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大多因弱而亡,为有“汉”因强而亡,其最主要原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导致灭亡?

橘子JianG丶九夏


1、两汉时期的汉族尚武,民风彪悍。

其实,重文轻武的思想是从两宋时期才开始形成并且逐渐固化的。这种思想极大的削弱了汉族的血性和战斗力。然而,在汉唐时期,汉族的尚武之风很盛,因此汉族军队的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

自汉武帝对匈奴展开反击战以来,汉军对北方草原民族势力,就始终处于军事压制之态。即便到东汉末年,中原群雄混战,国力衰退,但东汉军队对北方游牧势力的军事优势依旧存在。

比如辽东军阀公孙瓒,早年就曾以三千精锐骑兵大破乌桓。时称“驱叛胡于塞表”,一举威震塞外。要知道,公孙瓒的实力在东汉末年的群雄当中,还算不上是第一梯队,最后自己也被更强大的袁绍所击灭。后来,曹操又一次攻打乌桓,先锋大将张辽阵斩“以雄百蛮”的乌桓首领蹋顿,乌桓大败,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之众。

由此可见,汉末军事实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即便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同样有能力独自击败一股北方游牧势力。

2、往日强大的匈奴在汉军接连打击下土崩瓦解,北方草原部落林立,力量分散。

实际上,东汉末年,汉族军队依旧能在军事上压制北方草原势力,除了自身军事实力的强大外,草原势力的四分五裂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

自汉武帝以来,匈奴在汉军的接连打击下,势力不断衰落。之后,匈奴开始逐渐分裂,形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并彼此攻伐。其中,南匈奴南下内附汉朝,而北匈奴则在汉军的征讨下走向衰亡。随着匈奴势力的衰退,往日归附于匈奴的草原部落也纷纷脱离出来,逐渐发展起来。

比如过去屈服于匈奴部落的东胡诸部,如鲜卑、乌桓等部落,就是趁匈奴势力衰落之机,快速发展起来的。

这些草原部落势力,与往日强大的草原帝国匈奴相比,显然差距甚远。因此,单凭这些部落势力的力量,想要单挑整个大汉,是不现实的。所以,即便东汉王朝早已日薄西山,但仍旧是庞然大物,对于力量分散的草原部落势力,还是具备足够的军事优势。

也就是说,汉以强亡,其实也是因为周边没能形成强大且统一的外部势力造就的。而如果汉末时遇到联合起来的匈奴诸部或是突厥、契丹等草原帝国,那么汉末时期的汉军能否挡住外族的南下,那就很难说了。



这些历史要读


“汉以强而亡”这个观点其实是说大汉一直到最后几近灭亡之际,却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战斗力。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比如在东汉末年,汉军即使在自己乱成一团的时候,也可以击败外来的游牧民族入侵势力。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明明军事实力这么强大,那为何又会灭亡呢?这其实是跟汉代政治模式有关。

汉代,能够影响政治的势力有四波人。分别是皇帝、外戚、宦官和士族,其中虽然士族占据着很大的份额,但此时他们的实力尚未成熟,所以还不能完全决定朝政的走向。

所以在当时,真正可以影响朝局的,是宦官、外戚和夹在他们之间的皇帝。自汉章帝开始,外戚重新走上大汉的政治舞台。因为皇帝年幼,辅政的太后便会重用娘家人来巩固政局稳定,如此一来,太后家就开始独霸朝局。

但是当皇帝长大以后,自然不甘心被外戚压制着,所以他们回去寻求最可以相信也最依附自己的宦官去寻求帮助,随后皇帝利用宦官扳倒外戚,而宦官则获得大权。但是宦官这个群体多半是有精神疾病的,所以一般来说,宦官掌权,政治就会混乱。然后当老皇帝驾崩后,新皇帝的外戚又会扳倒宦官,就这样陷入一个死循环。

看起来这没啥,但是长此以往的这么折腾,再加上这些达官贵人也是喜欢榨取民脂民膏,所以到汉灵帝时,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最后黄巾起义。

之所以说黄巾起义是大汉灭亡的起点,倒不是因为黄巾起义动摇了大汉的根基,而是因为东汉的正规军在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时,明显表现出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为了彻底镇压起义军,中央向地方下放了军权,由此各地的军阀也就被培养了起来。

泼出去得水收不回来,放出去的权力也一样。黄巾之乱结束后,表面看起来大汉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先前不受待见的门阀已经通过这次镇压活动成为了拥有军事实力的军阀。单独拿出一个自然是比不过中央,但是联合在一起,绝对是可以颠覆大汉的。

然后董卓之乱爆发,整个中央被西凉军控制,董卓先后吞并禁军和并州军,成为了最强大的势力。接下来一道讨董檄文让整个天下乱了起来,但是无人称帝称王,大家也就是州牧郡守和将军之间的斗争,诸侯军实际上也是大汉的军队,只是这个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罢了。

