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章法採用豎行,是因為傳統習慣、缺乏探索、還是橫行真有侷限呢?請示教?

一點清風O學生漂亮字


主要是習慣。書寫習慣、視覺習慣和審美習慣。古人除了匾牌、大字藏卷之外,幾乎全是豎牌,從下而下,由右至左,這也是官方通用的文書書寫格式。我想這可能與“漢簡”有一定歷史淵源。



今人習書,取法乎上,因此無論與臨摹習練,都是在繼承學效古人的書寫方式。筆法的轉替、字間的勢、行間的氣,乃至通篇章法的佈局,都是按照單字從上至下、行列由右及左的順序來考慮的。

所以這就近乎於一種規則和定製,無論是橫豎條幅、卷軸、楹聯、冊頁,學書之人要登堂入室,還就得按照這個規矩來。如果要參加書展、參評比賽,更需如此。一定程度上,這不僅關乎章法要求,更像是一種入不入流的標尺準繩。就像寫近體詩不入格律、填詞不依詞譜是一個道理。


當然,從理論和邏輯上講,橫寫豎寫都可以。這並非是橫寫有什麼缺陷,更多的是一種書寫和審美習慣。如果官方規定,書法格式廢舊立新,全部改為橫式書寫,我想,久而久之也會習慣的,也一樣可以出現傑出優秀的作品。

抱庸妄談。


抱庸齋主


書法作品的橫排和豎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的個人看法是:

1.豎排是傳統習慣,但這種習慣是中國漢字的自然適應書寫所形成的。也就是說中國漢字的審美天生就是更適應縱向書寫的。(請看後文我的一些淺薄的嘗試)

而且漢字書寫發展了1000多年,豎排的藝術表現已經被我們的前人玩了個遍。所以使用豎排進行創作的時候我們可供參考的資料非常豐富。

這會導致我們在書法創作的時候自然而然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橫向書寫的發展是從實用和規範接軌的角度提出的。更大的一個原因是為了科學發展普及的需要。因為很多的數學、物理、化學公式它是沒有辦法縱向排版的。所以在1951年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很快得到了支持。

那麼橫向書寫章法是否缺乏探索,我相信肯定不是的。但因為橫向確實有侷限,而且我們的橫向書寫發展時間太短,與1000年的縱向書寫相比,會需要一個時間。

說漢字的橫向書寫對於書法有侷限性,個人理解最主要的應該還是橫向的重心行氣遠不如縱向的軸線行氣那麼自然。

我做了一個簡單的對比,把一副橫向的作品逐字改為縱向的作品(1圖),又把一副縱向的作品逐字改為橫向的方式(2圖)。

一對比你就會發現1圖中橫向的改為縱向的,儘管只是簡單的擺放但是看起來毫無違和感,甚至比橫向的還要顯得自然。

但是2圖中從縱向改為橫向,儘管每個字還是那麼有特點,但是你就是會感覺到不好言明的怪異感。

在來看3圖,我們把橫向和縱向的分別畫上軸線。那麼左邊的軸線排列就會讓你聯想起籬笆,必須整整齊齊、規規矩矩才會舒服。右邊的軸線排列你會有清風拂柳般的舒適感。

這就是我說的漢字天生就是適合橫向書寫的原因。

那麼橫向是否仍然值得探索,有沒有走出一條適合橫向書寫的路子。我感覺還是有可能的。

還是舉一個形象的例子,我們看到連綿的群山,層巒疊嶂很是舒服。那麼這連綿起伏的韻律其實就可以看做橫向的鋪展。

比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類似4圖的橫向文字方式,這其實可認為一種嘗試,只是這種方式是否能運用於章法,這個就確實難說了。

以上僅為自己的淺拙之見。希望更多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字趣硬筆學堂


在回答問題之前,首先簡單介紹下漢字書法。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藝術寶藏,是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觀賞價值的令人賞心悅目的一種獨特藝術。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欣賞和創作書法作品越來越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時尚,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一幅書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題款和印章三個方面的內容。書法作品無論楷、行、隸、篆各體,都須講究章法佈局,尤其是行、草書表現得最為強烈和充分。章法佈局是書法作品的整體安排。具體包括如何確定幅式,如何安排書寫的位置,如何留邊,如何排行,如何安排字與字、行與行、文與款之間的空間位置,如何協調文字與空白的比例關係和蔬密變化,以求得奇妙、協調的藝術效果。章法佈局是書法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只有講究章法佈局,才能創造出成功的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毛筆作為古代的書寫工具,與中國書法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無論從章法上,還是從書寫的方式上,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都是最好的定式,你可以提筆試試,換種書寫方式都達不到這種使人上下氣場通暢,一氣哈成,痛快淋漓的感覺,尤其行草,書法是人的情感宣洩,換作其它方式都沒有此效果,這種方式是毛筆書寫特有的,鋼筆用這種方式就不行。

