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底價拍賣反而賣出天價

為什麼無底價拍賣反而賣出天價

八大山人《荷塘雙鵪》,在北京保利第19期精品拍賣會上無底價起拍,最終獲價339.25萬元

藝術品拍賣大多會設定底價。底價又稱保留價,由委託人自行確定或由委託人與拍賣行共同商定,是委託方要求的最低價,是拍品被其認可的最低轉讓價格。

委託人設定底價的好處是,只有當最高應價高於或者等於底價時才能成交,如果最高應價低於保留價則不發生效力,拍賣師應宣佈該拍品流拍,從而避免了委託人蒙受經濟損失。不過,由於委託人在拍賣開始後不可對底價進行更改,底價制定不當仍會使利益受損:如果超出市場承受力會導致拍賣失敗,如果過低則很可能在低價位成交。

從底價透露出的其他信息,同樣是把雙刃劍。

雖然拍賣行和委託人都會對底價嚴格保密,以防止競買人互相串通壓價,但競買人從公開的估價和拍場上的起拍價,可以大致判斷出底價。估價是由拍賣行對拍品評估後確定的價格區間,如果得到了委託人充分認可,會成為確定底價的重要基礎。而在藝術品普遍採用的增價拍賣中,起拍價通常低於或等於底價,從起拍價也可以對底價做出估計。

透露出底價信息的估價和起拍價,一方面能夠錨固競買人,成為其出價的參照,但在另一方面,也洩露了委託人的最低期望值,使競買人不至於出價過高。

與之相對的無底價拍賣,顯示出一定的優勢。

無底價也被稱為零底價,即不設最低價格底限。無底價拍賣可以以最低競價幅度起拍,或者允許競買人自由報價,第一口價若無人競價便可落槌成交,若有人競價則由出價最高者競得。無底價拍賣適合於委託人急於出手或對拍品難以定價的情況,在交易量下滑、買家信心不足的市場調整期,無底價拍賣也可以幫助拍賣行聚攏人氣。

在近幾年的拍場,很多拍賣行開始大打低價牌,無底價拍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型拍賣行和兩季大拍中,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都推出了不少無底價拍品,古代書畫、當代書畫、瓷器、雜項等板塊都有所湧現。

為什麼無底價拍賣反而賣出天價

無底價拍賣採用了“價格躲閃”策略。

價格躲閃是商務談判中常用的策略,是指有經驗者通常把底牌掩藏起來,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在充分了解對方的心態後再亮出底牌。特別是在談判開局階段,會盡力誘使對手先報價,假如對手的報價與自己預想一致,便勝券在握,即使差距很大,也會了解其基本意圖以便在隨後掌握主動。

藝術品的無底價拍賣,大多發生在拍賣行和委託人對拍品價格或競爭熱度難以把握的時候。特別在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藝術品的價格定位會比較模糊,無底價拍賣將定價權交給買方,完全聽任由拍者給藝術品價格重新定位,對拍賣行和委託人而言,無疑是最為省事和有效的辦法。

價格躲閃可以帶來成交率、成交價的雙豐收。

由於沒有保留價限制,無底價拍賣能夠有效提高成交率,甚至達到100%成交。2015年很受關注的北京榮寶第78期藝術品拍賣會中國書畫無底價專場、湖南文博會無底價保真文物拍賣,成交率均達95%左右,是近些年專場中的難得佳績。

並且,無底價拍賣能夠激起很多撿漏者踴躍參與,在不知不覺中將價格追高,反而更容易拍出高價,形成起拍價越低成交價越高的“彈簧現象”。

2012年,上海泓盛紙雜文獻專場推出的倪瓚款《樂圃林居圖》以100元起拍,成交價高達575萬元;北京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賣會推出的八大山人《荷塘雙鵪》以無底價拍賣,以339萬元奪得專場榜首。

價格躲閃也被資深競買人應用。

缺乏經驗的競買者最容易太早出價,而有經驗的競買者即便志在必得也不會過早舉牌,以掩蓋自己的實力和競買意向,直到拍賣師說出“最後一次”時才出手。據說,著名美國收藏家諾頓·西蒙對一件作品感興趣時,會若無其事地踱到拍場外面出價,希望其他人誤以為不值得他購買而放棄競爭。一些老練的買家往往坐在拍賣場靠後的位置,減少別人的注意,等競爭節奏慢下來時再出手。有些買家為了防止別的競買人跟價,經常在蜻蜓點水般舉牌後藏起號牌,或者乾脆僅向拍賣師打手勢示意,以避免出價過高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