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鐵打的烏紗流水的官!如果有一天想成為鐵打的官,那就離死不遠了!

1,古代人如何做官?

古代人做官,和今天的人做官是不一樣的。今天的公務員,不管中國外國,小到基層辦事員,大到高層領導人,都會在就任地有房子有家眷。當然經常改任的官員會住在自己臨時官邸(公租房性質,職位變動需要讓出),即使沒有臨時官邸,也會在招待所有專門的房間。

古代人做官,比如做縣官、知府之類的地方官,往往要住在官衙後面的房間,以便做到隨時可以上班辦公。在參觀山西省霍州署時,居然安排了官員兒女的房間,基本符合社會情況。因為古人做官,常常都是“千里做官只為財”常常需要帶著家眷們上任,如果要做清官,往往就必須做“裸官”。

號稱“嶺南三大清官”之一的清代官員陳璸,就是一個典型的裸官。在外面做官20餘載,只有一兩個僕從,經常以瓜果蔬菜為食,沒有肉吃。康熙皇帝問他,薪水夠不夠花,他說足夠了,因為不需要養家。

反過來說,帶著一大家子除外做官的話,往往就必須貪汙一些了。明朝有個官員,帶著妻妾、兒女、丫鬟、廚子、管家、老媽子大大小小上百口人去赴任,一路上交通費就花了10萬兩白銀,相當於水滸傳裡面的生辰綱了!這樣的支出,最終都要靠盤剝百姓來拿回

古人做官,往往不會是20多歲上任,然後一級一級網上升,往往是考上進士就開始做官,從知縣、翰林庶吉士等官職做起。所以,古人做官絕對不會想休假!

清末名臣胡林翼總督湖廣時,有個50歲考上進士的人來赴任知縣,直言不諱地說,他要撈錢3000兩。胡林翼問他,你貪汙腐敗還敢這麼理直氣壯?知縣說,考了半輩子學,終於考上進士能當官了,該回報當初資助我讀書的祠堂、親戚,贍養年老的妻子了。胡林翼動容,讓他去了。這個官員把這個縣治理的很好,沒有上訪案件,也沒有拖欠錢糧,也沒有冤假錯案。一年後來辭職,說拿到了3300兩,多餘的300兩銀子和官印留下,一個人回家了。

按照光緒年間的《湘潭縣誌》顯示,“不貪不濫,一年三萬”。同時民間也有流傳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綜合正俸、養廉與陋規,清代官員的收入還是很高的。


2,官員退休為何必須回家?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致仕,沒有年齡要求,也沒有職務要求,要麼是自己主動辭職,要麼是上級勒令辭職。

如果做官做到知縣知府之類的官,那是不願意致仕的,因為只要活著就有機會賺錢啊。一年好幾萬的銀子賺著,家裡的親朋好友都能跟著分一杯羹。如果致仕,這損失就大了。

有沒有錢掙夠了想要辭職的?恐怕也有。尤其是伴君如伴虎,害怕皇帝那一天要他的腦袋,主動致仕回家。這種可能性也有,但微乎其微。

更多的情形是,被政敵陷害,失去權勢,黯然回鄉。比較有名的是明朝首輔高拱,在李太后面前說錯了話,被馮保製造冤案要他命,張居正把他保了下來,得以回鄉安歇。萬曆七年才死。

所以,古代官員致仕,根本沒有衣錦還鄉的榮光,只是為了保命而已!

如果衣錦還鄉,很有可能遭遇政敵的猜忌,一封奏摺下來,可能就會要了命!

張居正回鄉守制,場面過於豪華,遭到猜忌和打壓,兩年就丟了官,還被抄了家,兒子都給活活餓死。

3,致仕後呆在就任地有哪些麻煩?

如果是地方官,退休後還呆在就任地,容易被人打死。

古代官員的重要職能是打壓豪強,實現鋤強扶弱。2000年的封建帝制時代,土地兼併是一個王朝的死穴,打壓土地兼併就成了官僚們的主要職能之一。所以,地方官很容易得罪地主豪強,如果留在當地,很有可能被地主豪強派殺手殺死報復。

如果是個清官因打壓豪強而死,如果是個貪官,則是有可能被迫害過的老百姓打死。永遠不要小看窮苦老百姓的力量。殺官等於造反,可你不是官,殺你就不算造反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誰怕誰啊!

