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譜寫新華章

當今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基礎前沿領域孕育重大突破,交叉融合態勢更加明顯,世界各國對科技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的期待日益高漲。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出路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視察北京,五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北京在新時期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

五年來,處身於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的北京,沿著習近平總書記“2.26重要講話”及多次重要講話指引的方向,以時不我待敢為人先的精神,積極迎接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北京市科技系統主動提高站位,發揮引領帶頭作用,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努力爭當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排頭兵,有力支撐了創新型國家建設。

揚帆起航

起筆繪宏圖,揚帆風正好!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高度,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央賦予北京的新定位,是北京的使命和責任,也是北京發展的必由之路。

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譜寫新華章

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按下快進鍵

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確定了“三步走”戰略。方案明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是全球科技創新引領者、高端經濟增長極、創新人才首選地、文化創新先行區和生態建設示範城,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隨即於2016年9月發佈。規劃提出,到2020年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將進一步強化,初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北京的發展要著眼於可持續,在轉變動力、創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努力打造發展新高地。

2017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公佈。根據總體規劃,北京將大力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加註重依靠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服務業及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支撐引領經濟發展。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並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強調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發揮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作用。要集聚和利用高端創新資源,積極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發合作,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持之以恆對標對錶,在“疏解”上攻堅突破,在“提升”上用功發力,在“協同”上主動作為。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一區十六園”為主陣地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再次掀起了創新大潮,夯實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數據統計顯示,北京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穩居全國之首。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同比增長13.6%和15.47%,截至2018年底,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11.2件,位居全國第一。

2018年度,北京有6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8%,連續三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8年北京新經濟實現增加值突破萬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3.2%;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67%;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2.5萬家,創歷史新高。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0.5%,其中輻射京外增長13.6%。

向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北京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8”結果顯示,北京排名全國首位。英國《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對全球500個城市進行了評價,北京蟬聯全球第一。

統籌聚力

合膽同心,聚集動力。

北京地區高校、院所、企業雲集,創新人才匯聚,具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如何打破部門界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對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出了新挑戰。

為此,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立了科技部與北京市“雙主任制”、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委為成員單位的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北京辦公室”)工作機制,並形成了“一處七辦”工作體系,凝聚了央地合力。北京市科委作為北京辦公室秘書處,著力發揮統籌協調、聯絡服務、督查落實等作用,以釘釘子精神推進科技創新中心提速發展。

近年來,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單位戮力同心,共同培育國家實驗室、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建設前沿科學中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等。

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展開。今年1月底,位於懷柔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HEPS-TF)工程通過國家驗收。該項目總投資約為3.2億元,是首個通過國家驗收的“十二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作為世界亮度最高的同步輻射光源,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將於今年年中開工建設。

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譜寫新華章

央地合力,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北京。圖為建設中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今年2月,我國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落地北京。該試驗區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示範帶動全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

此外,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出入境政策等相繼在北京實施並向全國推廣。

這些既是在京中央部委和單位支持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具體行動和舉措,也是北京統籌發揮資源優勢和創新優勢,集聚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發展強大動力的現實需求,兩者相得益彰。

深化改革

不破不立,破而後成。

立足於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北京充分發揮中關村示範區改革“試驗田”的作用,努力破除制約創新的制度藩籬,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以深化改革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為全國積累了諸多經驗。

2018年,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現金獎勵個稅優惠試點政策建議,獲批向全國推廣,科研機構和高校從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中給予科技人員的現金獎勵,可減按50%計入科技人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

外債政策便利化、資本項目收入結匯支付便利化試點獲批在中關村示範區“一區十六園”實施。生物醫藥國檢試驗區19條試點政策在北京全部啟動,基因檢測樣本入境通關時間從72小時縮短至5小時。

北京還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117項具體舉措,包括構建推動減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科技文化體制改革等九大方面,將有力推進首都實現減量發展、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2018年,北京出臺了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探索與世界接軌的科研管理與運行機制。生命科學研究所、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吸引集聚了一批戰略性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有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成為北京乃至國家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目前,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公開遴選中心主任,已正式引進10位PI和4位技術中心主任。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科研人員“兼聘”的創新形式,首批94名兼聘科研人員已落實到位。

2018年,北京進一步完善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28條舉措,出臺21個配套細則,簡化預算編制,下放相關費用管理權限,加大對科研人員績效支出激勵力度,為科研經費“鬆綁”,真正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譜寫新華章

