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概況

花都區原為花縣、花都市,清 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置,隸屬 廣州府。

民國3年(1914),花縣屬 粵海道。民國9年,由廣東省直轄。民國25年,歸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抗戰爆發後,隸西江行署。民國32年,復歸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改屬省政府直屬督察區。

1949年10月13日,花縣解放,屬北江專區,同年12月隸屬 珠江專區。1952年和1956年先後改屬粵北行政區和佛山專區。1958年11月花縣改名“ 廣北縣”,次年3月複名花縣。

1960年4月20日劃為廣州市屬縣。1993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定名“花都市”(縣級),由廣東省直轄,委託廣州市代管,以原花縣的行政區劃為花都市的 行政區劃。8月1日,花都各機關單位更名並啟用新印章。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花都市,設立廣州市花都區,將原花都市的行政區劃為花都區的行政區劃。7月10日,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同年12月25日,中共花都區委和花都區人民政府機關由新華街建設路1號遷至新都大道(今迎賓大道)的新辦公樓辦公。

花都市位於 廣東省中南部, 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市北面。地處東經112°57′07″~113°28′10′,北緯23°14′57″~23°37′18″,北迴歸線橫貫中部。花都東部和東北部與 從化區交界,西部與三水市相連,西南部和南海市接壤,南部緊靠廣州市 白雲區,北部與清遠市毗連。2000年,全市總面積960.38平方千米,約佔全國總面積的萬分之一。

氣候特點

花都位處南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常年 氣候總特點是:氣溫高,降水多,夏長冬短,無霜期長。溫度、溼度、降水、風向、風速等均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花都 夏季長約五個半月,冬季約一個半月,春秋兩季約五個月。冬季時間短暫,偶有低溫,但持續時間短,回暖較快。夏季雖熱,但少酷暑,春秋兩季氣候溫和。夏季盛吹偏南風,冬季盛吹偏北風,年主導風向為北偏東,風力多為1~2級。

土地資源

花都的 土地資源不充裕。1995年出版的《花縣誌》記載,據1982年土地資源概查,花縣土地總面積961.134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平均有432人,比全省多168人,為全國平均人數的4.3倍。海拔50米以下平原佔地共59294.83萬平方米,佔花都總面積的61.69%;海拔50米以下高、中丘陵為主的面積有30312.56萬平方米,佔總面積的31.5%;水域面積6506.02萬平方米,佔總面積的6.8%;除江河外,能利用的水域面積3817.36萬平方米,佔總面積的3.97%。

據1986年土地資源詳查,境內土地總面積為1438931畝(959.287平方千米),按該年人口數計算平均每人有土地3.12畝(2080平方米),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耕地面積(含水田、旱地和菜地)32845.5萬平方米,僅佔土地總面積的34.24%。土地後備資源不足,據1986年測算,全境未利用土地6666.67萬平方米,大多屬難利用土地。撤縣設市前的1992年末,全縣耕地總 面積21999.67萬平方米。1993年以後,由於交通與城市建設發展和 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非農業用地需求量增大,耕地面積逐漸減少。2000年,花都的總面積960.38平方千米,按年末總人口617638人計,人均土地面積1550平方米,僅為全省人均2060平方米的3/4強。年末,花都區實有耕地面積16687.6萬平方米,比1992年減少24.14%,全區人均耕地不足270平方米,保護耕地任務十分艱鉅。

礦產資源

境內已發現礦產18種。儲量大且開採價值高的有石灰石、花崗岩、高嶺土(瓷土)等。其中石灰石的儲量在珠江三角洲具有優勢,蘊藏量為13.5億噸(按採至海拔標高-50米計算),品質優,氧化鈣(CaO)含量達50%以上,主要分佈在赤坭、炭步、獅嶺、新華、花山等鎮,呈南北走向。花崗岩儲量在290億噸以上,硬度6.5度以上,分佈呈東西走向,各鎮均有分佈,其中新華、炭步兩鎮分佈較少。高嶺土(瓷土)儲量100萬噸以上,均屬中低溫瓷砂,主要分佈在梯面、花山、芙蓉、 北興鎮,呈不規則走向,生長形態為“雞窩狀”。黏土(含磚瓦用黏土)儲量3000萬噸以上,各鎮均有分佈。矽砂原有儲量65萬噸,主要分佈在花東、北興、赤坭、炭步、新華鎮境內,20世紀90年代後期基本被採完。

水資源

地表水境內河流雖多,但河程短,集雨面積不大,地表水主要來源於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調查,境內年平均徑流量11.59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為16.34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約7.3億立方米。按當時人口計算,人均佔有水量2556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2930立方米。按2000年末花都總人口和耕地計算,人均徑流量為1979立方米,畝均耕地徑流量4631立方米。除降雨產生徑流外,流溪河、白坭河、蘆苞湧等過境客水可資利用。流溪河年徑流量近20億立方米,大坳及李溪攔河壩年引水量約1.76億立方米。白坭河每天二次漲潮,潮水量約398萬立方米,可供沿岸抽水站提用。

地下水境內的地下水分為淺層地下水(第四系鬆散孔隙水)和深層地下水(基岩裂隙水)。據80年代初調查,淺層地下水資源有2.09億立方米。深層(地表100米以下)地下水分為三個區:第一區為塊狀巖類裂隙水區,分佈於北部花崗岩山丘,年均水量399972.72噸/日。此區水量較豐,但遠離農田。第二區為層狀巖類裂隙水區,分佈在東、西部及中、南部丘陵崗地,年均水量156171.61噸/日。此區雖近農田但水量不豐。第三區為上覆鬆散巖類孔隙水區,分佈於南部平原地區,年均水量152314.09噸/日,可開採量為110065.71噸/日。

