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香港电影已经没落了,难道香港真的没有年轻演员了吗?

四维山人


现在香港电影的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时期,近几年来已经很少出现好看的港片了,有观众质疑香港电影的落寞,说起原因有很多方面。

最明显的原因是当年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童年的香港电影演员已经变老了,很多老一辈的演员只能跑来大陆靠剩下的一点点热度赚钱。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电影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内地巨大的市场吸引香港的导演和演员过来大陆拍电影,为了取得好的票房,剧情和演员班底只能根据内地观众的口味来调。

比如现在很多电影不得不安排小鲜肉来演,因为他们是流量担当,演技不行但最起码有票房的保证,但最终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还是由观众说了算。





苦行僧阿健


香港电影的衰落肯定不止一个原因,是多种情况下的造成的结果,下面我就来说下我个人的见解。

1、经济的发展:我们先看一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开始为香港电影黄金期的奠基,那个时候香港还是英国殖民地,经济发展快,推进了电影的发展,而那时候内地包括亚洲各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比较落后,而美国电影那时候还没有普遍进入亚洲市场,香港是一枝独秀,现在世界经济普遍发展起来,电影市场普遍发展,香港电影不再是一枝独秀。

2、政治的变化:香港在1997年回归,正式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和大陆走动便利起来,加上香港地小人少的原因,很多香港艺人开始来到内地发展,香港电影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而且一些影星更是走向了国际,这样的情况下,香港这个“小地方”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

3、文化的传播:首先现在世界发展都很快了,各国的电影文化进步和传播飞快,各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这不单单是对香港电影的冲击,也是对中国电影的冲击。香港自己的电影文化明显已经跟不上电影文化的大发展,香港电影的没落是必然的。



李强聊娱乐



我得有个家


红楼梦里探春说过一番话“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进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是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一个行业也是如此,行业的没落的结果一定是内外两个因素兼具的。

由于历史因素,香港的文化氛围一直相对宽松一些,不仅有流行歌曲、奇幻科幻小说等等,更是创造出了香港独有的武侠片、功夫片,武侠泰斗金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了出来。

武侠片当时是最受演员们欢迎的影视类型,大量的一线演员排着队希望能在武侠片中崭露头角。过硬的演技为当时的武侠片保驾护航,使得如今谈及香港影视发展,武侠成了一个避无可避的话题。

之后,香港影视文化反哺内地,其娱乐性和观赏性对于满足当时的观众已经绰绰有余。高起点是把双刃剑,在大量收割影迷的同时,也导致当时的香港电影行业并没有去积极的探索和蜕变。

随着西方以好莱坞电影的涌入,观众的欣赏类型发生改变,而香港电影无论是创作人员还是表演人员都未有巨大突破,以至于渐渐走下坡路。

这个分界线是什么时候呢?或许吴京可以告诉我们。

如今的当红小生吴京曾在二十年前南下港岛寻梦,可相比更早之前的一路高歌猛进,二十年前港岛的影视圈已经略有疲软的态势,无法给新人提供足够广阔的天地,吴京一番流连后,再次返回内地。

同时,成龙、李连杰等人也在渐渐转向好莱坞谋求出路,更有蓝洁瑛在淡出银幕之后生活潦倒,因精神疾病等原因,导致其无法维持生计,成为首个向香港政府申请经济援助的艺人。

香港金牌武术指导元华随大流到内地“捞金”,种种现象可以看得出香港的市场养活不了巨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投资金主的重心转向内地,大量的人才流失,港片自然更加举步维艰。

如果说香港电影没落仅仅是缺少年轻演员未免有点偏激,电影演员固然是电影工业化产链的重要一环,但兴盛和没落可不仅仅是靠演员,好演员只是兴盛的结果。同样的道理,香港电影的没落也别都怪在没有年轻演员的头上,而是多种因素合理的结果。


新浮世绘


香港电影比起90年代,确实是没落了。当年,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梅艳芳等巨星扎根的香港电影圈诞生了无数的经典影片,但是现在似乎荣光不在,而且也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香港演员在大陆冒头。

香港电影毫无疑问是没落了,或者说暂时是处于一个寒冰时期。但是,香港还是有年轻演员的,只是这些年轻演员没有在大陆红起来而已。他们红不起来是有原因的。近年来,香港一直没有出现一部大热影片。今年贺岁档的《廉政风云》仿佛就是近年来香港电影在华语影坛的缩影,题材单一,演员老化,票房被《流浪地球》等当红炸子鸡冲击得七零八落。

而且大陆影片的质量在这几年来,有所提升。如今,信息传播如此之快,影片质量怎么样,是无法隐藏的。

香港电影如果没有本职变革,这段低谷期恐怕永远也不会过去。


巴塞电影


的确,香港电影已经没落了,但是正如一句话说的“老兵不死,唯有凋零”。还记得香港影视音乐的巅峰期,七天都能拍出来一部好电影,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英雄本色」、「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倩女幽鬼」等好电影多的数不出来。