如果是京官,官太小養活不了自己,官太大容易觸怒皇帝而死。

古代的京官,薪水很低,主要靠著地方官來京孝敬的陋規來維持,如果有機會出差到外地,那就能大撈特撈一筆。

可是,退休後,沒有薪水、沒有養廉銀、沒有陋規,連養老金都沒有,靠什麼生活?

”長安米貴,白居大不易“!靠給人寫墓誌銘、寫對聯、寫題詞,掙一點打賞銀子,連房租都付不起!

還是回家好!

官做的太大,容易受到門生故舊的牽連,受到皇帝猜忌,那時候就晚節不保了。

回家去,多年積攢的銀子早已足夠修建起豪華的鄉間別墅、特色農家樂,過幾年世外桃源、含飴弄孫的好日子,多好啊!

在回到老家農村,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別的不說,生活成本降低很多。左宗棠的柳莊,是用自己給兩江總督陶澍當家教掙的900兩銀子建起來的,真叫便宜啊!

在京城,光迎來送往的人情錢,也花不起啊!


歷史知事


古代官員致仕(退休)後,大都會選擇回老家,即便應皇帝要求留京,但是過段時間也總會不斷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當年張廷玉便是如此,為了回家幾經周折,甚至差點身敗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發現苗頭不對,以病老為由,要求退休。結果乾隆專門下了道聖旨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兩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還曾經有遺旨,讓你配享太廟,你將來是在太廟享受香火的,怎麼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準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別離開京城。

結果這事後來就搞複雜了,張廷玉就不斷請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興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後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終於批了,同意張廷玉回老家了。結果張廷玉犯糊塗了,心想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賴賬,不給我配享太廟吧?於是要求乾隆寫個保證書給自己。

讓乾隆寫保證書,張廷玉也是能想得出來。後來乾隆或許也想通了,算了,跟個老頭計較什麼呢?於是寫了首詩,也就相當於保證書吧。結果第二天又出么蛾子了,張廷玉本人沒有來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代替自己謝恩。乾隆徹底怒了,你讓我堂堂一個皇帝給你寫保證書,結果竟然不親自來謝恩,拿自己兒子來忽悠我。便讓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但是這個諭旨還未下達,結果次日天沒亮,張廷玉自己親自跑過來謝罪了。乾隆這下坐不住了,我還沒有發諭旨,你怎麼就跑來了呢?誰給你通風報信的?查,必須嚴查。這事就徹底搞大了。結果汪由敦被批,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給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就沒得玩了。張廷玉真的到老了一點都不像年輕時候聰明機警了,做事情“太會挑時候”了,結果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罷配享太廟的資格。後來就是各種折磨張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賞賜的東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張廷玉就這樣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歲的張廷玉最終死在了家裡。但最終乾隆還是遵雍正的遺詔,命其配享太廟了。

以張廷玉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於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傳統“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每個遊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從小苦讀聖賢書,一心求功名。真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員在外為官多年,很少返鄉,在家的時間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後,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離家與拼搏其實就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衣錦還鄉”。做了那麼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輩子,積累了“鉅額財富”就應該在家鄉置辦田產,優享清福,含飴弄孫了。

而且傳統“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很多官員考慮身後都要進祖墳、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時間,如果官員不趁著自己還能走得動的情況下,就回老家,那麼一單年歲日老,就很難再回家鄉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鄉,就可能成為孤魂野鬼了,這在古人的眼裡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張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來稀,張廷玉已經70多了,因此必須在走得動的時候回鄉,回的早還能多享受兩年清福,回得晚就什麼都沒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渦,容易再次捲入是非,導致“身敗名裂”、“客死他鄉”。