包括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他名下的军队,也是正样巴紧的汉军。

所以“汉以强而亡”就是这个意思,诸侯吃的太饱,把中央给取缔了。





火器工坊


从来就没有因强而亡的道理,东汉末年灾害频发内忧外患本就是亡国之相。外患:北方鲜卑连年寇边,匈奴之后鲜卑屡犯边境,东汉朝廷疲于应付。内忧:公元189年,汉灵帝病死后,17岁的少帝刘辩继位,其母何太后执政,何太后之兄何进担任大将军。由于十常侍横行朝野,何进欲诛宦官,何太后不从。袁绍便提议召董卓进京,威胁何太后,董卓尚未进京,十常侍便将何进骗杀,袁绍发兵,残余宦官带着何太后和皇帝逃亡黄河岸边,被董卓追及,从此董卓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除了独掌朝政之外,董卓还擅行废立,立七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袁术,曹操不满董卓专权,先后逃出京师,联络诸侯起兵讨董。190年正月,诸侯联军发兵逼近洛阳,董卓恐惧,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自己留在洛阳抵挡联军。191年2月,孙坚攻洛阳城,董卓大败,随后董卓逃亡洛阳。但是诸侯联军再也不愿西进,董卓得以喘息,随后联军粮食吃尽,全部退军。而后,袁绍攻击冀州韩馥,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东汉末年,地震频发,洪水泛滥,黄河5次决口。水灾期间庄稼被淹,无数居民被逼流亡。水患之后就是大面积干旱,田地颗粒无收。尤其董卓进入洛阳后,董卓本为胡人,生性残忍,他的部队每到之处便烧杀抢掠。将当时富饶的洛阳中原等地弄得鸡犬不宁。根据史书记载,在当时就有300多万人活活饿死。

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为了生存,还发生了很多人伦惨剧。元嘉元年,就是公元151年:夏四月,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后汉书.灵帝纪》到了永寿元年,四年后:二月,司隶 冀州饥,人相食。——《后汉书.灵帝纪》灵帝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后汉书.灵帝纪》

夫妻之间互相吃,产了子也要杀掉,因为根本养不起。在这样的形势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揭竿而起,所以东汉末年有一句民谣这么唱: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比战争更危险的就是瘟疫的爆发。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瘟疫无疑是最可怕的杀人武器,而关于东汉末年爆发的瘟疫,史书中也频繁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军阀混战群雄并起,东汉鼎盛时期中国人口多达5600万,但是在最低谷的时候中国人口却不到800万人。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不到150万人。可想而知东汉末年的人口灭亡。你看到的三国是桃园结义,计谋频出,而真实的东汉末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也正是由于灾害频发,张衡才发明了地动仪!


公知不告诉你的事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是因为中央政府对外战争失败,军事实力下降,对外丢失领土,对内不能镇压农民起义而亡国的。但是汉朝是一个例外,即便是汉朝末年,东汉朝廷仍然对外可以打赢对东羌的战争,匈奴、乌桓、东羌等无不俯首帖耳,西域也在控制之中;对外也可以快速镇压黄巾起义。但就是这样,最后仍然免不了灭亡,被曹魏篡权。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外戚和宦官乱政所致。

东汉朝皇帝不仅短命,而且大多是年幼继位。东汉一十三帝,只有开国皇帝刘秀活过了60岁,汉献帝54岁,汉明帝48岁,其他的都没有活过35岁的,甚至出现了几个婴儿皇帝。

皇帝年幼,不能亲自处理国事,就只能太后垂帘亲政了。孤儿寡母的,太后要干预国事,只能求救于娘家人,外戚势力于是就此兴起。如三国中的何进大将军就是如此起家的,他最开始只不过和张飞一样是一介屠夫罢了。像如此之人骤然获得高位,哪会治理朝政,必然是祸国殃民,弄得民怨沸腾。

等到小皇帝长大了,肯定要夺回权利。但是太后和外戚往往不愿意放权,于是又起了一番争夺。小皇帝要想夺权,只能依靠宦官,比如汉少帝就是打算引何进来诛杀宦官蹇硕、张让等。可惜何进这个屠夫做事不密,又不肯采纳袁绍等的意见,最后被反杀。

整个东汉就是在外戚和宦官手中不断来回的控制,两党相争,殃及的确实大汉的整体实力和民间百姓。最后黄巾起义后各地诸侯并起,最后被曹丕篡权。

所以东汉的灭亡不是亡于外部,而是亡于内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直到灭亡之时,对外部仍然有绝对优势。


