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修身之道的根據

曾國藩修身之道的根據

曾國藩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於自身的修養。他把自身的修為同“修身,治國,平天下”聯繫起來,並處理的井井有條,這正是他為人處世的過人之處。他淡泊名利,所以能有超然物外的豁達心境,他時時自省,所以才能擁有高尚的操守

曾國藩是以注重品行,為人圓潤通達而聞名天下。然而,他在這方面的成就並非一日之功,他的一生都在磨練。他為使己能成為理學大師,便依照理學家“修齊治平”理論,從“靜”;“敬”;”慎獨“下手,在修己上下了一翻苦功,他的修身之道就是在熟讀和學習了《大學》的“內明”而“外用”的實踐,他總結的修身之道包括“學養,靜定,慎獨,主敬,求仁,內省”【具體內容可參考曾國藩的修身之道】,全部是先賢聖哲的思想。

那麼我們從哪裡開始學習呢?首先我們要理解《大學》裡非常重要的三個字“道”,“德”,“天”的涵義。

(1)道的內涵:一個是道路的道;二是原理,原則。如醫學叫醫道,搞政治叫政道,軍事叫兵道。三是講話,說話的意思。如且聽我慢慢道來。四是古時候宗教或宗派的最高主旨。例如“五斗米教”五這個比較抽象,得慢慢琢磨。它是指形而上哲學的代號。如《易經,系傳》所說“形而下者謂之器”;“行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是指物質世界有形有相的東西。形而上就是超越於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的那個本來的體性。它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而且又是唯物,唯心所有的作用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主宰萬物萬象的無名的體用就叫道。例如老子的《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大學》裡的“大學之道”就是從形而上來的理念。

(2)德的內涵:一是道德,人格行為的最高標準。二是已經達到某一行為的目的。如《周禮》中的六德;“知,仁,聖,義,中,和”三是宗教用來修行的功績基礎叫功德。四是體用《大學》裡道是體,德是用。所謂用是指人們由生理,心理上所發出的種種行為的作用。

(3)天的內涵;一是指天文學上天體的天。二是宗教性的天,表示在萬物之上自有一個主宰存在的意思。三是自然科學的天,時間和空間的代號。如一年有365天。四是心理情緒上和心理道德行為上所倚仗的精神的天。如天命所歸,天理良心。純唯心的天。五是行而上的天,它既非心和物,又是心和物與一切萬象的根源。是哲學的本體之天。

下面我們分析正文:“大學之道”的道是根本,也可以說是體。“明德”是由道的致用,是從道體出發的心理和身體力行的行為。“明明德”是自明“內明”學問的準則。至於怎樣才能達到明明德的實際,那就的用七證的層次去證明了。“親民”是由個人學問的道和德 的成就,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而為之服務。這便是明德立己以後,外用到立人的目的。最終的結果,無論是個人立己的明德,還是外用立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

我們來總結一下;大學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養,然後才能深入民間做親民的工作,達到極其圓滿的至善境界。

上面是《大學》的四綱,下此學習“知,止,定,靜,安,慮,得”的七證學問。

曾國藩修身之道的根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