可是自从2000年后,随着香港电影导演、演员北上,还有市场需求的拓展,香港电影走到了一个下降的态势。

即使「无间道」承担了香港救市之作的地位,也没有把香港电影救回来。

我记得有人说香港电影最烂的时候,这些老导演还是坚持拍戏,除了养活了一群老戏骨外,还在不断的积攒港味。

直到近年来香港电影,伴随着「寒战」、「追龙」、「无双」等口碑电影的回升,又让我感受到香港经典的回归。






挖石油的穷秀才


香港电影过了辉煌的年代,一个行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踏入这个行业的人变得少了,更多人选择了其他行业,现在年轻人在香港做演员很难出人头地,不像以前无线艺人那些人,有那么多电影可以拍,有大把的成名机会,哪怕是配角,哪怕是跑龙套的,成名几率也很大,很有前途有发展,但现在的香港本土出不了几个电影,内地艺人又多如牛毛,香港电影想要崛起已经不可能了,但咱们内地的电影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后也会越来越好,将会有更多如《流浪地球》般优秀的作品涌现。

现在的香港电影还是靠铁三角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撑着,华仔,张学友,郭富城,梁家辉,甄子丹的电影越来越少,这一辈如果息影那就没人能支撑住香港电影了,余文乐,陈冠希,谢霆锋这一辈也出不来好作品,新生代陈伟霆他们也难有大作为。




暴风影视BF


其實 常常聽到說香港電影已死 沒落 愈來愈差 懷念以前的港產片之類的。我想說的是有市場需求便有供應。

以前做什麼最賺錢? 出唱片 電影 ,以前沒有盜版 都是買正版 100元一張 卡色帶50-60元 利潤可觀 電影 更不用說了 會投放巨大資源 人材培養 那時電影產量驚人 競爭也大 百花齊放 真的有一點知名度都唱歌 出唱片

有盜版後 唱片沒了電影沒了 人們都不去看電影 買唱片 所以說來說去 都是投資回報。

後來國內電影業開始發展 那裡賺錢到那裡 都是常理 香港影星藝人到國內工作是一定的 中國市場巨大 垃圾片都能比以前好賺了 競爭壓力?在大市場下真的沒什麼大 尤其在國際享負盛名的中國水軍的作用下 市場輿論 導向 電影評論 會如何變?演技 ?才德 ? 不那麼重要了 比以前賺多了很多錢 便沒動力再集所有人材去做電影了

香港新人有沒有?有 但電影老板都看投資回報 斷不會冒險用新人去拍電影 市場決定一切


妙妙98018


演员的兴起与没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

香港之前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高度发达。

那个年代,在香港拍一部电影赚的钱在大陆某个贫困地区能好吃好喝一辈子。

虽然有些夸张,但的确是这个行情。

但随着近年来大陆经济的一路高歌,直接达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无论是中国香港、还是中国台湾,很多艺人都来大陆淘金。

为什么?

因为中国大陆来钱更快,收益更多。

这应当也算香港影视没落的一个原因吧。

喜欢的小伙伴点个关注哟,爱你们。


虾仁儿谈娱乐


现在国内出的全是鬼扯性的电影,没有看头,基本看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那种,要么第一遍没看完就不想看的那种。第一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东拉西扯,国内科幻电影就像是在炫耀技术,剧情演员神态都是很僵硬,看起来不自在不带感没有国外那种看起来舒服。第二现在基本都是所谓的小鲜肉那种级别,要么是没演技卖肉的,要么是没演技靠脸蛋的,要么是没演技没颜值纯靠父母的名声加入到里面当配角或者第二主角那种,看起更是别扭,不自然,主要还是老演员老了新演员个个经验又不足,本来一个镜头可以很自然表情语言带过非要搞得神颠熙熙的,还有些是不入戏,表情很僵硬。第三就是不够贴切,我看的流浪地球整部戏没有哪点能够吸引我,实在看不出亮点在哪里,且剧情很拖,虽说加入吴京,吴孟达等明星,但是一部电影好坏还是掌握在观众手上,不是一部电影一线演员越多越好,而是看剧情和角色是否入戏,也不要让观众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我现在看的都是国外的电影了(DC、漫威、索尼、迪士尼、好莱坞都是首先,其次就是看系列的或者单独哪个主演的电影)现在要出一部《阿丽塔》科幻电影,我也会去看据说是制作《阿凡达》的制作的这部高技术含量的电影,阿丽塔模型本人就是通过很多3D软件渲染合成的,应该视觉效果很棒,加上是制作阿凡达的小组,剧情应该也不会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