我認為不是創新與保守的問題,書法發展到現在,無論從實用方面還是美學方面,都要求遵守這種定式。





長城華彩


漢字的誕生、六法的完備,產生了許多形聲字。古人因限於書寫工具和材料,尚且鑿刻文字於竹、石之上!試想,書寫材料有限、形符聲符又多,橫式肯定沒有豎式書寫優越!即便造出了紙,書寫漢字應該亦然為豎式一一必竟,千百年形成的習慣是不好改變的。(紙的產生,也給書信的傳遞提供了方便一一右為尊,受信人必置於右。)

隨著時代的推進,漢字的橫式印刷也成主流一一書信,當然就遂之出現了橫式。那麼,作為以文字為載體的書法作品可否與之並行呢?答曰:與時俱進,可!但必須遵循書法藝術的規律。

從審美和實用性兩方面考慮,匾額就適宜用橫式。報紙、雜誌的刊頭,用橫式未亦佳。比如毛公所題《人民日報》的刊頭、齊白石先生所題的《八十七神仙卷》一一總的來講,這類書法作品的橫式儘量要落窮款。不然,很難稱美。至於行書、今草,因其特殊的布白、墨色、氣韻等藝術元素的限制,斷然不可用創橫式去搞“探索″和“創新″的!








李巍-


既然邀請我,說明官方看得起我,好吧!我來嘮叨兩句,書法作品採用豎行,是因為傳統習慣,還是因為橫行有侷限?我的答案是:都有可能,首先說豎行,古人之所以豎著從右向左寫字,跟石刻有關,因為左手拿釺子,右手拿錘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從右向左更方便,也可以從造紙術發明前說起。原來在紙張發明之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竹簡狹長,自然得一路向下寫。至於從右向左,看了竹簡的打開方式您就明白了... 原來為了方便,古人們在竹簡上寫字時,都是左手拿簡,右手執筆,寫完就一根根地往右擺,然後再用繩子串起來,所以再打開時,自然是從右往左開始讀了


所以可以說是“習慣”,另一個是以古為尊。

那橫行是不是有侷限呢?我覺得有,一幅作品從左往右橫著寫的話會罩不住,導致參差不齊,再一個比如寫我們的姓名,林昆看成木棍、周月坡念成周肚皮……

章法也會亂,橫行的話引首章蓋哪個位置?所以我覺得有侷限


義結金蘭83


應該說大多數軟筆書法作品是採用豎行

。因為軟筆(截至清朝末期、解放初期)的書寫傳統都是沿襲古人的豎寫。古人的“書籍”之所以習慣豎向排版是因為紙張沒發明之前,古人是用竹簡。竹簡為了方便收納、儲藏,都是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書卷氣”,“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辭》)的說法。既然是捲起來的,那必然自上而下的閱讀才有效率,才不佔用篇幅(打個比方,哪怕是竹簡的繩子斷了,殘餘部分至少都能讀得通順,幾乎都是完整的句子。而假如古代竹簡是從左至右書寫,那麼竹簡的繩子斷開就導致每一行都是殘缺,要準確無誤地理解全文意思就很難了。)

既然古代的讀書人閱讀都是豎向,那麼書寫也就是豎向(保持習慣一致)。

現代人練習毛筆書法,所關注的古貼,都是豎向書寫的。(就連毛主席的大多數詩稿也都是豎寫的),悅讀得多了就會潛意識裡認同毛筆書法就應該豎著寫才符合閱讀和審美習慣。


而硬筆書法作品對豎寫的依賴性沒那麼大有2大原因:

1,硬筆本身就是近代才出現。(冰心青少年期間大中國還沒有鋼筆)。解放後硬筆慢慢普及到尋常百姓手裡時,橫排的印刷書籍已經呈現壓倒性規模優勢。橫向閱讀習慣推動了鋼筆書法從左至右書寫。

2,硬筆書寫工具的靈巧性。硬筆筆頭短小精悍、輕便。手指控筆很容易,字跡個體也不大,橫向書寫比豎向更輕鬆省時。


反之,毛筆書法如果採用橫向書寫,寫當然是寫得出來。但是一來違背“古意”的流傳習慣,二來毛筆橫向書寫會極大地制約字與字之間的“意連”。毛筆書法要寫得快的話(行書和草書)很講究連貫、呼應的銜接。上一個字的撇或者捺可以很好地與下一個字的首筆畫相連慣,有種瀟灑、流暢的感覺。收筆、出鋒也更好解決、體現。而橫向寫毛筆字就很難施展兩字之間筆畫的呼應,書寫效率和作品的神態意趣就被大幅削弱。(不難發現大多數橫向書寫的毛筆作品是楷書,或者行楷。而草書,特別是狂草作品——極少能在橫向書寫中有好的展現——正如一個武林高手穿薄褂打得很輕鬆、漂亮,你給他穿上厚重的棉襖——鼓得跟米其林一樣,那他即使是關羽也怕是耍不好招式)。