動物資源

曾由於不注意 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境內的自然環境不斷受到汙染,鶴群他遷,珍稀動物瀕臨絕跡,野生動物數量銳減。1995年出版的新編《花縣誌》所列當時常見的動物僅有110種,其中脊椎動物83種、節肢動物21種、環節動物2種、軟體動物4種。

90年代,花都林業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了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每年都在王子山森林公園放生一批穿山甲、巨蜴(俗稱“五爪金龍”)等國家保護動物,增加境內的存活量。

1998年7月,在規劃建設位處梯面鎮西坑的廣東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調查時,發現該處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現時境內常見的爬行動物有龜( 金錢龜、 草龜、 鷹嘴龜)、螺(赤風螺、 田螺、坑螺、 苦螺)、蚯蚓、蛇(蟒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過山風、百步蛇、金錢蛇、廣朗蛇、涉跳蛇、青竹蛇、四腳蛇);常見的水產類有蝦、黃鱔、白鱔、生魚、塘蝨、山坑魚;昆蟲類有蝴蝶、蜻蜓、螳螂、蚱蜢、蟬、金龜子、蠶、蝗蟲、蜂;鳥類有白鷳、燕隼、小鴉鵑、褐翅鴉鵑、斑頭鵂鶹、領角鴞、喜鵲、麻雀、烏鴉、黃鶴、啄木鳥、貓頭鷹、鷓鴣、百靈鳥、黃鶯、翠鳥、野鴨、禾林鳥、 燕子、相思鳥、 雉雞、畫眉、杜鵑、斑鳩、錦雞、白頭翁、紅尾雀、鴛鴦、朱頂雀、白腹錦雞。

植物資源

據1998年7月調查,境內植物分3門139科371屬568種,其中蕨類植物16科22屬31種,裸子植物2科2屬3種,被子植物121科347屬534種(雙子葉植物105科278屬435種,單子葉植物16科69屬99種)。常見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除糧食、油料、 水果、瓜菜等農作物外,野生樹種有桷、 鴨腳木、烏桕、 黃檀、荷木等;人工栽種的樹木主要有馬尾松、黎蒴、油桐、稠木、隆緣桉、檸檬桉、柳苦楝、 木麻黃、臺灣相思、大葉相思、落羽杉、池柏、溼地杉、茶、榕、木棉等。境內樹種有300餘種。

名勝古蹟

芙蓉度假區

位於花都北部的芙蓉嶂及芙蓉嶂水庫一帶,佔地面積60平方千米。1988年10月,完成度假區首期工程,對外開放。1994年5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為省級旅遊度假區。1994~1996年,度假區內開通與梯面綜合旅遊區連接的“通天河”隧道和過山公路,建成芙蓉水上世界、陽光滑草場等配套設施。

九龍潭水上世界度假村

位於北興鎮九龍潭水庫一帶,佔地面積14.10平方千米。由北興鎮房地產綜合開發公司和香港金馬國際聯合公司合作開發建設,是集觀光、娛樂、會議、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區。1996年8月,建成水上世界等旅遊配套設施並對外開放。1997年8月,40幢別墅建成並投入使用。

高百丈風景區

位於梯面鎮,分“盤古煙霞”、“百丈晴巒”兩大景點,景區內建有百步梯遺址及煙霞亭、晴巒亭、四望亭等,亭上可供登高、涉澗、探幽、聽泉、覽瀑、觀奇松、祀廟宇、看日出、眺晚霞。1997年投資70萬元,建成從山腳至山頂的盤山公路。

盤古王公園

位於 獅嶺鎮盤古王嶺。園內建有以歷史悠久的盤古神壇為主題的盤古王公園牌坊、盤古王廟、聖龜池、半山亭、商業街、天然游泳池等配套設施,成為集登高、朝拜於一體的旅遊景點。

紫霞山莊

位於梯面鎮五聯村,平均海拔500米,群山環抱,山巒披綠,環境清幽,是療養、養生之地。該山莊致力拓展養生旅遊、生態旅遊項目,1997年首期建成的景點有十二生肖廣場、萬福牌坊、商鋪茶亭、膳堂、放生池、園藝廣場、謁聖殿、萬福佛等。自然景觀有臥佛嶺、仙人橋、龍爪石、水流石瀑布、老虎洞、天池等。紫霞山莊前稱萬福山莊,1999年改用現名。

南方花卉交易中心

位於 新華鎮永發大道,佔地50萬平方米,集生產、展銷、貯運、檢疫、商務辦公、技術培訓、信息交匯、遊覽觀光於一體,是南方最具規模的花卉專業批發市場,也是廣州唯一的花卉拍賣中心。2000年開通觀賞奇花異草和根雕、奇石兩個旅遊觀賞項目。該中心設有13多萬平方米的連片花卉及觀葉植物場和全國最大的根雕、石藝市場。

廣州民俗博物館

2010年的12月7日, 資政大夫祠正式改名為廣州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廣州市 花都區的三華村,建於清代 同治二年(1863年),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清同治年間,三華村徐方正、徐表正堂兄弟倆人共同任職兵部,均得到朝廷賞識,同治皇帝封贈了徐方正的祖父 徐德魁和父親徐時顯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時亮封為“奉直大夫”。為了感念皇恩,他們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和 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他們的後人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

塱頭古村

塱頭古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古村立村於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歷史。 塱頭村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築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村內還有20多條古巷,以及歷史悠久的昇平人瑞牌坊和青雲橋。它以古建築品種多、保存建築規模大以及文化內涵豐富而著稱,是迄今為止,廣東保存規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 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紅山村

被譽為“ 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春天綻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涼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風景優美的荷塘,水車, 鼓樓,桃花島,映襯著遠方鬱鬱蔥蔥的山巒,顯得格外動人,每個週末都有無數廣州市民前來欣賞紅山村的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