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慧”,希望的种子孕育丰收盛景

“绿色+智慧”,希望的种子孕育丰收盛景

全省春耕稳步推进,“智慧”农业显身手。图为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 记者 张云 摄

连日来,在高平市建宁乡,几台大型拖拉机正在热火朝天地翻松土地,为即将到来的玉米播种做准备。高平市建宁乡位于南太行山区,由于海拔较高,土壤条件有限,农业主要以玉米为主。“往年一到春耕的时节,只能请外面的农机手来帮忙。今年由高平自己的农机合作社来给我们耕地,一亩地才20元。”建宁乡村民张吉安说道。

眼下,田间地头里躬身劳作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购农机、买种子、备农资的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三晋大地一幅繁忙的春耕图正徐徐显现。而与传统农田里的忙碌不同,近来记者探访发现,我省现代农业的春耕却是一幅绿色、科技、智慧的景象。

绿色点染希望田野

“多亏了邻居帮助,我用了几天时间才把农家肥拉到地里。”乡宁县西交口乡村民李慧喜上眉梢,打心眼里感激邻里乡亲的帮助。4月1日,望着一堆堆的粪肥像小山一样堆在自家田埂上,李慧喜说,“土粪是我们庄稼地里的养料。有了农家肥,土地才不会板结,咱种地才有底气,才能盼个好收成!”

今年,我省各地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住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为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助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农业转型升级,近日,大同市植保植检站制定了整套农作物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与质量安全。

大同市植保植检站制定的整套农作物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主要遵循健康栽培作物、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有益生物控制病虫及科学使用农药四项原则,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化学防治等多项有效防治技术,突出对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作用;建立健全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的联防机制,大力提升生物农药使用占比;根据预测预报科学用药,使病虫发生区域防控处置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占防控总面积的39%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8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植保植检站通过这些措施的施行,减轻了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促进了大同市农业健康发展。

“智慧春耕”让种田更科学

新的春耕图景折射出我省农业的大变化:在智慧农业、科技农业愈加成熟的当下,智能化的农机具成为了今年春季生产的亮点。

4月2日,在泽州县巴公镇,几台小型无人植保机正在进行除草、防虫作业。这种植保机别看个头不大,能耐可不小。它每次携带10公斤农药,能喷施10多亩地,而喷洒一亩地,仅需要1分多钟。这种无人机还采用包裹式喷洒方式,增加了农药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用药更少,效果更好。

据村民吴庆丰介绍,泽州县的玉米、小麦和大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植保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有利于农药雾滴均匀散落于植株各个部位,并且不受地形环境、作物高度影响,具有作业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等诸多优点。

据悉,今年国家继续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中央财政计划安排18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农机深松整地1.4亿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有望达到400个。

在孝义市大孝堡乡胜溪新村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里,五台大型拖拉机正开足马力在田地里深松、旋耕等工作。而在附近不远的力农蔬菜种植合作社的智能化育苗基地里,工人们早已经忙活开了,配料、刮料、点籽、盖盘、浇水、调苗,在工人们的熟练操作下,育苗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们的机具已经准备好了,可以随时投入春耕生产!”“我们的拖拉机已经下田作业,春耕生产开始了!”……在该市农机推广微信群里,各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纷纷展示春耕备耕农机具状态,为农机春耕备耕工作做一份最后的“保险”。

种植业结构更趋合理

4月3日,在长治市沁县柳乡东寨村,村民们正在紧抓时机,对那里的500多亩土地进行备耕工作,为种植谷子做准备。

该村村民樊彩虹介绍,过去家里的三四十亩地种的都是玉米和谷子,自从去年划定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之后,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地也不一样了,“我今年计划种10亩谷子,从种子、化肥、技术到之后的机耕、机播、收割、打谷再到销售,这些环节都由专门的企业过来安排,对我们农民来说,农活干得轻省了,钱也不少挣,划定封闭示范区是一件好事。”

据了解,今年我省农民的种植意向更趋合理。根据各市调度,我省2019年粮食作物春播意向总面积为2582万亩,比上年实际春播面积减少36万亩;经济作物意向总面积为496万亩,比上年实际春播面积增加15万亩。其中,玉米春播意向总面积比上年实际春播面积减少70万亩;杂粮春播意向总面积比上年实际春播面积增加34万亩;蔬菜春播意向总面积比上年实际春播面积增加4万亩。

截至目前,我省冬小麦从南到北已全部返青,全省小麦一、二类苗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个百分点,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当前,正值春耕生产大忙时节。下一步,要持续强化小麦田间管理,抓好浇水施肥、防病治虫,力争夏粮取得好收成。同时,大力推广有机旱作生产技术,指导农民扩大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引导农民合理确定种植计划,把结构调整落实到春播、落实到地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