PS. : 從印刷的角度來看,橫向印刷取代豎向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紙張的規格慢慢與國際接軌後,絕大多數紙張都是寬比高短,橫向移動印刷機的機頭來實現文字的換行要比紙張上下(高度方向)往返移動更節約電能也更有印刷效率。所以現代的書籍、讀物幾乎都是橫向排字的。

而近代的印刷讀物天然與古代書簡、縑帛等文字載體具備“斷代”的隔離感。鋼筆和橫向印刷幾乎都出現在近代,因而硬筆書法橫向書寫毫無違和感。至於硬筆書法豎寫只不過是照顧書法藝術的傳承——特別是書寫古詩詞的時候,豎向寫平添了幾分古韻。


綜上:現代的書法作品,毛筆書法多用豎行,硬筆書法橫豎排布並存的現狀,受書籍載體(竹簡還是薄紙)、閱讀習慣、文化傳統、書寫效率、書寫工具特點的綜合影響。


書法閱讀


書法作品一般來說是採取豎行排列,這既是傳統習慣,也是形式上的一種美感。古書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採取的豎式,在紙沒有產生前,我們的祖先在獸骨魚甲上刻寫文字,後在竹簡上刻寫。竹簡按順序用繩編結成書,一卷一卷的,編輯由此而來。而竹簡上的字合在一起成了縱向。那麼在紙出現後也採取這種形式,人們寫文章抄寫文獻也自然採取這種形式,這樣書法作品便以這種形式出現了。它的特點便於反映書者的情緒,抽象表達萬千景象,特別是草書。如高峰墜石,飛瀑直下,行雲流水,最能把草書的精采畫面神韻表現出來。



救風


書法與寫字不同,書法是藝術,也是文化,既然是藝術、文化,就有藝術的一些固有的特徵!書法講究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我們通過這幾個方面探討一下本問題中的豎式書寫在藝術中有什麼意義?

一,書法是一門向古人學習臨帖的藝術!這一個特徵與其他藝術有所不同,是有獨特性!至於為什麼要學習臨帖古人的經典?理由有很多,有流傳才能區別了普通書寫;有流傳才能區別於印刷體;有流傳才能學到藝術規律;有流傳才能昇華藝術高度;有流傳才能學到古人如何在書寫中融入厚重的文化底蘊;有流傳才能傳承核心藝術價值與藝術元素………等等,等等,無一條不是告訴我們,寫字與書法是有區分的!所以,從上向下書寫的緣由確實是跟流傳有關!

二,既然有了第一條關鍵因素,我們就很好理解第二條,豎式書寫與古人的書寫載體有關!竹簡,是捲起來,一根一根串起來再卷,第一代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已經成為慣性延續下來!另外一點,古人的書法是用豎式書寫的方式完成連貫的,不妨試試,能不能用橫式書寫完成連貫,好像非常彆扭!同時,章法上的字距變化對比,行與行搖擺與直線的對比,等諸多變化對比,橫式書寫實現不了!如果一定要橫式書寫,書法的藝術性會大大降低!





陳天哲


我淺見是,由於中國書寫長時間是直行自右向左寫,書籍也是直行排印自右向左,這使得書法直寫隨之成為傳統,連帶形成了直寫的審美。也要看到,民國時期,這種傳統開始打破,從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毛澤東各種手札有不少是橫寫的,是自左向右的橫寫,由此便可見一斑。橫寫的審美並不次於直寫。然而,在純書法領域直寫的傳統並未動搖。何時橫寫書法會風行起來,就不得而知了。順便說一句,毛體很適合橫寫,原因是毛體字具有向右傾斜的特點,類同羅馬字書寫的形體,適合自左向右書寫。所以毛體字直寫橫寫都很美。其他字體橫寫則需要探索,否則似乎不太好看。就說到此,不知對不對。


象196244160


"因為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傳承。"書法作品章法採用豎行,首先確實是尊重傳統習慣,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其它人文藝術的傳承都一樣,有其專屬的藝術脈絡,已經合理化的規範是不容更改的,這就是規則,書法藝術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雖然書體多樣化,但作為一種藝術傳承,章法上自有它的成因:“積畫成字,積字成行,獨行成幅。”這是楷書的章法,楷書又是書法的基礎,中國書法之富於魅力,只有豎行書寫才能成就精美的佈局——“縱有行,橫有列”,橫寫是達不到這樣效果的,藝術就是藝術,它的根基是不可動搖的,亂動亂改,根基就會動搖,根基動搖了,那麼書法藝術這座殿堂就會坍塌,書法藝術不同於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沒有侷限性,但書法藝術是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有一定的侷限...之所以我們在書法藝術創新中,很多規則必須遵循。如果不去遵循這些規則,那麼創新就毫無意義,之所以書法作品章法採用豎行既是尊重傳統,也是一種習慣性的美學形式。沒有必要更改成橫行,也不可以更改成橫行——"知道我們的先祖有多智慧嗎?豎行讓你點著頭看,橫行是搖著頭看的,再好的作品經你一搖頭,那就有煞風景了……對不起,結尾開個玩笑,別介意。"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你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