北京深化改革,努力破除制約創新的制度藩籬。圖為中關村創業大街


出臺《新時代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行動計劃(2018-2022年)》,實施20條出入境政策和中關村國際人才20條新政,北京為國際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幹得好、融得進”創造政策條件。

41歲的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2018年第一次參加職稱申報,就成功獲評了正高級工程師,相當於高校的教授職稱。對在企業的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北京還精準制定實施“9+N”系列政策,出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在全國22個城市營商環境試評價中綜合排名第一,為我國營商環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做出了“北京貢獻”。

2018年,北京市改善地方科研基礎條件、優化科技創新環境等7方面工作獲得國務院表彰,北京探索形成的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等4項支持創新的改革舉措得到國務院肯定,在更大範圍內複製推廣。

三城一區

四梁八柱,聯動發展。

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北京市對“三城一區”有著明晰的發展定位和部署。高水平推進“三城一區”建設,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


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譜寫新華章

四梁八柱,北京高水平推進“三城一區”建設


2018年,“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出臺了“海淀創新發展16條”“科技金融15條”,建設了中國(北京)和中國(中關村)兩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快建設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推進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騰盛博藥等重大項目落地。努力打造成為享譽全球的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

“突破”懷柔科學城,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建設順利推進,5個首批開工的交叉研究平臺主體結構全部封頂,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整建制入駐。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成為引領科學發展和國際重大前沿技術突破的新引擎。

“搞活”未來科學城,打開院牆搞科研,通過盤活存量資源,吸引陳清泉院士科創中心、小米智慧產業基地等入駐,佈局建設氫能技術協同創新平臺以及智慧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加快形成多元主體協調創新格局。努力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

“升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舉辦世界機器人大會,加快打造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產業集群;耐威8寸MEMS傳感器芯片、奔馳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32項技術或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技術創新示範區、深化改革先行區、宜居宜業綠色城區、高精尖產業主陣地。

成果頻出

三個面向,領跑創新。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出發點。

近年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堅持“三個面向”,重大成果捷報頻傳,在若干領域開始成為全球創新的並跑者甚至領跑者。

2018年,北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一批重量級原創成果競相湧現。在世界上,北京首次在超導塊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首次獲得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發現綠色高產高效作物育種新基因。

面向經濟主戰場,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取得突破。2018年,北京研製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晶體管,發佈國內首款雲端人工智能芯片,獲得國內首張國產衛星移動通信終端牌照,純電動汽車保有量達23.38萬輛,規模居全國第一。

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譜寫新華章

北京的創新成果,有效支撐了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實施。圖為整裝待發的嫦娥四號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一批“大國重器”加快推進,支撐“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和“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設,蛋白質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培育網絡空間安全、生命科學與健康、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國家實驗室,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輕量化材料成形技術及裝備創新中心等獲批建設,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落戶北京。

通過建立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支持機制,深入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和創新基地建設,北京聚焦5G、人工智能等關鍵方向,加大創新攻關,有力支撐了國家創新戰略需求。

高質量發展

減量集約,以精為要。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指出,北京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是首都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徵。減量發展是特徵,創新發展是唯一出路。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2017年底,圍繞高質量發展,聚焦“綠色、集約、智能”產業發展方式和“減重、減負、減量”的發展要求,選取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十個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為全市產業的新發展提供“路線圖”。而今,高精尖產業正領跑北京經濟增長。

沿著習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譜寫新華章

北京以人工智能、醫藥健康、5G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加速態勢明顯

2018年,北京地區GDP總量超3萬億元,新經濟實現增加值超萬億元,其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6976億元,增長9.4%。北京的人工智能、無人機、大數據、醫藥健康、5G等高精尖產業加速態勢明顯,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9%和7.8%。

圍繞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加快“一核兩翼”聯動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主導功能,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將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貫穿於規劃、建設、管理和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制定實施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8-2020年行動計劃》,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目前共有12家中關村企業入駐雄安新區。

此外,北京推動了科技創新券在京津冀統籌使用,三地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創業團隊可跨區域共享科技資源,滿足創新創業需求;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累計達7300多家;2018年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227.4億元,同比增長11.8%。

與此同時,北京還深入開展對口幫扶和區域合作,與全國20餘個省市建立科技合作關係,輻射帶動全國創新發展。

步月登雲鴻鵠志,面向未來,北京將堅持創新驅動,著力增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性和影響力,以全球化視野謀劃和推動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塑造更多先發性、引領型發展,有力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本文由“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公眾號原創,資料來源北京市科委,圖片來源新華網、北京晚報等。欲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後直接回復“轉載”,按照要求轉載即視為獲得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