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鳖是什么鳖,为何全球已知的仅剩下三只?

炒米视角


今天早晨起床,发现被一则新闻刷屏了。苏州动物园的最有希望能够生产“下一代”的雌性斑鳖,在接受国际专家团队第五次“人工授精”后突然死亡(前四次都失败了)。而这只斑鳖是国内唯一一只已知的雌性斑鳖。


目前国际专家团队保存斑鳖的卵巢组织在液氮里,以备未来技术成熟后再使用,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了。

这只死亡的雌性斑鳖,曾经属于长沙动物园。现年90多岁,在斑鳖的生命周期里,可谓非常年轻。所以将他它迁至苏州动物园,和另一只雄性的斑鳖(大概10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配对,实施人工繁殖。大家都寄希望于这对“斑鳖夫妇”能够将濒临灭绝的斑鳖物种给保存延续下来。


因为自1972年以来,已经再未发现任何野生个体了。而原本存在于苏州西园寺放生池内几百年有一雌一雄两只斑鳖(苏州本地人延续古人的叫法,称为“癞头鼋”),雄性(名为方方)已于2007年8月死亡,而雌性并未实际观测到,(因为古人记录的是两只,但是1972年普查的时候,并未发现雌性个体)普遍认为可能早已死去;上海动物园和北京动物园的两只斑鳖分别于2006年12月16日和2005年10月死亡。那么国内可确认的也就剩下苏州动物园的雄性个体了。

世界上的另外两只个体,现存于越南的,但或许也只是传说了。因为还剑湖中的那只“斑鳖”,传说曾背负宝剑送给越南后黎朝黎太祖,助其夺取天下。但是更有可能这只“斑鳖”和苏州的“斑鳖”并非是同一种类,而是单独的另一个物种。如果成立,另一只越南北部的应该和这个是同一品种。那也就意味着实际上斑鳖可能就只剩一只了,我们也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个物种灭绝。

而实际上在古代,斑鳖曾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云南南部红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古人称之为“癞头鼋”。在很多文学作品以及史料里有大量记载。


《清嘉录·枫桥倚棹录》有一首《西园观神鼋》诗,记录着“大鼋”在西园寺放生池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九曲红桥花影浮,西园池内碧如油。劝郎且莫投香饵,好看神鼋自在游。

《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说:“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但是现在叫“斑鳖”是1873年,英国学者John Gray将驻上海的一个英国领事在上海附近捕获的几只大鳖定为新种,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但是国内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仍然认为它是鼋,而不是鳖。


实际上到苏州市动物园1954年建园时,还有大小不一的十余只斑鳖,遗憾的是,当时把它当成了另一个物种——鼋,而且也没有对其很好地采取保护措施,至今只存活一只了,也就是目前仅存于苏州动物园的那只雄性斑鳖。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苏州市科技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对苏州市动物园提供的两个“癞头鼋”标本的头骨、背、腹甲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这两只“癞头鼋”就是“斑鳖”。而全国开始重视起来,并实施保护的时候,已经是2005年了。

一个物种的灭绝就在不经意间。保护物种还是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做起。我们现在只能寄希望在未被开发的自然环境中再发现这个物种的回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