多年朝堂爾虞我詐,最大的勝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敗叫“身敗名裂”、“客死他鄉”。有些人離了職,就是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為了讓別人好辦事,也為自己心裡不膈應,離開是兩全其美之舉。但是在古代人情社會,所謂門生故吏遍佈,聲望仍在。

即便如張廷玉這類人沒有留戀之心,接班的人則會認為張廷玉是退而不離,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有些門生故舊自己仍然還未有作為,仍然需要榨乾張廷玉這類人的剩餘價值,打著張廷玉這類人的旗號,做著滿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謂鍋你背,肉我吃。

而張廷玉的真實遭遇其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遠離了京城,至少不會再鬧出個“軍機處洩密”的大案來。軍機大臣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乾隆甚至認為汪由敦就是張廷玉不死心朝政,專門埋下的一顆棋子呢。不然專門會出現諭旨還未出宮門,你就知道了的情況呢?要不是張廷玉是兩朝重臣,換了別人這就是殺頭的罪了。所以此間兇險,只要一個不注意,輕則受牽連牢獄之災,重則人頭落地。



炒米視角


逃避心理落差

提這個問題的人,估計沒當過官吧?正所謂人走茶涼,官員退休以後,絕大多數人都會產生極大的心理落差!這個時候還待在權力中心,比如京城,豈不是啪啪啪打臉麼?

古時候的位高權重之人,宅邸門前都是車水馬龍,婚喪嫁娶,以及節日甚至會堵塞交通,有送禮拉關係,有求辦事兒的,諸如此類,亙古未變。在這種環境中呆久了,一下子退休了,基本上都會人走茶涼。這個落差不是誰都能受得了的。

與京城相對應的,退休的官員回到自己的老家,往往都會有不錯的回饋待遇,畢竟帶著衣錦還鄉的官宦,是在天子腳下,皇城根兒混過的人。古時候交通不便,去個遠一點的地方,都是要按月計算路程的,所以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出過自己的縣城,更不用說是一過之首都,皇帝皇后住的紫禁城了。出於這種心理,鄉里鄉親都會覺得這些官員自帶帝都光環,很了不起!

回老家當土皇帝

古時候官員飛黃騰達後,都會變的方法為自己的家族爭取利益,置辦田產,興修祖屋。在故鄉為自己打造一處世外桃源,美麗田園。所以退休後回到這裡,就相當於當起了土財主,地頭蛇。


瓦爾登的船伕


回不去的故鄉

幾千年來“衣錦還鄉、全身而退”是萬千學子追求的最終目的,“學而優則仕”,報效祖國,等年長之後可以告老還鄉、安享晚年、含飴弄孫是最好最幸福的結果,是中華兒女長久以來的家國情懷、鄉土情節。

然而今的土地確權、宅基地確定,走出去的是難以回去的了,這跟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家國情懷的文化傳統是相違背的,故而大膽推測未來若干年,隨著城鎮化風潮的一掃而過,**必然會有所調整。(正如當初廢棄漢字、糟踐中醫一樣,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傳統優良文化再次被重視起來

)否則,喪失了家國情懷這一傳統文化,會削弱中華民族的名族凝聚力、向心性。





o127123419



古代的官員退休也叫致仕或乞骸骨。

我國古代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古時的思想也是"家天下‘’的思想,自己一出生就會被記錄在族譜中,到了臨終前一定要回到家鄉,以便供奉在自己家族的祠堂之中,講究的是落葉歸根,有比較濃厚的家鄉情懷。官員在發達後,也會在自己的家鄉購置田產,相反留在京城裡在天子腳下,一般都比價謹小慎微,不如在家裡比較自在,受到郡縣鄉里人們的尊重。在古代講究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所以退休後,哪怕離家再遠都會選擇歸家的。


品史君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古代官員退休,有一個專門的詞叫“致仕”,還有一個形象的詞叫“乞骸骨”。

古代培養一個能幹的官員不容易,一般要到七十歲才允許退休。

真的到了這個年齡,基本上真的是行將就木了。古代的醫療條件,能活到七十絕對是高齡了,“人逢七十古來稀”。

所以說“乞骸骨”這個說法還是很形象的,一把老骨頭,總不能丟在外面吧,還是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等待葉落而歸根。

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一般都要回到老家呢?