历史小跟班


语文课代表,为您解答,供您参考。


历史的长河中,政权的更替十分正常。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很多朝代都是因为国力衰弱而被灭亡。但有一个朝代比较特殊,因为直到它灭亡,都扔保持着一种强势的姿态。这个朝代,就是汉朝。


一、大汉

刘邦


  1. 汉朝(前202年-220年),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2.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楚汉相争,最后楚败汉胜,汉朝建立,史称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汉文帝、汉景帝相继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后攘夷拓土,被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
  3.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汉朝再次建立,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开创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中后期发生了戚宦之争和党锢之祸,于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4.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5. 汉朝和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逐渐形成,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刘秀


二、天下无敌

班超雕塑


  1. 经过历代皇帝的苦心经营,到汉武帝时期国力极为强盛。此时国内稳定,无内忧,汉武帝便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死敌匈奴。

  2. 汉与匈奴,两者可以说都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强国家。但最终匈奴还是被汉军击败,从此四分五裂。

  3. 到了东汉时期,依附于汉朝的匈奴分化为南北匈奴两部,北匈奴不是很听话,觊觎汉朝领土。于是汉朝决定讨伐北匈奴,最后将其打服。

  4. 当时最为杰出的将领班超,带兵平定西域50多国,让西域重新回到汉王朝管辖之下。

  5. 汉朝不仅军事强盛,而且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达到了6000万,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文化方面,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中心地位,在思想领域有了鲜明的标志。

  6. 纵观两汉,前后历经20多位皇帝,直到灭亡时,依旧保持着十分强势的姿态,绝对没有外来的威胁能够对其造成影响。


三、宿命

好像盛极而衰是一种历史规律,任你再强也不能长存。


到了东汉中后期,仿佛汉朝的气数将尽。东汉历12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满16岁继位的皇帝多达9人,并且自汉和帝之后,皇帝均为幼年继位,且继位的皇帝又大多短命。


首先,生不出儿子,好容易生出儿子还经常夭折。只好从皇帝的近亲之中挑选继任者。而被选中继位的又大多年幼,一个年幼的皇帝会依靠谁?他天然的会依靠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娘家人,这就造成了东汉的外戚专权。


然而等这个年幼的皇帝长大成人之后,却发现不对啊这大权怎么在自己母亲和亲戚手里,满朝文武皆是太后的娘家人。此时的皇帝能依靠谁呢?只能依靠陪自己长大的太监们,这又就造成了东汉的宦官专权。皇帝依靠太监与外戚争权,好不容易从外戚手里抢来大权,结果皇帝又短命驾崩了,而且还没生出儿子就死了,怎么办?又得从皇帝的近亲里挑一个来当皇帝,而新皇帝又是依靠母亲和亲戚,外戚又来了,皇帝长大了又指使太监与外戚争权,如此循环往复。

三国纷争


朝廷中央权力如此反复更迭,导致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最后爆发民间起义。中央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军力借镇压起义迅速壮大,中央已无力控制。但这些地方军阀却武力强盛,三国时期,就连公孙瓒这样的三流选手都能完虐外族 ,更别说袁绍、曹操这些一流选手。汉朝因强而亡,实则是因中央弱,地方强而亡。


语文课代表D


不知道历朝历代大多因弱而亡,唯有汉不是的结论从何而来。


确实在那时候看汉的各种制度都比较顺应当时的情况。

学秦制实行郡县一杆子插到底,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从政治上把皇帝家与政府做了分离,

由宰相管政府,御史大夫管监察,太尉管军事。所称三公

而皇帝有自己私人的秘书处六尚负责打理皇帝大小事务,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管理皇室一切事物。

财政上也把政府收入与皇室收入做了分离,大司农收入为国家,少府则是皇室收入皇室不能用大司农的钱,从制度和财政上看汉代则越来越像是一个国家。

从制度上说这一切都是好的,但是从武帝开始讨伐匈奴,通西域这一系列前人种树的举动花了大量的财富,文景之治几辈子的积蓄都花光了后,政府财政陷入了窘境,武帝也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打开少府的经济拿出来捐于政府,也是从这时候起因为武帝的雄才大略宰相这一政府首领,变得没有了权,外朝开始直接听内廷皇帝的指令。从这时开始一切的一切都由皇帝定夺,这样的话朝代的延续与传承全系于皇帝一人,贤则兴佞则亡。

制度从一开始的分离又变成了集中,而且武帝在驾崩前夕把小皇帝的母亲处死避免了后党乱政与皇权的外流。本来宰相是皇帝的大管家武帝走后应该由宰相辅政,但是武帝把所有的事都揽于皇权,宰相自然也不能预闻宫中事务。此时武帝让大司马大奖霍光辅政,让皇亲代表皇家。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宰相本来应该才是皇家的都代表,现在设置了一个大司马大将军来辅政。外朝和内廷的政务问题都出自于臣,就相当容易发生冲突,皇帝又年幼无法权衡。可以说这样的处理初衷是为了让皇权不旁落,但是也导致了政务混乱外朝首领和内廷大司马大将军一人说一语在无形中给汉朝留下了隐患。

