但是在孩子们出门的时候,当家长的也会很惦记,所以“出门千里不带针”更是告诉游子们要早日归来。


小马话三农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以前的年代,人们出行是大事,由于交通物流不方便,不像现在千里做飞机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以前的年代出门千里是一年或几年才能来回的事情。所以关于出行,也有很多说法,比如说,“出门千里,勿食枸杞”,“出门千里不如家里一里”等俗语说法。这些说法都是说明了在家前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说法,同时也教导人们外出的时候千万记得不要忘了家,忘了家里的女人。

这个出门千里不拿针,其实还有后面一句话,那就是“带到路途有一斤”,这里的针是泛指,指的是虽然很微小的东西,但是由于出门千里,路途遥远,旅途劳累,所以一个像针一样的东西,也可能会感觉重一斤。那么如果要是出门再拿其他的东西,那么重点就更大了。所以这里第一个意思就是出门的时候,最好要简装出行,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否则会给外出旅途增加很多累赘。使旅途更加辛苦。

再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针线是女人常用之物,如果出行的人连针都备齐了,那么证明在外的过程中,自己把女人的事情都做了,那么就不会想念起家中的女人了,这里的不拿针,和勿食枸杞是一个道理,就是告诫人们出门在外,要时刻想念家里的女人还在等待着自己的归来。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大家关注。

响水大米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自有其道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有人误解老话的真正意思。针头线脑的,其实是人出行必备的工具,万一路上有需要缝补的衣服,那针头线脑就能派上用场了。


因此农村老话说的“出门千里不拿针”并不是说不让拿针,是说不要拿无关紧要的东西。很多的老话都在讲路远无轻重,比如路远无轻重,一根稻草压死人。再比如千里不捎针,万里无轻担。其实意思是说,出门在外的,拿的东西多了,是个累赘,不方便出行。

“出门千里不拿针”指的是给别人捎东西不要捎针头线脑这些小东西,没什么实际意义,哪里都有这些东西,要捎带就捎有用途的东西。比如急需的的在外面没有的东西。这样也不容易在途中遗失了,因为针头线脑太小了,不小心就会丢失,不好交差。

“万里无轻担”,人行万里,旅途跋涉很辛苦,背的东西多了苦不堪言。因此就有轻装上阵的说法。走的路远,就算是一根稻草也能压死人的。至于民间说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则是从礼节方面说的,和“千里不捎针”没有关系。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其实针头线脑在路途中最重要。古人出远门,全靠脚行,衣服容易被挂破,就要自己动手缝补,没有针头线脑就很麻烦了。因此,在以前人的行李中,针线包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物品。

另外,“出门千里不拿针”,我总感觉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做父母的总希望外出的儿女早些归家,不要在外面逗留很久的意思。你认为呢?


农村老俗话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人们交通没有现在的发达,人们出门基本是步行,有钱的就坐马车坐船,基本都是轻装上阵,而捎带东西,若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是轻易不会让人带着的,尤其是一些到处都有卖的生活物品,走远了再轻的包袱都变的很沉重,就算一根针也是不小的负担,讲究出门少带,不多带



老话也有说”千里不捎针,万里没轻担”,说的就是路途遥远的话就不要给别人捎带一根针,因为山重水复、跋涉千里容易遗失。而万里没轻担,意思则是路远了,再轻的担子担久了也会让人感觉很重。总的意思就是带着东西赶远路很麻烦,这样就有了出门千里不拿针

而现在的人们出门旅行,除了基本的衣服,生活用品,就不需要其他了,缺什么,到了地方再买,有的只带几件衣服就可以出去外面旅行了,而农民工带的东西就满满一大包,他们可舍不得在外面买东西,能自己带都自己带,一般他们的行李比别人多

对于千里不拿针就说到这里了,喜欢不妨点个关注,留意更多有趣的内容


乡间小宇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出远门带东西一般都是肩挑背扛及其劳累,路途遥远包裹会感觉越来越重!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体会比如一桶油你刚提起来很轻松,提远了会感觉越来越重!所以增加一根针的重量都不愿意的;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交通道路都不发达,出远门经常会十里百里荒无人烟,带着包裹也担心有打劫的,为了安全考虑也不愿多带一根针免得挂心!

综上所述古人说(出门千里不拿针)是有一定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