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的STG44對後來的突擊步槍的發展有何促進作用?

軍武文齋


二戰後期德軍的STG44在戰場上給了蘇聯極大的殺傷,但是最終因為被盟軍大量轟炸只生產了40萬支,而這款強對AK47影響非常大,然後AK47對世界影響多大不用累贅了吧!

作為世界上首款中間威力彈的自動步槍,德軍Stg-44性能非常優秀並且先進,甚至放在今天也不過時。在二戰後期,裝備清一色Stg-44德軍步兵班,基本上能夠壓制裝備M1加蘭德的美國一個步兵連,甚至能在火力上壓制裝備波波沙和SVT-40的蘇軍,蘇聯就是這樣,蘇芬戰爭在70發彈鼓的衝鋒槍面前死傷慘重,回來就研發了類似的波波沙41衝鋒槍;而在德軍的Stg-44面前吃虧後,便拿回來就進行了雜七雜八的研究,並將這些技術用在AK47上,成就了一代神槍。

在二戰爆發初期以及之前的戰鬥經驗中,步兵交戰大概分為3種,一種是400米以上的壕溝戰,強調遠射程、高精度的步槍的精確殺傷;另一種是150米以內的陣地爭奪戰和巷戰(特別是蘇軍前期崩潰後,斯大林放棄野戰而死守各大城市),這種就強調高射速和近距離作戰的衝鋒槍;另外在150m~400米的交戰區,衝鋒槍射程短精度不足,步槍的火力不足缺點,因此研製一款能夠勝任這種“中間距離作戰”的槍械,便成為了各國軍隊的重中之重。

而德軍Stg-44在3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發了,當時德軍主設計師雨果.斯邁瑟(黑內爾公司的首席設計師)的觀點:新型槍械應該將步槍與衝鋒槍的特點合二為一,既有步槍的威力和準頭,又有著不俗的射速,還不像輕機槍那麼笨重。就這個理念至今都不過時!為了避免7.92毫米毛瑟步槍彈在進行連續射擊時會產生槍口跳動劇烈、後坐力過大等一系列缺陷,專門為這款槍設計中間威力彈藥,犧牲威力來保證步槍可操控性(據說這是希特勒在試射原型槍後提出來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因為二戰爆發,德國軍方要求加快進度,在1940年黑內爾公司生產了第一支原型槍,在1942年便提供了第一批200支原型槍進行測試,並將將這種新型槍械命名為M.Kb42(H)自動步槍。而在11月份,黑內爾公司生產了大約1萬支試驗槍,並在1943年全部交付給東線的黨衛軍精銳部隊“維京”第五裝甲師進行實戰檢驗,表現極為優秀,在維京師內部評價很高,非常適合急需近距離火力的裝甲師,缺點是連續射擊時精度較低、故障率高等等,這些“差評”數據要求繼續改進。

而更有意思的是,被波波沙害慘的國防軍也盯著這支槍,但希特勒讓98K大量換裝突擊步槍不敢興趣,於是國防軍開啟了“曲線救國”,將改進版的用了MP43式衝鋒槍的名義大量生產並裝備部隊,並在之後庫爾斯克戰役深受士兵喜愛,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也是Stg-44為何又叫MP43式衝鋒槍的原因。

紙包不住火,希特勒很快看出軍方的貓膩,並勃然大怒的下令停止生產MP43,而這款強前線表現太好,最終得到了希特勒認同,並重新命名為“Sturmgewehr44”(據說德語意思“暴風雨”),簡稱Stg-44

值得一提的是,軍方瞞著希特勒要求生產新式槍械的秘密後來被希特勒所知,希特勒勃然大怒,要求立刻停止對MP43的生產。可是當他了解到MP43非常出色的性能以及其在東線戰場中的良好表現,最終也認可了這把槍;在下令重新投入生產的同時,還將其重新命名為“Sturmgewehr44”(Sturmgewehr在德語裡面的意思是“暴風雨一樣的步槍”),簡稱Stg-44。

如開頭所述,Stg-44在戰場上的表現極其出色,無論是400米的遠戰,還是中間戰,還是近距離的陣地戰、巷戰,表現堪稱全能,他擁有不輸於步槍的威力和射程,而且火力輸出甚至比衝鋒槍還高。特別在柏林戰役中,德國國防軍與黨衛軍殘餘部隊大量裝備了Stg-44,最後死守帝國大廈的殘餘精銳黨衛軍士兵也大都裝備Stg-44,給蘇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柏林戰役蘇軍傷亡如此慘重,其中就有Stg-44的一份“功勞”。

