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三管齐下”直击贫困“靶心”

习习东风扇,萋萋草色新。

4月2日,记者来到永寿县咀头村和张贺村两个深度贫困村,这里微风习习,生机勃勃。随着渠子镇深度贫困村光伏扶贫产业园的落成,当地贫困群众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把两个深度贫困村作为一个共同体来打造,完善一体联动脱贫规划,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此暗访深度贫困村脱贫工作的咸阳市委书记岳亮告诉记者。

在渠子镇深度贫困村光伏扶贫产业园里,有两个300千瓦扶贫村级电站,仅这一项就能带动102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除了光伏产业,咀头村和张贺村还因地制宜共同建设2000亩花椒种植产业园,2000亩中药材、850亩杂粮产业园和3000头生猪养殖基地,这些特色产业将带动372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分红。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坚克难的关键一年。咸阳市以产业扶贫、大数据精准扶贫、扶贫扶志为抓手,响鼓重锤,“三管齐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产业花开致富路

“去年是我头一年种植大棚菜,3亩地收入9万元,今年预计能收入11万元。等还完贷款,家里有了存款,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在泾阳县安吴镇薛家村,依靠发展大棚蔬菜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昝宏祎高兴地说。

在薛家村蔬菜扶贫产业园,记者看到,占地面积700余亩的各类大棚种植着圣女果、甜瓜等经济作物,直接辐射带动贫困户48户。如今,薛家村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蔬菜大棚带来的甜头,“蔬菜棚”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

咸阳市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抢抓省上实施“三个千亿级”全产业链项目机遇,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培育县域优势主导产业,使全市各县(市、区)都形成了2至3个主导产业,确保每村有合作组织、每户有脱贫项目,逐步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渠道,夯实了脱贫致富产业基础。同时,咸阳市打破县域、镇域界限,建设集中连片产业基地,规划建设5000亩至1万亩规模的产业扶贫基地,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70个、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3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场)1200多个,使其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扶贫大数据精准“制导”

在咸阳市,扶贫干部只需登录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所有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贫困户的家庭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精准扶贫工作在大数据的助力下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精准“制导”,直击贫困“靶心”。

旬邑县太村镇店头村贫困群众刘俊杰一家就是大数据扶贫的受益者。5年前,刘俊杰患上多发性硬化症,多方求医仍不见好转。失去劳动能力的他与70多岁的老母亲何会芳相依为命。2017年,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中,通过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咸阳市扶贫部门将刘俊杰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根据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以及相关政策信息,决定为刘俊杰家建设全县第一座光伏扶贫到户电站。“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享受到精准扶贫的好政策。现在我家有了电站,每年有7000多元的收入。”何会芳高兴地说。

大数据不仅可以精准甄别扶贫对象,还能使项目安排更精准、资金使用更精准。扶贫项目有哪些?资金有多少?都用在哪里?在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上,所有的款项来源、资金用途一清二楚。同时,咸阳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也对帮扶干部的工作动态实行实时跟踪,对涉及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的指标逐一量化,形成了科学的考核体系。

扶贫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3月9日,礼泉县2019年“文艺走基层 欢乐乡村行”扶贫扶志文艺志愿服务首场小戏惠民演出在赵镇尧张村拉开帷幕。《上任路上》《妈妈回来了》等精品扶贫小戏,引起了村民杨召孟的兴趣。

杨召孟是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两年,只要有扶贫小戏演出,他就会赶去观看。“因为我身体不灵便,过去日子过得不如人,总觉得矮人一等。自从看到小戏里的人物不管再难也能在逆境中挺直腰板,我一下子就有了信心。”过去,杨召孟因为肢体残疾,无法像别人一样外出打工,只能守着家里1.5亩老化的果园艰难度日。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杨召孟通过3万元无息贷款在村里开了一家馍店,同时还养了7只羊、2头牛,日子越过越红火。2018年,他如愿脱了贫。

在咸阳市,除了礼泉县的扶贫小戏,泾阳县先后开展了“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宣讲及“最美扶贫干部”“最美驻村工作队”评选等一系列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脱贫的热情和信心;淳化县通过“扶贫扶志故事会村村行”,把百姓宣讲活动与根除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相结合,实现宣讲和脱贫攻坚“双赢”;乾县举办的“讲述扶贫故事决胜脱贫攻坚”主题演讲比赛,全方位反映扶贫部门和各帮扶单位、帮扶人员驻村帮扶成果,挖掘扶贫战线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好的帮扶政策和措施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外因,思想和精神则是内因。抓好精神扶贫,就等于牵住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牛鼻子’。”咸阳市市长卫华告诉记者,咸阳市深入开展的一系列扶贫扶志活动,使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涌现出了“无臂羊倌”刘斌、残疾人脱贫的“火车头”程文彪、“快递哥”李芳龙等许多先进典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张丹 见习记者 田锡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