可能有人说皇室的事本来就是应该有皇亲来决定,外臣不议皇家事,看似也不无道理,但是皇帝的存在是因为有政府在,那么重要关系来看皇帝家的事业应该是政府的事那么宰相是政府的领袖是有权参加废昌邑王之后的皇帝人选会议的。但是霍光以这是皇帝家的私事用不着政府领袖管推了。

也从此刻起内廷的权利超过外朝,那么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后来宣帝要削减霍家的权利恢复到汉初交还权利与政府。西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权力分布的不清来回不定大权旁落,导致了政府职能下降。全系于皇帝一人之身,皇帝好且贤明还不会出现太差的问题,但是皇帝坏了没有制度来约束皇帝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当然不止是汉代的问题也将会是后来中国各朝代的问题。


大部分的朝代灭亡包括汉代,不能说是单一的问题出现了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大多数的朝代都是在初期百废待兴时开始国家开始上升,到中期时达到巅峰(这时候开始大大小小的问题开始发生,然后中后期制度的弊端出现好的出现力挽狂澜的都人续命,运气不好的就开始出现天灾:洪灾、旱灾、蝗灾、天气骤冷游牧民族南下。人祸:政府效率下降,土地兼并严重)。这些可以说是一直在循环没有解决的办法。


汉代 的制度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开明与先进,在不断的演变中渐渐的从经济上,内外朝的关系上,选举制度上,兵役制度上都出现了问题。



例如经济上虽然赋税很低但是土地私有制(并没有说私有制有问题)民间可以自由买卖田产,导致逐渐的出现了大地主那么地主对佃农收的租金比政府的赋税高出了许多,政府收的只有30分之1而地主对农民收的高达50%之多,在这个制度上让贫穷的人无法翻身,富贵的人又不需要多缴税。 所以制度的好坏要看如何不断的变更,一开始利民的政策如果在后期的实际勘察中没有跟上真实情况就极容易出现类似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兵役制度上,汉代是人人皆兵但是每年仅一个月来给国家当兵操练上是完全不够的,数量也不多,结果就是全民皆兵但是不够用,遇到打战又要各地调兵,在当时的交通上你可能只要服国家兵役一个月但是路上就要花费大量时间,这样造成了民力、兵力上的浪费,这些制度弄得听上去好但是实施起来可行性并不高。

还有其他的问题就不一一赘述,所以如果从现代的角度去评论当时的制度,来讲述批判当时制度的利弊,是有失公允。换个角度说,如果当时我们在那个框架中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过的历史应该就是当时的人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来治理管理整个国家。

无病时无论你怎么折腾整个帝国都不会有太大问题,会蒸蒸日上。有问题时出现一些政治家前赴后继的来推行新政改革也能缓解问题。但是如果到了中后期问题百出,如同羸弱的病人这时候小改革如同病重药轻无效果,下猛药大兴新政就很有可能直接导致王朝的灭亡。


汉代也是在制度的慢慢老化没有跟上实际的情况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成了病危的病人,下了猛药而覆灭了。


也曾有过蒹葭


这个问题有意思,要真说以强而亡,我倒觉得清朝符合这个观点。清朝皇帝逊位之前并没有像以往的王朝末期给农民加征税赋,国库收入而是通过工商税和海关关税保证了每年收入白银3亿多两,又采购了好多军舰、武器,还训练了十好几万新军。清政府又准备立宪,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地大刀阔斧改革,毕竟有钱。结果突然就亡了。清朝留下那点“遗产”让军阀混战了十好几年,直到蒋介石北伐收复北平才算结束。


故国明月照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他们掌权之后,往往忽视了人民,他们以为,无论他们怎么样,人民也奈何不了他们,然后就导致了他们腐败糜烂,自己过上了骄奢淫欲的生活,而不管人民死活,从而导致了人民怨声载道,因此,当社会上出现风吹草动,人民自然就会起来反抗他们,从而推翻旧的政权。


牛知晓


无论国力强弱,集权而权力通吃不公,致使属民免强地维持生存,都是灭亡的原因,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已生存困难,岂能经得起折腾!要么守卫不动国家,要么干脆揭杆而反了。中国汉唐等的强大,都是在相对宽松守规公平的环境下积累了实力,宋代不断赔款受攻却不灭,也得益于集权松驰社会各种力量活跃的条件。


扎西284919421


政治统治必须寄生于经济基础,不管是强政权还是缩政权,只要没有完全背离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都不会完成根本性的改变,灭亡。这是千古真理个历史经验轮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