其實並不是退休的官員在京城生活不下去,要知道,退休後還是有“蔭補”與“恩例”等優待的,在宋代甚至退休了還能全額領取工資,如果再加上當官時候的一些“積蓄”,想要在京城生活,也是不用擔心“京城米貴,白居不易”的。

一定要回老家,首先是一種鄉土情結。在以農業為主的傳統時期,鄉土觀念是備受人重視的,在外地若是遇到老鄉,那當真是要“兩眼淚汪汪”。

此外,農業社會的最重要財富是土地,一般當官時候,都會趁有權有勢,在老家多建宅院,多買土地,成為真正的地主,故而退休後當然是要回去了。不像現在,房子成了最重要的財富。

最後,葉落歸根的思想影響下,古人死後都希望能在家鄉入土為安,否則便會是遊蕩在外,無法託生的孤魂野鬼。

綜上因素,古人致仕後多會回到原籍,這也是傳統時期地方鄉紳文化的重要基礎,回到地方的官員,在地方各項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基層社會的中堅力量。


歷史寶藏


古代官員退休後一般是衣錦還鄉,回家榮養。

首先傳統觀念 要葉落歸根,不是有意外,死之前爬都要爬回祖居等死,哪怕到現在還有一些地方有在外亡故不入祖墳的規矩。

古人講究家國天下,家族利益至上,官員們退休後回家一把老骨頭快坐在神龕上鎮宅了也能為家族發展盡一份力。

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朝代是不允許官員在任職地攜帶家眷、置辦家產的,官員基本上是異地任職,任職地需要仕宦避本籍、避親族,大多在任職地是舉目無親。而且幾年一考,或升或貶,也不太可能對任職地產生多大感情。

官員退休後還是有一些忌諱的,人走茶涼、該幹嘛幹嘛去。留在任職地會引起不必要的弊情。讓以前同事、繼位官員尷尬。


悟色的悟空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一個情節,一些臣子年事已高,向皇帝請奏告老還鄉,也被稱為“致仕”。

所謂告老還鄉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的官員退休制度,古代雖然沒有現在這樣明確的退休年齡限制,但是“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基本是退休的標準,不過在古代這個年齡基本來說就是幹到死為止。

從古至今地方經濟發展總會有一定差別,在封建王朝京城一般都是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那麼官員退休後為什麼不願留在京城享受繁華,反而要跋涉千里回到家鄉呢?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不得不說。

其一、落葉歸根

當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落葉歸根的想法,在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就對辭官歸鄉的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另外絕大多數官員在家鄉都有祖墳,死後要入祖墳安葬,這也是告老還鄉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二、避世求安

京城是政治漩渦,官員一旦去職,等於在政治漩渦中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即便是退休也很容易捲入政治鬥爭中,告老還鄉有兩層意思,一是告訴皇帝,我從此遠離政治,你不必再擔心我了,另一方面也是告訴同僚和門生就部,你們可以繼續攀附新貴,不用當著我不好意思,我這已經主動避嫌了。

其三、回家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古人為官後一般都會翻新家中老宅,以示光宗耀祖,不僅是祖宅,官員一般都會在家鄉購置大量田產,告老還鄉後可以在老家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更關鍵的是高官回到鄉里基本上可以隻手遮天,再加上家鄉世族大家的庇佑,心中頓覺踏實。

其四、官員告老還鄉也可以利用自己幾十年的為官經驗對地方的建設提供一些幫助,當然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一生宦海沉浮只有回到家鄉才能找回一絲安寧,如果能走到告老還鄉這一步則說明一生還是比較成功圓滿的。


一點點歷史


告老返鄉不失明智之舉,重要一點在於高官退休返鄉,至少可以將基層的民生問題上報高層,但也要對他們的言行有所節制,防止他們依老賣老對地方政府的工作干涉。


焜25550


京城住房資源有限,不允許與民爭利搶奪住房資源!這是最有效的控制房價的手段!古人比今人更會管理城市的房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