Stg-44雖然厲害,但是產能一直都不足,德軍曾提出要在全軍內逐步將步槍、衝鋒槍和輕機槍全部用Stg-44取而代之。但在194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國內工業遭到英美大規模戰略轟炸,但德國的形勢讓德軍產能根本無法連續不斷的生產,最終Stg-44僅僅生產了40萬支裝備德軍。

得益於Stg-44非常優秀的性能,二戰後Stg-44不但裝備分裂的東、西德邊防軍,在戰後蘇聯還將繳獲的Stg-44支援給南斯拉夫、朝鮮、北越、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等國。這把槍也曾參加過朝鮮戰爭、法越戰爭、越南戰爭和南斯拉夫內戰,足以可見其優秀的性能。

並且,Stg-44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在中東的一些熱點地區,比如敘利亞反對派、胡塞武裝、塔利班組織和ISIS等都還存在,真可謂是寶刀不老。而他最大的作用就是為蘇聯的AK47的設計研發提供了參考價值,之後的AK47面世簡直就是一發不可收拾,這恐怕就是他對世界步槍發展最大的影響吧!


狼煙火燎


一戰時期雨果·施邁瑟博士的伯格曼兵工廠生產世界上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衝鋒槍MP-18衝鋒槍,他開啟了衝鋒槍的時代,在整個二戰當中達到了輝煌時刻,蘇聯的波波沙、美國的湯姆遜、M-3、德國的MP系列、英國的斯登是代表著各國的頂尖衝鋒槍技術,但正當衝鋒槍達到一個輝煌頂峰的時候,它的設計者雨果·施邁瑟又開創性的設計出一種叫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STG-44,這種新型的步槍終結了衝鋒槍的地位。


其實在槍械的自動射擊領域的技術早在20世紀之初就已經得以實現,在設計衝鋒槍的時候最初使用的其他步槍的全威力步槍彈,但是由於它的發射藥過多,必須對整槍的整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不然在射擊時很容易發生卡殼現象,而重新設計之後,全槍的重量又大幅度增加,以美國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支全自動步槍M-1918的為例,9.2公斤重量不適合單兵攜帶,美軍最後不得不將它作為班用機槍使用,而後面為了解決單兵使用將全威力步槍彈改成手槍彈,所以衝鋒槍也就成形了,而伯格曼的MP-18重量只有4公斤,
右邊第二位拿的就是M-1918全自動步槍


而德國又創新性的開發出中間威力彈,以彌補手槍彈和全威力彈50-200米之間的火力空缺,所以戰後蘇聯的AK系列槍械都是採用中間威力彈,它綜合了衝鋒槍的射速和彈容與全威力步槍彈威力,成為戰後各國的制式武器,而美軍在二戰後並沒有馬上採用全威力彈,而是在M-1918全自動步槍和M-1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搞出了M-14自動步槍,但是在越戰當中證明了使用中間威力彈的AK-47更勝一籌,所以到後來美軍不得不更換使用中間威力彈的M-16自動步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槍械的設計思路,源於戰場的實際需求和平民需求,沒有最好的槍,只有最適合的槍械,所以設計出一款適合軍隊或者民用的槍械,是對一個設計師最大的肯定。

一戰是檢驗武器優良與否的試驗場,各種類型的步槍機槍都拉出來檢驗,然而嵌壕戰讓各國都意識到一個威力,既手中的步槍威力過剩,中近距離作戰乏力,於是各國研製衝鋒槍。



到二戰時,由於閃電戰大放異彩,人們發現正常交戰距離大多在三四百米,栓動步槍射速不夠,衝鋒槍射距不夠,於是研製一種中間威力的彈藥,以及一種突擊步槍,兼顧威力和射速,是迫在眉睫的。各國都開展了研究工作,其中德國走前面,率先研發並裝備STG44步槍,在實戰中檢驗槍械的設計。德國的對手瞬間被這種新式武器折服,紛紛繳獲研發,其中稍晚出現的AK47,與M16等步槍,成為步槍的經典之作,它開創了突擊步槍的紀元,驗證了突擊步槍的價值,確定了突擊步槍的設計要素。此後由於新式武器的裝備,提升了步兵的火力,戰鬥更加殘酷,更加具有破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